分类: 新闻八年 |
历经磨难进入新闻圈
对于记者的了解,和对实现记者梦想的渴望,已经是我进入郑州大学之后的事情了。
说起进入郑州大学读书,中间还出了岔子。当时我报的专业是中文专业,在郑州大学给我下的录取通知书上显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1994年9月8日,去郑大中文系报到,学费都交过之后,在分配宿舍时才发现中文系的新生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
去学校报到,家里没有人送,对于第一次到郑州的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中文系的老师建议我去教务处查一查,看是不是漏掉了。
在教务处查询时,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历史系中,我提出把我调回中文系去,但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说,不太可能,就这样,我就阴差阳错地读了四年历史。
但现在回过头来,对于读历史我并没有后悔,感觉到在历史系所获得的知识更广泛了一些,为我的新闻生涯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既然上历史系已成定局,那就好好地读,但我的爱好不能丢下。在当年,历史系属于文博学院,在文博学院中还有一个档案系,1994年的招生数和历史系一样,只有30人,由于人少,我们和档案系的许多课都在一块上,两个系的熟悉程度和一个班没有什么差别。
在档案专业有一个叫吴炳钊的同学,对于文学也非常地痴迷,现在已经攻读完文学的博士,已在湖南大学开始了教书生涯。于是共同的兴趣就让我们俩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从那时侯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讨论文学之余,开始探讨新闻了。让我迷上新闻,还不得不说我在文学上的一段歧途。
在大学期间,也许我可以被称做文学青年,作为文学青年的我最喜欢写散文和诗歌,刚开始时语言比较平实,一些文章同学看了也身受感动。但不知什么时候,我误入了象征派和意识流的泥沼,为了让别人感到自己的文章高深,便生造出一些字词和句子来,故意让人看不懂。
后来从同学那里得到看不懂的信息时,我就开始反思,我们写文章究竟是为了什么。经过半年的反思,我认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写文章应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能娱乐别人,一个是对别人有用,而按照我的路子走下去,给人的只能是折磨。
从那以后,我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写文章时要平实,要让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下去。
半年后,我就把文学的兴趣渐渐转移到新闻上来,在我看来,新闻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有用。
那时,大河报刚刚创办,在大河报上有一个校园内外版,我就尝试着写一些反映大学生生活的稿件,透视盲目攀比、生活浪费等等现象,把稿件邮到大河报,很快就发出来了,在大二期间,大河报就刊发了我10多篇文章。
有了这些成功,我的干劲更足,在心中,记者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近。
大二暑假,我就回了老家濮阳日报实习,写的大部分是会议稿,说是写,不如说是摘抄。过了一段这样的日子,正好赶上96年8月的大洪水,我就和濮阳日报的一位老师到了抗洪前线,在那里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记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就这样,在大学毕业前,我几乎是每个假期都在濮阳日报实习,报社社长和总编都向我表露过欢迎毕业后到濮阳日报工作的意思。但料不到,就在我毕业那年,濮阳日报换了社长。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派别之争是非常厉害的,毕业后,我在濮阳日报呆了有七八个月时间,每月的发稿量比一些记者还要多,但这些都无法改变我实习的身份,在一个基本上没有发过什么稿子的实习生的关系转进报社后,感到已无希望的我离开了濮阳日报,转而把我的职业生涯瞄向了郑州。
虽然是在郑州读的大学,但重回郑州还是有些艰难的,来郑州时,我从家里只拿了200元钱,所带的行李只有一个凉席,一个枕头,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搪瓷缸。
住宿问题怎么办?当时还好,我的许多大学同学还都没有开始恋爱,于是我就象打游击一样,在这里蹭一晚,在那里住一宿。
回郑州,我进的第一家报社是《河南科技报》,但在那里我只上了半天班,听说还要有广告任务,便不辞而别。第二家进的就是《河南商报》,在专刊部干了一个月,在满一个月那天发工资,只发了300元。
就在我郁闷时,忽然就看见了东方家庭报的招聘广告,很快我就报了名,考试结果出来,竟然是第二名。
从此以后我就步入了新闻生涯的正式轨道。
对于记者的了解,和对实现记者梦想的渴望,已经是我进入郑州大学之后的事情了。
说起进入郑州大学读书,中间还出了岔子。当时我报的专业是中文专业,在郑州大学给我下的录取通知书上显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1994年9月8日,去郑大中文系报到,学费都交过之后,在分配宿舍时才发现中文系的新生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
去学校报到,家里没有人送,对于第一次到郑州的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中文系的老师建议我去教务处查一查,看是不是漏掉了。
在教务处查询时,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历史系中,我提出把我调回中文系去,但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说,不太可能,就这样,我就阴差阳错地读了四年历史。
但现在回过头来,对于读历史我并没有后悔,感觉到在历史系所获得的知识更广泛了一些,为我的新闻生涯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既然上历史系已成定局,那就好好地读,但我的爱好不能丢下。在当年,历史系属于文博学院,在文博学院中还有一个档案系,1994年的招生数和历史系一样,只有30人,由于人少,我们和档案系的许多课都在一块上,两个系的熟悉程度和一个班没有什么差别。
在档案专业有一个叫吴炳钊的同学,对于文学也非常地痴迷,现在已经攻读完文学的博士,已在湖南大学开始了教书生涯。于是共同的兴趣就让我们俩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从那时侯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讨论文学之余,开始探讨新闻了。让我迷上新闻,还不得不说我在文学上的一段歧途。
在大学期间,也许我可以被称做文学青年,作为文学青年的我最喜欢写散文和诗歌,刚开始时语言比较平实,一些文章同学看了也身受感动。但不知什么时候,我误入了象征派和意识流的泥沼,为了让别人感到自己的文章高深,便生造出一些字词和句子来,故意让人看不懂。
后来从同学那里得到看不懂的信息时,我就开始反思,我们写文章究竟是为了什么。经过半年的反思,我认为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写文章应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能娱乐别人,一个是对别人有用,而按照我的路子走下去,给人的只能是折磨。
从那以后,我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写文章时要平实,要让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下去。
半年后,我就把文学的兴趣渐渐转移到新闻上来,在我看来,新闻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有用。
那时,大河报刚刚创办,在大河报上有一个校园内外版,我就尝试着写一些反映大学生生活的稿件,透视盲目攀比、生活浪费等等现象,把稿件邮到大河报,很快就发出来了,在大二期间,大河报就刊发了我10多篇文章。
有了这些成功,我的干劲更足,在心中,记者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近。
大二暑假,我就回了老家濮阳日报实习,写的大部分是会议稿,说是写,不如说是摘抄。过了一段这样的日子,正好赶上96年8月的大洪水,我就和濮阳日报的一位老师到了抗洪前线,在那里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记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就这样,在大学毕业前,我几乎是每个假期都在濮阳日报实习,报社社长和总编都向我表露过欢迎毕业后到濮阳日报工作的意思。但料不到,就在我毕业那年,濮阳日报换了社长。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派别之争是非常厉害的,毕业后,我在濮阳日报呆了有七八个月时间,每月的发稿量比一些记者还要多,但这些都无法改变我实习的身份,在一个基本上没有发过什么稿子的实习生的关系转进报社后,感到已无希望的我离开了濮阳日报,转而把我的职业生涯瞄向了郑州。
虽然是在郑州读的大学,但重回郑州还是有些艰难的,来郑州时,我从家里只拿了200元钱,所带的行李只有一个凉席,一个枕头,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搪瓷缸。
住宿问题怎么办?当时还好,我的许多大学同学还都没有开始恋爱,于是我就象打游击一样,在这里蹭一晚,在那里住一宿。
回郑州,我进的第一家报社是《河南科技报》,但在那里我只上了半天班,听说还要有广告任务,便不辞而别。第二家进的就是《河南商报》,在专刊部干了一个月,在满一个月那天发工资,只发了300元。
就在我郁闷时,忽然就看见了东方家庭报的招聘广告,很快我就报了名,考试结果出来,竟然是第二名。
从此以后我就步入了新闻生涯的正式轨道。
前一篇:《记者档案》邀我做嘉宾
后一篇:博客流行和自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