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说就说 |
今天在网上浏览时,突然发现了一篇我两年前写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应新周刊之约而写的,写稿时间很短,我对郑州的认识也还不深,但这也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贴出来和大家共享. 郑州,保守与时尚之间 |
2004年04月29日15:35 作者:张锡磊 来源:新周刊 |
页面功能 |
郑州人喜欢和外地人交朋友,喜欢接触外来思想和时尚,就像一个性情温和的妇人。 郑州说自己是“绿城”,杭州笑了;郑州说自己是“商都”,温州笑了;郑州说自己是“不夜城”,上海笑了;郑州说自己是“会展中心”,广州笑了;郑州说自己是“旅游名城”,西安笑了;郑州说自己是“大郑州”,全国城市都笑了。 郑州从商朝以后就再没有做过都城, 连做中心城市的机会都很少,郑州 一直处于洛阳和开封两个古都的光环之下,直到建国前还叫郑县。由于这种缘故,在1990年代前,洛阳和开封对郑州很不服气。河南大学在开封,郑州大学在郑州,后者和郑州一样有很强的吸纳性,校园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什么样的书都想看一些,什么样的事都想尝试,什么样的人都想多结交一些,而对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河南大学的学生。 河南省的省会是1956年从开封迁往郑州的,现在郑州的200多万常住居民中,有100多万人是近十多年中新迁入的,另外还有至少百万的流动人口。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原来集中在管城区、二七区,由于近几年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本地人被分到不同的小区去了,已不成气候。这里没有“排外”,常住人口中说普通话、南阳话、焦作话、安阳话、信阳话的人很多,操安徽话、南方话、东北话、四川话的郑州人也大有人在。谁在这里都没有太长的历史,很少有追三代人追不出郑州的,所以谁也不会看不起谁。郑州人不势利,因为这是一个由毕业大学生、经商的、打工的平民组成的阶层,都没什么背景,埋头赚钱方能生存。郑州人很包容,在银基及其周围的天荣、敦睦路等服装市场做生意的人中,广州人、浙江人和江苏人尤其多,温州生意人还在郑州建立了商会。 郑州也没有“小市民”生存的环境。郑州人尤其是外地移民也挑郑州的毛病,但大多并不想走。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这里没有歧视,有主人翁的感觉。现在的郑州,说普通话很普遍。郑州人由于自己没什么可炫耀的,甚至很尊重外省人,爱和朋友喝酒、划拳,很乐于和外省人交朋友。 在全国众多城市中,郑州女孩算不上漂亮,但穿戴并不落后。二七广场是郑州的中心,也是郑州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里除汇聚有北京华联、金博大、郑州华联、商城大厦等大型商场,还有专为前卫女孩们开的光彩服装市场。郑州火车站附近的银基商贸城,也是郑州女孩经常光顾的地方,商贸城的服装从整体上赶不上光彩时尚,但样式肯定最全,规模更大。 交警对外地车辆违章罚款较重,在全国好像是一个惯例,但在郑州,交警对外地车辆违章却比本地的车辆违章罚款要轻。郑州二七广场周围的几条道路改单行不久,一位出租车司机和另一位外地车司机先后违章,可交警对本地司机进行了罚款,而对外地司机只进行了批评教育。本地出租车司机很不服气地找交警评理,交警说:开出租应该早知道这里改了单行,你这叫明知故犯,外地司机不清楚,也有可能没有注意到单行的标志牌,怎能罚别人的款。 郑州人的包容性给自己带来了口福,川菜馆、湘菜馆、湖北菜馆、东北菜馆都能红红火火地开起来。1990年代,红焖羊肉席卷郑州,后来又掀起湘菜热、全驴汤热等一阵阵旋风。酒也是一年喝倒一个牌子,当地还流行过歌谣:“郑州人是个大酒缸,什么酒都往肚里装,一年喝倒一个牌,至今不知啥酒是‘杜康’。” 外地的事物到郑州后,往往会有所改变。一位地地道道的郑州人说,外地的菜到郑州后,往往会更适合郑州人的口味,他到兰州吃过拉面,他到新疆吃过拉条,但感觉都非常难吃,可在郑州吃这些东西却感觉非常爽口。 郑州人口味善变,但惟有一种饭食在郑州能够长盛不衰,那就是郑州的烩面:碗大得像盆,里面放上山里的金针、海里的海带、平原上的羊肉,烩面的杂也许正符合了郑州人喜欢杂、喜欢包容的性格。目前在郑州市区,经营烩面的大小饭店已达到4600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