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应考指导1

(2008-02-11 09:37:40)
标签:

教育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知识要点

 

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确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的是( D )

  A,儒家和法家 B,道家和佛家 C,儒家和墨家 D,,,道三家

2.  从儒,,道三家来说,佛家和道家在文学思想上是比较接近的,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两家和儒家的差别则比较大.

3.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为,羊大为美 (本于心) ,二是:无为,无声之乐(源于道) .

4.  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5.  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7.  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8.  下列文艺观点出自孔子《论语》的有(ABDE

  A、思无邪  B、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C、心斋、坐忘D、辞、达而已矣  E、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F、知人论世

9.  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D )

    A,言意并重的传统 B,形神并重的传统C,"神在形外"的传统 D,"意在言外"的传统

10.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世的意境说、形神说有极大的影响。

1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C

    A、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虚静  D、观生、观民

12.  司马迁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BC

    A《离骚序》(班固)  B《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安书)  C《太史公自序》 D《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史记》)  E《楚辞章句》

13.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C

    A、《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诗大序,或毛诗大序)     D、《诗品序》

14.  《毛诗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诗论观点,提出了 (BCE

    A、兴观群怨说   B、情志结合说   C、六义说 D、得意忘言说    E"美刺"教化说   F、发愤著书说

15.  下列命题见于《毛诗序》的有(ABD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   B发乎情,止乎礼义  C诗赋欲丽  D主文而谲谏  E劝百讽一

16.  《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注意没有说专著)

17.  扬雄将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18.  王充写了三篇名为增的文章:即《艺增》、《语增》、《儒增》。

19.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宗旨是“疾虚妄”。王充所谓“增”有两重含义,一是妄增,二是妥增。

20.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B

    A、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21.  "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22.  王充在《超奇》篇中,把文人分为四种: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鸿儒是最高的。

23.  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王逸 。

24.  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并加以发展。

25.  曹丕在《典论?论文》的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 与 文体 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6.  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27.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28.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29.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30.  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也称《昭明文选》,萧统编)

3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32.  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研究地方戏曲的专著是《花部农谭》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十类"的文论家分别是(A

    A.曹丕和陆机 B.陆机和曹丕 C.陆机和刘勰 D.陆机和钟嵘  (刘勰把文章分作八种风格: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34.  陆机《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专论。在序中,他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探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35.  陆机是中国文论史上一个具体论述“灵感”的理论家。

36.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10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37.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了“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

38.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五条标准,这都是用音乐来比喻文学作品。

39.  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0.  《宋书?谢灵运传论》的作者是沈约。(把书上题目与作者看一下)

41.  (鲁迅说)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B

    A、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

42.  刘勰的《体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论述文学风格的文章。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的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

43.  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个要素构成。才、气是先天的因素,学、习则是后天因素,两者结合,才构成作家的风格。

44.  刘勰虽是和尚,但其《文心雕龙》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45.  中国最早提出“意象”概念的文学理论家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46.  刘勰认为文学的实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47.  刘勰的“道”,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之道,也不是儒家之首、道家之道,而是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家之“道”的含义,因此其含义是非常复杂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48.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49.  刘勰所谓“风骨”,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50.  《文心雕龙-风骨》中的"""",而""则指(ABE)结合而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A、事义充实    B、条理连贯    C、瘠义肥辞    D、丰藻克瞻    E、文辞精炼    F、肥义繁采

51.  《诗品》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52.  钟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诗学专著《诗品》。

53.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话出自 钟嵘的《诗品序》。(钟嵘的“感物”说)

54.  钟嵘《诗品》比较欣赏诗歌表达何种情感形态?——怨。

55.  钟嵘讲“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56.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小雅》《国风》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57."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烦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这段诗论出自(B)。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钟嵘的《诗品序》 C.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 D.陆机的《文赋》

58.柳宗元提出“文有二道”,这里所说的“文”是广义的,包括非文学的“著述”和艺术文学的“比兴”之作。

59.  《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反对声病说  B提出了“滋味”说  C反对玄言诗  D提倡直寻  E提倡用典

60.  王昌龄“境思”的概念,“境”指作品所抒写的所有客体对象,即《诗格》中所说的“物境、情境、意境”。

61.  钟嵘著《诗品》,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

62.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位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是曹魏时的曹丕、晋代的陆机、南朝的刘勰和钟嵘。

63.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C

    A、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

64.  陈子昂所谓“风雅不作”,其中“风雅”指《诗经》的现实主义作品。

65.  论诗特重“兴象”的理论家是(殷璠)

66.  《诗式》的作者是唐代的皎然。

67.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是杜甫讲的。

68.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原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69.  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70.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也提出的“文以明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韩愈“文以明道”,欧阳修步趋韩愈,主张“充道以为文”,朱熹则主张“文道一体”论,发展了北宋道学家所持的“文以载道”、“作文害道”的偏激思想。

71.  下列人物中,主张文以明道的有(BE

    A荀子  B刘勰  C扬雄  D曹丕  E韩愈  (另有柳宗元)

72.  苏轼在文学理论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主张(BDE

    A、言必中当世之过(白居易)  B、观察事物应了然于心,也了然于口和手  C、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D、诗贵乎枯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E、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赞王维语)     F、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73.  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有 (ACE

    A、黄庭坚    B、苏轼    C、陈师道    D、严羽    E、吕本中    F、欧阳修  (注意:吕本中诗属江西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黄和二陈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

74.  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AC

    A、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B、感激发愤(韩愈)   C、诗穷而后工  D、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E、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     F、文从道中流出(朱熹)

74.  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 B

    A、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

75.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言:“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76.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出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钟嵘《二十四诗品?含蓄》。

77.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 A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78.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 B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

79.  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 B

    A、《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

80.  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A

    A、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明代,魁首归有光)     D、竟陵派 (这几个选项都是明代词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