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2024-01-05 18:46:42)
标签:

文化

健康

历史

分类: 孙式太极拳道功
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惠鑫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场景。总有那么一个瞬间触动心灵,让您关注到一个问题: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根本性的,它是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众多文化命题的原点,直接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形态和生命力。历史上,对于这一根本问题最广泛、最深刻的探索研究之一,发生在民国初年北京东四五条铁营胡同的一座宅院——“弢园”里。

一、太极道功的传承源流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太极道功创制地——弢园

(郑希成先生手绘)


“弢园”是徐世昌老先生(清末重臣,1914年5月出任民国国务卿,1918年9月至1922年6月出任民国第四任大总统)1909年至1922年间的主要居住地。


清末民初,社会时局动荡,国人求变图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日益觉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民性改造”成为了最具关键性的社会性议题,相关的各种学理探求、思想争鸣、文化思潮以及改革试验竞相迸发。


在“弢园”里,徐世昌老先生聘请好友及幕宾在“国民性改造”视域下合力研究中华文化的本体重构与实践路径,以全面促进人的发展。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还有,孙禄堂老先生(一代武学宗师,与徐世昌并号论交),鲍天河老先生(蒙古密法法王,与奕譞世有姻亲相结纳为兄弟),刘春霖老先生(晚清甲辰科状元,孙禄堂门下弟子),鲍景荣老先生(鲍天河之子,奕譞之子载沣顾问)等等。


研究团队由武学出发,经儒释道陶冶,会通当时各派学术辩证究竟,提出中华(人类)文明的精神纲目与递进逻辑,推演出个人身心乃至社会事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路径,并构建出一套自洽的知行文化体系。


尤具开创性的设计有两点:一是诸位老先生设计了一套“体操”,实现了形体心意对知行文化体系的同构标定;二是诸位老先生设计了一座“书院”,实现了场景建筑对知行文化体系的同构映射。在这一创造性转化下,人人可在“体操”“书院”中直通文化本源、完善基本质素、形成正大气象,可谓“武者文风,书院随身”。


至此,徐世昌、孙禄堂、鲍天河、刘春霖、鲍景荣等诸位老先生在“弢园”创制的“体操”“书院”及知行文化体系,相互蕴含,多元一体,合称“太极道功”。


有关“体操”的记载,可见于《徐世昌日记》。从1917年7月14日起至1918年11月28日止,徐世昌老先生共记录了379次“体操”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在1918年11月28日(戊午年十月廿五),国民政府以参战国资格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一战胜利庆典活动,徐世昌老先生将“体操”事宜安排为当天的最后一项日程,足见其重要性。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徐世昌日记》1918年11月28日记载

有关“体操”的内容,可见于《太极拳学》。1919年10月,孙禄堂老先生编著完成了《太极拳学》,这是武术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太极拳著作。之后在社会的一些正式场合,才渐有太极拳的说法。整套拳术以十三个开合手相接,卓然独立,自成一家,后世尊为“孙式太极拳”。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对于与“体操”相关的“书院”及知行文化体系等太极道功内容,包括为何设置十三个开合手的原因,孙禄堂老先生在《太极拳学》中并未透露。可以说,太极道功是孙式太极拳的核心机密。作为道功研究牵头人的“文治总统”徐世昌老先生,想必统筹考虑过如何推出或应用太极道功开展国家文化建设的,怎奈1922年6月被迫下野,而其后国家时局更是激荡巨变,人心惶惶。这些因素导致道功不具备传播或实践的基础条件,也使道功转入隐态传承的阶段。

孙剑云老先生是孙禄堂老先生的女儿,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影响。她继承了父亲在拳术方面的真谛,同时也得到了父亲晚年武学,特别是太极道功的秘传。自刘春霖老先生1944年逝世后,孙剑云老先生接续主持太极书院近六十年。尽管孙剑云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普及和推广,但对于道功及其修为“真人不露相”,基本上所持的是一个避世态度。

直到剑云老先生晚年,张永安、李慎泽、张大辉等个别弟子才有机缘协助参与道功研究工作。其中,张大辉先生因1982年学习家传蒙古密法而得闻其太姥爷(即鲍景荣老先生)、太太姥爷(即鲍天河老先生)民国初年在京与孙禄堂、徐世昌、刘春霖等老先生共事学术活动约有四年,张大辉先生持此掌故得孙剑云老先生隆重接待并于1992年列为关门弟子。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后来,孙剑云老先生又告诉张大辉先生祖上交往的一些细节。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老先生要去东北担任三省总督。他早就听说孙禄堂老先生武艺绝伦、道德高尚、学养深厚,于是聘请孙禄堂老先生去东北做他的幕宾。孙禄堂老先生在京城时也听说这位徐世昌老先生很有见识和学问,修养也高。见面后,两人相互投缘,徐世昌老先生在惊叹孙禄堂老先生的武功出神入化的同时,也极为惊讶孙禄堂老先生的学问之深和修养之高。为了表达对孙禄堂老先生的尊重,徐世昌老先生建议二人并号。徐世昌老先生自己的号为弢斋,建议孙禄堂老先生用涵斋为号。孙禄堂老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也接受了徐世昌老先生的聘任。也正在东北徐世昌老先生的总督府中,经徐世昌老先生介绍,孙禄堂老先生结识了鲍天河、鲍景荣两位蒙密文化(太极文化在元朝的变体)学者。东北期间,几位老先生就在文化交往中结下深厚友谊,这也是他们后来在京集体创制道功的重要缘起。

经孙剑云老先生仔细回忆,也认为道功在京集体创制活动历时四年左右。一些重要的道功说辞,如“道功总歌”(见下文),就是这一时期徐世昌与孙禄堂老先生共同写就的;又如开合手正是取材于蒙古密法的桩功。凭此世交情谊,剑云老先生待大辉先生视如己出,倍加呵护。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1992年至2003年,在辅助剑云老先生整理孙式太极道功过程中,张大辉先生得窥孙禄堂武学堂奥,知悉太极道功健益身心的深刻文化内涵。期间,孙剑云老先生决定在系统梳理道功成果的基础上,由张大辉先生执笔进一步丰富完善道功成果。三十年来,张大辉先生远离江湖庙堂纷争潜心证验探索道功。蒙古密法的家学渊源、会通文理的学术背景,令其对孙式太极道功体系有独到而富含深蕴的阐释发扬。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张大辉先生始终铭记剑云老先生“择机择时徐图使道功流传乃至广布社会”的谆谆叮嘱,自2015年起与弟子门人发表系列稿件使道功在社会逐步流传。2021年张大辉先生出版《孙式太极拳心解——三十年道功修习体悟》(以下简称“《心解》或心解”),标志着太极道功这一历经百年三代传承发展的文化成果体系首次公诸于世。

二、太极道功文化内涵概述

        
太极道功,即孙式太极拳道功,本质上是拳功的更进一步,是关于意形的细致分析、高度提炼与系统综合。

意者,由知觉体会,观察把握,进一步拓展到思考远见。形者,由身体各端,场景局面,进一步拓展到实践探索。一切关于意形的行为与智慧,称名太极道功文化。

太极道功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意形活动的主旨、意形美学的维度、意形价值的立场、意形布局的关键、意形事业的逻辑、意形成就的路径、意形理念的提升等七个方面。


1.意形活动的主旨:净、静、敬


遍观诸学,意形活动共有“大意”、“大形”、“意形相融”三类,在太极道功中,分别表述为无极禅定、太极冥想和书院行功。

太极道功以“净”“静”“敬”来分别表征无极禅定(大意)、太极冥想(大形)、书院行功(意形相融)三类意形活动相应的主旨。

无极禅定当求绝对之净。共分两层八种境界,是谓静穆来袭、和思澄澈、洗心涤虑、一任静寂,混沌初成、杳杳冥冥、空空洞洞、有无纷呈等,是向天地求意(情关天地,发乎众心)。因“净”生自有,可谓一大境界:大道从迷处,慈航自先河。度世念痴人,明月青山侧。

太极冥想力求相对之静。共分三种状态,是谓闲庭散步、鱼翔浅底、凌波微步等,是向人贤求意正形(干支咸备,圣人曰善),据形证意,希冀得意。因“静”知有贤,可谓一全境界:神乾精坤本一门,出神入化道中人。神意相合不尽美,一以贯之方为真。

书院行功追求自如之敬。书院行功阶段,是为意形相融而来,应由着熟、懂劲而阶及神明(分明条理,达通时变)。因“敬”识尊卑。可谓一烦境界:心猿意马念彼身,拖泥带水过行人。百虑难抛无是处,恍兮惚兮存天真。

故习得净、静、敬,圆满自随矣!

大境得净谓之意,
全境得静谓之形,
净意静形入烦境,
无极还原终得敬。
以此敬意度人生,
正宜修行踪往圣。

2.意形美学的维度:三意三形
太极道功以“三意三形”来刻画意形美学的维度。在《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中,张大辉先生指出:太极拳是关于意形关系的一门实践科学。意和形皆可分为大中小。大意如生机勃勃,涓涓细流,红日灿灿,惊天动地,草木幽幽,流水汤汤,高山仰止,循循善诱等等。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是一种舞蹈境界。中意则为理性思维意。如李亦畲的《五字诀》所说“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等等。是一种冷静意,一种思考意。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平常表现和老生常谈。好比四时运行,日夜循环,人人都会,天天如此一般。小意则是一种雕琢意,更是一种主观故意;甚或吹毛求疵,刻意为之。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有断续状,有矫揉造作态。更像机器人的循规蹈矩,刻板动作。也好似长辈对后人的唠叨叮咛。这三种意都非常重要。没有大意,太极拳便没有了色彩。譬如大地失去太阳,没有了生气。没有中意,太极拳则不是表现为狂躁,便是举手投足的小气。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没有小意,太极拳便不会准确,千人一面,千日一面,千人千面,进步迟缓。总之,三种意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由三种意相配的形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可谓:大形滔滔,中形悄悄,小形计较。没有滔滔,便不会行云流水。没有悄悄,便没有中正安舒");">。没有小形的计较,便不会身心互使,随人由己。

3.意形价值的立场:太极书院与十八精神

        
太极道功以“太极书院”来承载意形价值的立场,贯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本源,以喻示圣贤及社会人才精英汇聚于此。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太极书院及道功总歌太极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耕读堂、临观阁、开合殿、演武厅、军机处、龙虎堂等6座建筑。左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博思楼、诸葛庐、将军署、独危阁、紫云庭等5座建筑。右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沧浪亭、天地祠、高义庐、贞德馆、望远楼、自在楼、遐思阁等7座建筑。

太极书院共有十八座建筑(耕读、临观、开合、演武、望远、贞德、诸葛、将军、独危、自在、博思、紫云、沧浪、天地、遐思、高义、军机、龙虎等),可谓十八种情怀;共十二种类(楼、堂、馆、阁、殿、祠、庐、署、庭、厅、亭、处等),可比十二样风格。从左到右,由西向东,三条轴线,建筑数分别是:五、六、七。五是巽数,六是坎数,七是艮数,喻示太极书院风生水起众贤秀


4.意形布局的关键:独立要素

        
太极道功以“独立要素”来指明意形布局的关键,以完备概括十八精神形成相应局势的人情事理。

心解《局说》云:古今设局,始终踪之。源去分明,条达通远。阴阳俱生,险易皆备。至于高、下、远、近、广、狭,乃至才具时制,宜无一不有,方可为局。察意成流,时势也。为之可与一统。高山二石,不足介意。生在咫尺,旦夕萦怀。局势不可谓不大也。

耕读要义何在?人在耕读,静穆来袭常伴,跃然于形常有,摆荡周折常在,悄平寻奇常具,仍寻旧迹常思,扪心自问常态,千里之行常想,躬身侍亲常做,转关出奇常得,回身思量常为,翻手为云常禁,拨云观海常持。耕读十二贤,群贤毕至。

耕读有成,宜当临观。临观三士,以海为大,以潮为盼。自慕太公,不畏踽踽。

其后,初有开合,以养成,以用始。以此得开合,共计十三。开合四帅,谛听良久,西伯思贤,开门观远,掩门待贤。终归一开合,以思得,以众成,以广强,以容大。

其后,演武用事。演武二英,携鞭初探,定形开鞭。

其后,望远观事。望远二杰,思之再三,凉棚观远。

此中,贞德六事有成,观瞻寻贞,一苇独德,及岸贞德。观镜认贞,僧敲问德。情怀之本,惟此贞德。

而后,诸葛八智虑事,踌躇思绪,七上八下,持平在心,拨草寻蛇,清风过耳,特立独行,瞻前顾后,繁华落幕,此智者之常态。

而后,将军二令行事,重整河山,逡巡而进。古今不易之道。

此间,独危七形系事,一枝独秀,亢龙有悔,退避三舍,虑定思沉,蓄势待机,临渊履冰,势定乾坤。凡此种种,居安思危。

间或,不忘自在,自在九老,平衡心态。渭水钓叟,挑灯看剑,临渊羡鱼,退而结网,花港观鱼,斜阳草树等。其要自在。

间或,当及博思。所谓博思,不惟读书,宜在有为。旁敲侧击,趋炎附势,顶天立地,俯首甘为,扬鞭指远,乾坤挪移,迎头相对,一退再退,上下同进,毅然决然等。博思十德,乃利事成。

间或,紫云二十五景,右式周旋,左式周旋,周旋转关,前后周旋,全身而退,千般寻机,伺机而动,数度捧宝,垂手肃立,寒江独钓,老僧枯禅,凤凰展翅,清风激面,二度迎风,俯身探涧,背倚松石,弹衣抖露,二度弹衣,凭栏望山,侧耳听风,临崖涉险,左右逢源,负笈问教,百步九折,投石问路等。情形多多,紫云评说。

间或,沧浪二奇行止。声东击西,徘徊不前。

间或,天地五祭,腹里乾坤,嫦娥织锦,娲皇补天,缤纷散去,协力托天。

间或,遐思五情成就。庄严本相,谛听多多,临崖观瀑,闲庭散步,登高望远。

临事,高义九举为本。前后照应,牛刀小试,杀机暗藏,十足亮相,惊鸿照影,鹰击弱水,捧书思亲,心系桑梓,叶落归根等。

事前,军机七要当思。和盘托出,策马疾行,按辔徐行,城下之盟,陈仓暗度,罗汉伏虎,驭虎而行,不一而足。

终究,性成龙虎,满堂精英。龙虎十一杰,千般万象,不一而呈:虎入深山,顺手牵羊,望虎下山,弯弓待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左出右伏,齐头并进,双龙入海,本具淡然。


5.意形事业的逻辑:六代并存

        
《心解》以《气质说》释“并存”之理:人具气质。气者,豪杰、俊杰、贤才及专才秉之。质者,佛性、仙性、人性及魔性主之。交错相合,人才纷呈。非豪杰不足以命世,非俊杰不足以辅世,非贤才不足以济世,非专才不足以补世。佛性者,深具慈悲,妙觉圆通,泽及当世,感念后来。仙性者,善念常存,雅量高志,行止动世,典范一时。人性者,四季分明,常怀敬畏,应时而作,随遇而安。魔性者,善恶混淆,因情而起,心性动荡,悲喜至极。太极道功以“六代并存”来揭示意形事业的逻辑。第一代耕读精神为高祖。所谓耕读精神,实为世界各族第一精神。此耕读堂,为人类第一等永恒居所。第二代临观、贞德、独危精神为太宗。概因各族人民终究有冲动之意,故而临观阁中,约以贞德馆训,示险独危阁里。第三代独有开合精神为世祖。世祖者,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开合者,万物生长之枢纽,人类智慧之密钥。第四代文宗、武宗各一,开合殿中,约以三入两出,两出为文武各一出,文出诸葛庐,武出演武厅,以诸葛、演武为第四代精神,以为接续发扬,光大所有,文武相统,与时偕进。此际,无极初孕,混沌有成,太极方显,闲庭得据,书院轮廓,日出东方。第五代,武宗有八子,为望远、为自在、为紫云、为沧浪、为天地、为遐思、为高义、为军机等八种精神;文宗有二子,为将军、为博思等两种精神。第五代繁盛空前,共计十种精神,所谓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第六代龙虎精神,名义单一,实则复杂,喻人间龙虎像,万邦事业基。此际,龙虎遍地,事业流苏,和光同尘矣!


6.意形成就的路径:十三开合与377场景

        
太极道功以“十三开合”“377场景”来阐明意形成就的路径。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道功上论》汇集六个养开合,示范说明运行道功诸要素情怀风格终于开合所蕴含之思想、任贤、视野、胸怀等。《道功下论》汇集六个用开合,说明始于开合智慧布散于诸要素情怀风格,以表道功开合通达,收放自如之效。《道功中论》又称小道功,居十三开合中之第七开合,武养文用,承上启下,自成格局。情形多多,紫云评说,等等譬喻,足值玩味。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377场景”详见《心解》第三章“孙式太极拳道功书院行功之要素图文解析”。


7.意形理念的提升:七步九点与五心八节

        
太极道功以“七步九点”“五心八节”来实现意形理念形而上的文化提升。

在《从太极文化说国家建设》中,张大辉先生指出:

文化是一国之魂。为此,国家建设,须发达文化。而发达文化,即明白理念。太极文化,历经朝代,流转变化,寓于儒释道及当今科学等诸学之中,不离物、人、事之思考,予谓至今形成二层理念,为七步九点和五心八节。若思想,则关乎七步九点;若实践,则关乎五心八节。

思想,为诸事之要,所谓谋在事先,至关重要。从七步九点而论,七步,即建立联系、深化认识、选择模式、发挥作用、日常运行、丰富多彩、预知未来,简称整、觉、象、明、了、色、空七步。九点,是针对上述每个环节的细分,即惟一道理、正反对峙、逻辑自洽、流转变化、相生相克、内外统一、方向明确、功能协调、大同天下,简称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

实践,重中之重,唯此,事成有时。当居五心,即资源重心、行动体心、有度形心、功能意心、道行天心,简称重心、体心、形心、意心、天心五心。宜从八节,即万般结意、事事成形、遵从辅导、用在互动、不忘自修、时时精讲、专心标准、天下大同,简称结意、成形、辅导、互动、自修、精讲、考核、分享八节。

七步九点,五心八节,始终遵从,则功到事成,烹茶唤友,颔首人生。

(更多内容详见张大辉先生《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三、太极道功的时代定位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都面临着“人生意义缺失”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躺平摆烂固然不可取,平静接纳也不能算好办法。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有幸(不幸)意识到生命成长的局限性,那他应该怎样去自我解救,赋予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呢?

根据太极道功的文化内涵,可以确定,太极道功不仅是有效的疗法,而且是对症的灵丹妙药。其“药理”如下:由静穆来袭入手终窥大意,由跃然于形起步始察大形,大意大形皆为可望不可及之地,无奈由摆荡周折始得营运自我,而有三才之境。具三才之境而不得三才之地,故籍十八情怀十二风格为四象之景,春夏秋冬是也,人生之心态而已。完整洽和共计52环节,周年之数而及五行生克制化之势,地始得。现实中,据六合、依七星、计八卦、仗九宫,谋天下之危,机由心生,案从众发,事业复兴,指日可望!

推而广之,太极道功有利于促进由个人乃至社会各个层级的意形拓展与调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伟大进程中,太极道功的时代定位愈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太极道功是中华文脉。太极道功从多元价值认同入手,通过构造太极书院将中华文明源头与文化本真潜流创造性留存,以六代并存十三开合52环节377要素勾勒出人文的理想境界、价值体系和发展路径。因此,太极道功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可以成为中华全体社会的精神结构,在这片天地里,中华社会各阶层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中,生机盎然,和谐并存。此古今中外先贤学业之意旨。

二是太极道功是当代心学。太极道功的意形递变,以“净”“静”“敬”为主旨追随圣贤,体现了生命情调、审美观念、局面应对和人生志趣。在千姿百态的场景情境中,个人可以健益身心,钩玄提要,明理开智,栖神放情,思辨践行,尽性立命。立足身心,联通世界,所谓:一入道功境,人生无限景。人生无限景,处处道功境。因此太极道功也必将给人生带来无限可能。此道功“武者文风,书院随身”之旨归。

太极道功历经创制营造、丰富完善、证验探索百年传承发展,实现了意形与文化一体化的活态互动,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我们应倍加珍视太极道功这一文化瑰宝,将生活融入道功的文化场域,全面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加繁荣昌盛。



2024年01月05日走进太极道功——中华文脉,当代心学

原文自公众号《上郡孙式张支太极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05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