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章:毕业寄语
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头是人文系统实习期的最后一年,从13岁到19岁的实习期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为日后系统运行准备的人生远景规划课程。而实习期的最后一年,有如大学中的毕业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被对找工作的兴趣所取代,会被即将来临的分别所冲击。1984年是我大学的毕业季,记得当时没有什么心思上课,大家的情绪被即将面临的陌生未来和同学分别所主导。处于这种情绪中的我总想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于是写了一首分别诗,当时被毕业联欢会所采纳,许多同学在毕业后很久还记得那首诗。诗的最后是这样写的:“愿你像那荷花,高洁、洒脱、坦率、天然;愿你有那清香,香满人间。”现在想来,这实际上是毕业季情绪的宣泄,主要是期许即将走上新阶段的我们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未来。同样,在19岁的这一年,人文系统的实习面临结业,毕业季情绪也会主导这个时刻。道为了即将走进工作期的人文系统准备了对未来的期许,不仅
如此,道还更多地向我们描述了独立、从容的人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要说的话是关于学习单元的。在第十章中我们介绍过学习单元,这是一个有道通过的、带有阻塞结构的单元:

这个阻塞结构影响着人文系统中道的蓄积,并且由于阻塞结构导致流经其中的道的流速增加,从而使得人获得关于学到知识与否的错误信息。为了使得我们自身的系统不被时常出现的错误信息所困扰,打通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打开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需要我们回答第十章所提出的六个问题,在解决所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会逐渐打开,并最终达到“绝学无忧”: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完全打开的时候,这个单元就相当于一个管道,这个单元就消失了。学习单元的消失并非坏事,而是恰恰相反。在第十章中我们介绍过,由于阻塞结果导致人文系统中道的流动通道变窄,流体流过较窄的通道时,会使得在其中流动的流体速度变快。而道的流速加快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但同时由于流速的降低也会给系统带来一些担忧。如果学校单元消失了,由这个单元的阻塞结果所带来的系统中道的流速的快慢变化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由此而带来的忧虑也自然会消失。此时尽管学习单元没有了,但我们自己的忧虑也同时消失了,这样的事件就叫做“绝学无忧”。学习单元的消失并不在这一年到来,选择人文系统实习期的最后一年提出这个题目是为了让即将毕业的人文系统有一个发展的目标。伴随学习单元的消失,人生将“不惑”,孔子在四十岁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尽管距离“绝学无忧”的时间还很远,但是在人文系统实习期结业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未来有可能达到的状态做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这里我们要试图描绘一下“绝学无忧”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描绘这样的人之前,我们先看看社会中的人群会对某一个个体带来哪些困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是群体中成员对某一个个体的态度。与人相处无外乎有好、坏之分,对你好的人会赞美、恭维你,对你不好的人会冷落、排斥你。在赞美和冷落,恭维和排斥中间到底有多少差别呢?一个人是由于被赞美而增加了什么?还是由于被冷落而少了什么?一个人是被恭维而获得成功?还是由于被排斥而导致失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既然赞美并不促进我成功,冷落也不能妨碍我前进,那么别人的赞美还是冷落、恭维还是排斥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差别呢?
第二点要讨论的是这个个体所做的事会得到他所在群体的评价。一个人做事可以用好、坏、善、恶来划分,但这些划分并不那么靠谱。在第二章我们就介绍过事物的相对性,善还是恶就是一对儿相对的概念,没有衡量它们的绝对标准。比如灾害后大家捐款,我们很难说清捐100元的和捐100万的哪个更善一些。更有甚者,一些事情从某个角度看是善,换个角度就是恶;有些人看是善,另一些人看就是恶。假如有个朋友染了毒瘾来借钱,借给他是善还是恶呢?不借是善还是恶呢?面对这样的相对判别标准,我们不禁要问,善与恶又能相差多少呢?
最后我们再通过从众的心理来看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生活中有许多事,有的会带来好处,有的却会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由于那些可能会带来厄运的事情存在,人们或多或少会对某些事情产生畏惧。畏惧人人都有,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但问题不是人们的畏惧,而是不同的人所畏惧的事情有所不同。有的人怕水,有的人怕黑,有的人拍孤单,有的人怕无事可做。由于每个人所畏惧的东西不一样,加之人有相互感染、学习的能力,于是一个人害怕的东西会传导给其他人,使得他们也害怕。是不是所有其他人畏惧的东西我都应该畏惧呢?
如果一个人在群体中过于重视周围的影响,别人对他的态度对他来说有差别,他的情绪会随着别人的善意和恶意而大幅变化;如果他过于受制于群体对他所做过的事情的评价,比如别人对他所做的事说好或说坏,评判对还是错对他以后的做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着过于从众的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别人畏惧的东西在自己没有思考和实践的情况下也跟着畏惧。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学习单元有阻塞,道所流经的通路狭窄导致了流速增加自己就喜悦,流速降低自己就忧虑。这种影响与学习单元的阻塞程度成正比,阻塞越大,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茫茫的人群中追逐他人的态度、他人的评价、他人的畏惧就如同一个走在荒漠中的人,找不到边际,找不到中央,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打开自身系统中的那个阻塞结构,使得我们可以不以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而悲喜,不为他人的畏惧而畏惧。
在人文系统即将完成实习的这一刻,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绝学无忧”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以便将来有一天我们知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前面介绍过什么叫“绝学无忧”,那就是带有阻塞结构的学习单元彻底打开,学习单元变成了道流通的管道。于是,这个单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就因此而消失了。学习单元消失后,人文系统中没有了可以使得道的流速骤增骤降的狭窄结构,流速不会骤然降低而导致人的忧虑,因此说:绝学无忧。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没有了狭窄结构固然会由于系统中道的流速不会骤降而消除了忧虑。同时,也因为狭窄结构的消失使得系统中道的流速不会骤增,这样一来,由于道的流速增加而带来的快乐也会因此而减弱。
为了表述方便,现在就假设我是那个达到绝学无忧状态的人。如果我在和众人同处一个欢乐气氛中的时候,按照上一段的逻辑推理,我会表现的有些落寞、有些孤独,有些不那么兴奋。欢乐的氛围会使得大家加快身体的运动,兴高采烈,如同参加丰盛的宴会,如同登上春色中的高台。但是,同处于这种氛围中的“无忧”的我不会有大家都有的兴奋。我有些安静地独处在某个角落里,像一个还没成为孩童的婴儿。由于大家都很兴奋,而我兴奋不起来,从而显得有些落寞。我显得有些疲惫、有些沮丧,就好像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样。大家都像是得到了很多东西,而我却像是丢了东西。实际上我并不落寞,只是这种落寞的感觉是由于我与众人在欢快气氛中明显的表现反差对比而产生的。由于我的人文系统中没有了阻塞结构,从而使得道的流速比其他人无论增加还是降低,都会来的小很多。于是在大家忧虑的时候我会无忧,在大家都喜悦的时候我会无喜。如此一来,在和欢快、喜悦的众人对比当中,我的无喜会显得有些落寞。我在众多喜悦的人的衬托之中就像一个有着愚钝的心的傻人!
由于绝学无忧的我没有人文系统中的阻塞结构,系统中道的流速变化比起没有达到这种状态的人要小许多,因此,对比之下,我会显得有些愚钝。在没有达到绝学无忧状态的俗人显得很精明、聪慧时,我会显得有些昏昏顿顿;在俗人显得明察秋毫、无所不知时,我会显得有些迷迷糊糊、不明真像。平静时的我舒适、安然,像无风无浪的大海。但由于我的人文系统中阻塞结构的消失使得系统中道的流量会很大,因此,运动时的我疾速、持续,像是没有止境的狂风。众人都会由于环境的欢快而喜悦,因为氛围的沉闷而忧郁,可是我却如同顽石一样不动声色、如同孤陋寡闻的乡下人那样木纳。
看上去我与大家有多么的不同啊,但是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我知道系统中没有了阻塞结果,道的流动没有了阻碍,于是我比众人吸收了更多的道。由于道是万物运转的动力,是我生命的活力,吸取了更多的道就如同从母体吸取了更多的乳汁。虽然我异于众人,虽然大家看到的我像一个愚笨的人,但我知道我获得了什么,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以上就是关于“绝学无忧”状态的描述,是人文系统实习期走进毕业季时所获得的毕业寄语。我们因此而知道了有这么一种无忧无喜的状态,那是一个我们需要追寻的状态。在即将走向工作期的这一刻,没有什么寄语比这更有价值了。现在,我们将这个毕业寄语完整地读一遍: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还有继续阅读:第二十一章 黑洞与费恩曼历史求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