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十六章:认识道的路径
当一个人开始他的人生之旅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背离道的路途中。随着常态的日益巩固,想要认识隐藏在常态之中的反常的道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人的生命旅程走到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需要为离道越来越远的人提供一个找到回家之路的方法。尽管过了这一年,人们还会在背离道的方向上走过一段旅程,但为了他在日后的某一天可以走上返乡之路,一本回家指南、或是一个带有家乡标记的地图总是必不可少的。
从这个阶段上路的人们,其折返的时间各不相同,孔子在三十岁时开始折返,他将这个事件说成“三十而立”,所谓“立”是确立方向的意思。更多的人的折返时间会晚于孔子,而有些人会在背离道的方向上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孔子是三十岁开始折返的,那么还会有人更早一些吗?是的,应该有。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在人生的第二十八个年头,有些人就已经有可能调转自己前行的方向,朝着道的方向回归,老子将这个事件称为“复归于无极”。为了能使即将远行的人早些回归,在这个人文系统实习的初期提供一个寻找回家之路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提供一个回家的索引,首先要定义哪里是家。显然我们知道哪里是家,就是创造生命的道。这个道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家,它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回归的地方。既然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宇宙的诞生点来看我们要回归的地方。宇宙诞生于130多亿年前的一个能量和基本粒子的汇聚点,我们将这样的点叫黑洞。黑洞里拥有创生宇宙的能量和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这些都是常态宇宙中所没有的。根据第二章所阐述的相对性原则,这个点所拥有的东西是常态宇宙所有存在的反面,于是可以被称作“无”。此外,对于常态宇宙来讲,这个宇宙的诞生点是无法逾越的。它从常态宇宙的角度看是一个极,就如同地球的北极和南极。我们无法让“北”和“南”这样的概念超越北极,站在北极点上,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同样,我们也无法让“有”和“无”这样的概念超越从无到有的那个诞生点。这样一个包含的“无”的点是一个虚的点,因为那里面不存在“有”。同时,它又是从无到有的极点。因此这样的点可以被称作“虚极”,站在虚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是“实”。这个宇宙诞生点不仅仅是一个虚的极点,同时还是静的极点。尽管在黑洞之中充满了运动,但是从常态宇宙的角度来看,黑洞的尺寸极小,甚至可以近似为零。于是,无论黑洞里有多少粒子,它们都被限制在一个尺寸接近于零的范围内,这样的尺度限制从常态宇宙的角度来看就是静的,不仅仅是静的,而且是静到极致的。也就是说,这个点是一个静的极点,我们可以管它叫“静笃”。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人要回归的那个家是“虚极”、是“静笃”,人只要走向这个点,并守在这个点就可以看清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就像是在地球上,只有到达的南极或北极点,才可以看清地球的转动,否则,随着球体转动的观察者是无法看清球体的转动的。当一个人回归到万物创生点时,就可以看到万物的运行轨迹,并观察它们的周期、往复运动。
现在我们解决了要去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回家的地图上已经看到了家的标记,剩下的就是怎么走才能到达目的地的问题了。显然,我们要朝向一个极点走,如果我们走向北极,那就向北走,走到了北方的一个点,就再向北走,如此反复,最终会走到北极。现在我们要去的那个极是“虚极”、是“静笃”。在“虚”和“静”这两个概念中,“虚”无法为我们提供前行的方向,因为虚和实并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我们类比于北和更北的概念来说虚和更虚,只会使人如坠五里雾中。好在另一个参照概念可以为我们寻找极点提供路标,因为静和更静这样的概念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要想到达那个“虚极”、那个“静笃”,需要沿着静的方向去寻找,越是静,就距离那个“静笃(静的极点)”越近。这样寻找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的根之所在,就如同一颗大树,我们从叶的位置出发,一定可以找到比树叶安静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枝。尽管枝也在运动,但它比叶运动的幅度小,相对要静一些。找到枝之后,再继续寻找比枝静的东西,于是我们找到了树干。将这样的步骤重复下去就可以找到根。一片树叶会随着各个方向的风舞动,站在一片运动的树叶上无法看清其它同样运动的树叶的运行规律。只有找到这棵大树的根,站在树根之上就能够看清树叶的运行轨迹了。相对于树叶,根就是静的,根比叶距离“静的极点”要近。因此,对于纷纷扰扰的世间万物,需要找到各自的根,找到根就是“静”。将万物寻找自己的根的过程用到人生之中,这个过程就是回归自己生命起点的过程,就是“复命”的过程。也就是说,如同大树从叶到根的路径相一致,人生“复命”过程也是这样的。就是寻找一个比目前状态更静的状态,那个静的状态一定会比我目前所处的状态距离“静笃”要更近一些。到了那个静的状态,再寻找更静的状态,如此操作下去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根。当我们到达生命的极点时,就如同到达了地球的北极点可以看清地球的运动一样,我们也就看清人生常态的种种运行规律。了解了常态规律,就叫做“明”。例如一个盲人,如果处在一个他所熟悉的环境,他可以自如的行走,而不会撞到任何物品。对于这个环境,尽管人还是盲人,但他是“明”的。反过来,一个明眼人,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如果不仔细看路,还是很可能被台阶、斜坡绊倒、滑倒的。因环境不熟悉而摔的跟头往往是低级的,不是一定要摔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个环境,就会遇到这样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风险。推而广之,如果不了解常态规律,就会给人生带来许多没有价值的风险。
当我们手里拿着带有回家路径的地图时,找到“虚极”、找到“静笃”就成为了可能。于是,人的生命之起点处,迎来了一批返乡的人。再度回归生命起点的人和刚刚出生的婴儿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是一个独立运行的人文系统用自己的视角和逻辑来看待从这一点望出去的世界。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婴儿并不关心的,因为处在人生起始点的婴儿还并不独立,作为天地的一部分,他会将天地的运行看作是自身的运行,他不会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万物的运动。而现在,创造生命的那个“虚极”、那个“静笃”迎来了一个有着完整逻辑判断能力,有着自身“德容器”的独立的人文系统。正如上一章所说的,这个独立的人在天地间是客,他就如同一个天地运行的旁观者,以置身于外的方式来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这个独立的系统到达自己诞生的静的极点后,就如同站在北极的观察者可以观察地球的运动一样,他就可以观察常态人生,以及人生从极点出发到平常状态的发展过程。看清了常态的人文社会的运行状态,就可与为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可与了解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的关系图像。有了这样的图像,就可与站在更为公允的角度,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对于这样的推理过程,现代物理学对宇宙的认识可以为我们做个旁证。上个世纪20年代末,哈勃发表了宇宙正在膨胀的观察结果,现代物理学开始意识到宇宙空间并非像牛顿力学所描述的那样是均匀、平滑的。当宇宙的膨胀被认可之后,物理学家随即向着较为平静的方向,也就是膨胀的早期推算,就算出了那个虚极,那个静笃,也就是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的黑洞。于是,我们可以站在这个点上来看今天正在膨胀的宇宙时,所看到的是常态宇宙从这个极点膨胀、运动的状态。以此为基础,物理学家就开始描绘我们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图像了。霍金在《时间简史》第三章里有如下的描述:
现在初看起来,关于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来都一样的所有证据似乎暗示,我们在宇宙的位置有点特殊。特别是,如果我们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远离我们而去,那似乎我们必须在宇宙的中心。然而,还存在另外的解释:从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向上也都一样。我们知道,这正是弗利德曼的第二个假设。......在弗利德曼模型中,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从上面的引用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从更为公允的角度来看世界”。由于从我们所在的位置来看,宇宙的任何方向都是一样的,星系以同样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由此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是,由于宇宙膨胀说使得我们知道有一个“虚极”,宇宙起源于很久以前“虚极”的大爆炸,从而开始膨胀。在膨胀的背景下我们会想到,或许从宇宙任何一个其它的地方向外看,结果和我们从地球向外看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进而得知宇宙没有中心。在从公允角度来看宇宙之后,我们就可以获得宇宙的全貌。当宇宙的全貌被认识之后,物理学家将目光转向的人。这是由于人具备独立性,人是与天地并列的一大。如果我们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文精神都来自于同一个起点,那么在认识了“天”的全貌之后转向认识人文系统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从《时间简史》到《大设计》霍金一直在追寻“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话题,以及创立“人择原理”的原因。如果我们从认识宇宙入手来认识道,其顺序是这样的:先是通过了解常态(每个方向上星系在快速远离)来获得宇宙面貌(宇宙正在膨胀);进而使我们可以站在更为公允的角度来看宇宙(我们并非宇宙的中心);再进一步就可以获得宇宙的全貌(正在膨胀的宇宙没有中心);而后根据道是“天”和“人”的共同源头,用从宇宙中获得的信息来了解独立于“天”之外的人,这一步很必要,因为它会验证道就是一切的源头;有了从天到人的验证,道就可以被我们认知了。最终,通过以上步骤所了解的信息,我们就知道了,无论是天(宇宙),还是人,都是道的影像,他们由道所创生,在终结的时候又还原为道。道才是可以跨越生死而长久、而永恒的,尽管物质宇宙最终会消失,但是推动其发展,运动的道并没有消失,不仅不会消失,还会不停地运动下去。
从人生角度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验证道是一切的源头时与上述的方向相反。先是通过常态的社会、人生(成长中的人在触及他人的生活空间)来获得人生与社会的面貌(人文空间在膨胀);进而就可以站在更为公允的角度来看自己(每个人的人文空间都在膨胀,我不是社会的中心);再进一步就可以获得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全貌(社会中没有谁是中心);而后根据道是“人”和“天”的共同源头,用从人生中获得的信息来了解独立于人之外的“天”,这一步很必要,因为它会验证道就是一切的源头;有了从人到天的验证,道就可以被我们认知了。最终,通过以上步骤所了解的信息,我们就知道了,无论是人,还是天,都是道的影像,他们由道所创生,在终结的时候又还原为道。当人死的时候,将自己的身体还给天地,而身体之中的那个活力并没有消失,而是还原为道。在那以后,带有我们曾经的生命活力的道还会有下一次的创造。生命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经由道的重新融合和再创造的往复运动。因此,道才是可以跨越生死而长久、而永恒的,尽管作为人的身体消失了,但主导我们生命的活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可以说人生的第十六个年头是充实的,因为在这一年,处在实习期之中的人会获得一张带有回家指南的地图,通过地图的引导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自己生命的起点,从而按照一定的方法认识创造人生、创造万物、并推动万物发展的道,最终解决“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一年所获得的信息是如此之重要,我们是否应该将其记录如下呢: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指南是由人生入手最终了解道的顺序,如果像物理学家那样由观测宇宙入手,其指南的后半部分会略有差别:“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人,人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欢迎继续阅读:第十七章
相信始终伴随我们的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