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礼》 第十章: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古董

(2011-06-29 19:08:40)
标签:

道德

道德重建

道纪

克己复礼

孔子

老子

论语

社会

文化

分类: 复礼

第十章: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古董

 

在讨论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礼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之前,有一个话题很值得探讨。

自从辛亥革命推翻帝王体制以来,中国社会一值处于变革之中。变化之中不仅有新的行为规范的建设,同时还包含对旧体制批判。这种批判可以上溯到1919年的五·四。由于中国没有兴起现代化,从而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蹂躏,为了迅速追上世界的发展脚步,我们在没有对新体制、新规则进行任何设计的情况下,就匆忙打碎了旧体制、旧规则。在本书的第三章曾经分析了几种礼的重建方式:原址重建(即推倒重来)、异址重建和旧瓶新酒。中国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社会巨变是典型的推倒重来型。不仅如此,是新的图纸还没画好,旧的房子已经推倒了。为了使得这种剧烈的、近乎疯狂的行为合乎情理,我们开始了对旧体制无情地批判。这种批判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自秦始皇至清朝的帝王体制归结为“封建社会”,将两千年来用于这个“封建社会”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归结为“封建礼教”。批判是十分到位的,以至于今天的我们一看到这个词就会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封建礼教”所包含的内容是落后、守旧、灭绝人性,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因此,将“封建礼教”埋葬理所应当、大快人心。

推翻了旧礼教,还是要建立新的礼,也就是适合新时代的行为规范。由于我们过于仇视“礼教”、“礼制”这些词,对于新的行为规范,我们没有叫它“新礼教”、“新礼制”,而是称呼其为:[道德体系]。但是,无论叫什么名字,在“旧礼教”和[道德体系]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都是指由行为规范组成的体系。它们的差别只是在内容上各自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说得更加清楚一些就是,“旧礼教”不过是帝王时期的[道德体系];如今我们所使用的[道德体系]不过是现代的“新礼教”而已。

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会发展与礼[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我们所批判的旧礼教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上一个社会发展周期中的发达时期所建设的礼。而那时所建设的、适合那一个发达时期的礼随着社会进入到了崩溃时期而崩塌掉了。当社会再一次从底部发展起来的时候,新的社会发展动力势必会导致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而为了新的社会结构所建设的礼也就与上一个发达时期的那个礼有所不同。新的社会发展动力越是强大,适应新时代的礼与上一个发达时期的那个礼的差别也越大,这正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于是,处在新型社会结构下的我们在回望旧礼教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旧礼教是那样的不可思议、是那样的不人性,在这种情形下,批判旧制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对礼的认识问题,也就是礼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社会状态为背景来批判旧礼教,这无疑是认为礼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我们想阐明,无论对于什么社会发展阶段,旧时代的礼都是灭绝人性的,应该采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礼[道德]才是正确的。本书的第四章有一段通过孔子和子夏的对话来说明礼和道的关系,孔子对子夏的解读很赞赏:“礼在后”。就是说道是绝对的,是基础,而礼是在道的基础上建设的。既然礼是后建的,就不会永恒不变,就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使用认识道的方法来认识礼。由于道的永恒、不变的特性,认识道的方法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古时候的道来观察今天的事物发展,不但不会出错,反而会了解道的特点。但是对于礼则不能使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不能“执古之礼,以御今之有”,也不能“执今之礼,以御古之有”。不久前与一些朋友谈论古文,其中有一位对古人的说话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觉得“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难道古人不觉得很奇怪吗?我当时回答他:古人不会觉得奇怪,到是将今天的人送到古代,古代的人们反而会觉得他说话很奇怪,古文不过是在时间范围上的一种方言。语言也是礼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两千多年的时间,使得当时的普通话变得难以理解。我们怎么能以今天的语言环境为基础来质疑古人说话奇怪呢。礼没有穿越时代而不变的特点,礼一定是和与它同时代的社会状态相匹配的。也就是在考察旧礼教的合理性的时候,一定要配合那时的社会背景。

举个例子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三从四德”是自五·四以来我们重点批判的旧礼教的内容之一,显然,对女人实施这样的教条在男女同工同酬的今天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旧礼教很自然会激发今天人们的愤怒。但是不要太过激动,因为我们今天并没有实行这个“三从四德”。它是旧时代的教条,我们只需要看一看它在那个时代是否合理。旧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简单地说,是农业社会。在中国的农业社会时期,管理者,也就是皇帝或朝廷总是将用于生活的生产资料以某种形式分配给民众。而分下去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是可以在家庭中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在这种分配方式的影响下,必然形成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有关大家庭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与农业社会的必然联系将在第十四章详细探讨)。这种大家庭人员众多,拥有共同的生产、生活资料,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这样的家庭就如同一个公司一样,由于人员众多,就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而最为简单、也最为重要的规范莫过于人员的管理和隶属关系。就如同一个公司,一定要先说明谁是决策者,谁是中层经理,哪个人归属哪个部门管理等等,人事结构图对一个公司来讲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对于一个和公司类似的大家庭来说,家庭的人事结构图也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们发现,许多旧礼教都是围绕这个题目展开的。例如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就是规定家庭中管理、隶属关系的条文。而“三从四德”不过是由“夫为妻纲”所发展出来的细则。然而,如果我们不去考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大家庭对礼的需求,一味地以工业革命后所形成小家庭社会为基础去考察农业社会的礼,无疑会产生质疑乃至批判。

但我们不是对所有的旧东西都持批判态度的。对待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尽管它不太符合今天的居住需求,我们还是在呼吁保护。而对待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瓷器更是当宝贝儿一样珍惜。为什么我们不对这些旧的东西进行无情地批判呢,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这些旧的东西符合今天的生活需求,我们看中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一个当年盛画轴的卷缸,很少有人在今天还使用它原有的功能,它被摆在家里更多的作用是装饰品。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些旧东西的宽容态度使得它们由旧时的器具转变为了古董,并在市场的运作下不断地升值。没有谁想到过会去批判这些古董,批判它们是多么的不实用,多么的与时代不符。在欣赏这些古董的时候,脑海里显现的大都是古代的盛世。

看来在众多旧东西之中,旧礼教所得到境遇是最差的。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将旧礼教当作古董来欣赏,只是说对于它的仇恨和批判可能是有些过分的。对于旧的、已经没有了实用性的东西,拆掉它,扔掉它就可以了。建设新的秩序还是要以新的社会发展为基础,靠批判旧礼教来建设新[道德秩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批判了这么多年的“封建礼教”,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会遇到礼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

批判旧礼教不应该成为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旧礼教,最为简单的方法是扔掉它,如果要讨论它,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以“执古之礼,以御古之有”的方法来对待。在以复礼为主题的今天,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

 

(欢迎继续阅读: 第十一章 需要建设哪些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