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德 知礼是德 七

(2007-09-12 12:53:28)
标签:

人文/历史

老子

孔子

国学

文化

相濡以沫

分类: 玄德
玄德

前言

人生曲线

人之本性

知礼是德 一

 

知礼是德

 

. 动态的边界----信是基础

 

    了解了礼的动态边界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在面对这样的边界时如何使用它,如何使得自己不会因为触碰这样的边界而越礼。比较安全的方法是远离边界,一个总在边界上行走的人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去触碰边界。根据“X不信X 距离>=礼常数”的边界公式,只要调大三个参数的值就可以使得我们远离边界了。但是,在三个参数之中,将哪一个调大最好呢?还是将三个参数都调大呢?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度是不能调大的。《论语》中孔子说得明白: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一段出自《论语》第二章。孔子说:“人要是没有了信,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是车失去了轴而无法行走。”在这里孔子说得很清楚,人不能没有信,没有了轴的车就不能算是车,用这个类比,没有了信的人也就不能算是人。这里所提到的信不仅是被人相信,还包括相信他人,总的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第二段出自《论语》第十二章。子贡向孔子问如何为政,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军队和信任就可以了。”子贡再问:“如果这三个不能同时保留,去掉哪一个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再问:“如果剩下的两个不能同时保留,去掉哪一个呢”?孔子说:“去掉粮食,人总会死,但是人无信就无法立足。”同样这里的信也是包括了被人信任和信任他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通过这两段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信,失去了信的系统一定会崩溃,失信的人也无法在社会立足。因此,在礼的动态边界公式中,应该使得“不信”这个参数越小越好。信是礼的动态边界的基础,维持一定的信,才能使得人有立足之地。虽然在礼的动态边界公式中有三个参数可调,但随意调高不信任程度是危险的。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人会面临与没有共识的人同处一室,此时不信任程度会自然上升,在我们了解了礼的动态边界特点之后就知道了,应该迅速结束这种局面,能离开应该迅速离开。

    在信不能随意降低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调大“和”与“距离”这两个参数。但是,这两个参数又选择哪一个调大最好呢?感觉应该是“和”,可庄子的一句话将这个问题变复杂了。下面这段引自《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了陆地上,相互为对方吹湿气,相互用自己口沫滋润对方,与其这样,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因此,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到不如在大道之中彼此相忘。

    这一段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非常著名。但庄子最后想说的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关于鱼相濡以沫的故事只是为后面的结论所作的比喻。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和”与“距离”两个参数中庄子倾向于调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赞美尧而非议桀”显然是说人们在某个问题上所得到共识,这样的共识的取得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有反对意见就会引发讨论、甚至争论,最后,大家得到了尧是好的君主,而桀是坏的君主的共识。然而庄子觉得为达到某种共识而做出如此多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大家忘掉这些争论,在大道之中自有地徜徉。庄子所推崇的“两忘而化其道”显然是要增加人与人的距离。为了说明增加距离比增加共识更好,庄子才举了前面的例子。在干涸的河床上,即将要死的鱼们为了延长生命互相为对方吹湿气,吐口沫,此时的鱼有着高度的共识。但是这样的情景又哪里比得上大家自由自在地在江湖里,虽然彼此相忘,谁也不认识谁,但逍遥的生活好过大家彼此相依而共度难关。通过鱼“相濡以沫”的比喻,庄子得出了与其追求“誉尧而非桀”的共识,不如大家相互远离、彼此相忘。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今很流行,大家喜欢用这句话来说明保持彼此距离的好处和重要性。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句,用数学的语言是个不等式,也就是:

 

    不等式1 相濡以沫 < 相忘于江湖

 

    从上面那个不等式,庄子推出了第二个不等式:

 

    不等式2:誉尧而非桀 < 两忘而化其道

    也可以写成: 增加共识 < 增加距离

 

    虽然不等式1很容易理解,几乎没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但是,不太引人注意的是这个不等式里含有另外一个不等式。现在,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但很少有人引用全,在“相濡以沫”之前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其实是“相濡以沫”的前提条件,只有当鱼被困于陆地,才会通过用“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为对方提供水气来渡过难关。鱼被困于陆地,处于将死状态是“相濡以沫”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个前提条件在不等式的另一侧是不存在的,鱼彼此“相忘”,自由徜徉的前提条件是有着广阔的江湖。因此,在不等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中隐含着“将死时刻的环境不如正常的生存环境”的不等式。在数学中我们知道这样的事实:

 

    如果:AX < BY

    而同时:A < B

 

    我们能从以上两个公式推导出“X < Y”吗?显然不能,X可能小于Y,也可能等于Y,甚至可能大于Y。现在,我们可以将A、B和X、Y带入到前面的不等式1之中:

 

    A = 将死的时刻

    B = 正常的生存环境

    X = 相濡以沫(即共识)

    Y = 彼此相忘(即保持距离)

 

    那么不等式1:相濡以沫 < 相忘于江湖,其实就是就是:

 

    AX < BY

    将死时刻的相濡以沫 < 正常的生存环境下的彼此相忘

 

    而这个不等式里含有另一个不等式:

 

    A < B

    将死时刻 < 正常的生存环境

 

    根据数学规则,我们无法通过这两个不等式确定X和Y的大小关系,也就无法确定相濡以沫和彼此相忘的大小关系,也就无法确定共识与保持距离谁好谁坏。因此想通过不等式1(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而推导出不等式2(誉尧而非桀<两忘而化其道)或是(增加共识<增加距离)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将不等式两侧的条件等同起来,都是正常的生存环境,然后我们问:

 

    正常生存环境下的相知相助 ?正常生存环境下的彼此相忘

 

    在同样的条件下,是相知相助好呢,还是彼此相忘好呢?是增加共识好呢?还是增加距离好呢?这样的对比之下,问号所代表的恐怕是“大于号”。在礼的动态边界公式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固然可以远离边界,但这不是一个长久的方法,在“人之本性”部分我们就讨论过,“需要社会”是人的本性之一,正是这条本性演化成了人的系统图中的礼旋钮。加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就是隐居,这样做暂时还可以,就像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是不能永远的离开人群,这违背人的本性。看来在礼的动态边界公式“X不信X 距离>=礼常数”的三个参数中,调整“和”是最好的。相比其他两个参数,将“和”调大,将共识提高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论语》中恰恰就有这样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现在大多被翻译为:“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和谐为重”。这样的解释将礼当做了和谐的手段,认为礼是为了“和”而服务的。然而,这样的解释没有反映“贵”的含义。所谓贵是对比而言的,有贱才有贵。我们经常是这样使用“贵”的:在商店里,我们说这东西很贵,那是同其他的商品比较得来的;在讨论方案时,我们会说,这个方案要好一些,那是同其它方案比较而来的。如果将“礼之用,和为贵”解释为“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和谐为重”,那它是和什么比较得来的呢?似乎是同“不和谐”比较而得来的。但是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说一个东西贵贱与否,说一个方案好坏与否,一定有其它东西、其它方案存在才行。现在,面对礼的动态边界公式,有三个参数摆在我们面前,当被问到调整哪一个参数最好的时候,很自然,我们会说:“在礼的动态边界的使用中,调整‘和’是最好的。”原来,这才是“礼之用,和为贵”。当看到这样奇妙的结果时,实在要由心底发出由衷的感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道理原来是这样的美!然而,我们却不是第一个赞美者,早我们两千多年,孔子的学生有子就已经发出的这样的赞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第一章

 

    显然,“礼之用,和为贵”不是有子最先说出的,因为他也发出了和我们一样的赞叹:“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在这之后,有子提出了在“礼”中使用“和”的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是指当我们认识到礼的动态边界中参数“和”的重要性之后,听任“和”的大小而不去管它显然是不行的。应该尽量使“和”的值变大,也就是使得共识变大,只有这样才能给降低不信任度,也就是增加相互的信任以空间,才能给人与人的相互接近提供可能。由于“礼常数”的存在,“和”的大小直接制约着另外两个参数的大小。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了解了“和”的重要性,就一味地追求“和”也是不对的。重要的是“礼”而不是“和”,“和”只是礼的动态边界中的参数之一。因此,在强调“和”的时候,一定要时刻从礼的动态边界的角度来观察“和”,这就是“以礼节之”。如果实在无法到达共识,不能为“和”而“和”,一味迁就,应该知道,礼的这个动态边界中还有两个参数可调。“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在缺少共识的情况下增加距离。而孔子在看到宰予白天睡大觉时所说的:我以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但从宰予这里就改成听其言观其行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被迫调大了不信任程度。因此,在礼的动态边界上调整“和”,也就是增加人与人之间共识的时候,不能“知和而和”,而是“知礼而和”。

 

(欢迎继续阅读: 玄德 知礼是德 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