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德 人之本性 十二 下

(2007-07-12 08:51:39)
标签:

老子

孔子

论语

国学

文化

分类: 玄德

玄德

前言

人生曲线

人之本性 一

 

人之本性

 

十二. 人性与道 上

 

十二. 人性与道 下

 

    以上叙述了五项人性与道、与德的关系,在“人生曲线”部分提到的人生三种稳态,也在人性的演绎下显现了它们各自形成的原因。实际上人这个系统并不只反映其中一种稳态,不只包含其中一种循环,他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三种循环的系统。

 

玄德 <wbr>人之本性 <wbr>十二 <wbr>下 

 

    在这样的系统中,三种循环并存。既有“道”循环中对于道的主动蓄积,也有“德”循环中对于道的被动蓄积,还有“失”循环中对于道的不蓄积。“道”循环和“失”循环相互制约、抵消,如果它们的作用正好完全抵消,则系统就反映“德”循环的特性,德这个容器也由于“德”循环而具备一定的尺寸。如果“道”循环的作用大于“失”循环,德的变大会得到加强,系统的德会具有更大一些的尺寸。反之,如果“道”循环的作用小于“失”循环,德的变大会受到制约,系统德的尺寸会小一些。由于三种循环在不同人身上的强弱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反映出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德的尺寸。

    三种循环并存的关系图比较清晰和直观地反映了人性与道、与德的关系,在看清了其中的关系之后,我们或许会想是否能够通过对人性中那些失道的部分加以改进,从而使得系统朝我们期望的方向运行,即通过“道”循环进入“道”稳态。在我们研究的五个人性之中,欲望是人所固有的,它的增大自动进行,无法进行控制,限制欲望的发展只有通过“无名之朴”,也就是通过对道的认识。人性中的“倾向无为”也是一样,在无为和有为之中,人会自动地选择无为。而只有将德这个容器蓄积到“上德”,使得道的蓄积也自动进行,也无为地进行,此时“倾向无为”才不会产生问题。于是,我们看到,对于“具有欲望”和“倾向无为”两项人性,我们无法通过对其进行改造来增加对道的认识,因为,它们恰恰需要通过增加对道的认识才能得以改造。这样一来,可以调整的只有剩下的处于三个循环之中的三项人性了。从直观上看也很合理,“包含无为”,“自成逻辑”和“需要社会”分别处于三个循环链之中,调整它们就可以使得其所在的循环增加或降低效益。处于“道”循环中的“包含无为”由于是以“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简称为“仁旋钮”;处于“德”循环中的“需要社会”由于会提供人文空间----礼的信息,因此可以简称为“礼旋钮”;而处于“失”循环中的“自成逻辑”由于是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简称为“逻辑旋钮”。这样一来,三种循环就以如下的图表现出来,在循环中的旋钮就是可以调节的量,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调整三个循环的强弱,使得这个系统朝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运行:

 

玄德 <wbr>人之本性 <wbr>十二 <wbr>下 

 

    调整“道”循环中的“包含无为”,使其向着坚持更长时间的“仁”来发展,这样就使得自主的学习状态得以延长,从而加强道的蓄积,增强德。这样的调整,可以通过用道纪的方法学习来完成,例如,通过系统思考和向婴儿学习,可以增强对事物整体的、本原的认识,这样的认识的积累可以使得“仁”得以延续更长时间。同样,对“自成逻辑”的反思,可以减弱“失”循环的作用,甚至摆脱“失”循环。《老子》第十章所提供的六层修炼中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正是针对“自成逻辑”的修炼。在我们自以为合理的逻辑中或许没有逻辑问题,但问题出在这些逻辑成立的那些预先的假设,“涤除玄览”,即擦拭心灵的镜子,就是要将这些假设拿出来检验。这样检验的结果是,人可以不断修正自身的逻辑,从而使得自己这个系统摆脱“失循环”。

    三个旋钮之中,对“仁旋钮”和“逻辑旋钮”的调节属于对自身的认识。改进它们的状态可以通过《道纪》第十一章所描述的方法,也就是《老子》第十章所提供的六项修炼来完成。而“德”循环中的“礼旋钮”则是需要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文空间中的限制在哪里,做到知礼。知礼就是了解边界,就是知止,“知止而不殆”,道在这样的知礼过程中得到了蓄积。调节“礼旋钮”,使得我们更加知礼,可以加强“德”循环的效益,也就使德可以进一步增大。礼到底有什么特点,礼和知礼又是什么关系,在“人之本性”部分结束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个不小的题目,在这样的疑问引领之下,我们将会在之后进一步讨论礼的特点。

 

(欢迎继续阅读《玄德》 “知礼是德”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