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航
李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34
  • 关注人气:6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纪 第十一章 用道纪的方法学习 一

(2006-07-04 20:29:21)
分类: 道纪
十一:用道纪的方法学习 一
 
      如果游览道教的名山,像青城山,总会在庙宇的山门上看到从《老子》中摘抄的对联:
 
      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联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下联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如此工整的对仗,就像是老子特意为山门写的。但是,也许匆匆的游客没有注意到,如果按照现今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看上去如此工整的对联却是自相矛盾的。首先看上联,老子思想以道为基础,由“道生一”,进而生二、生三、生万物。这样的理解没有问题,这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更加细化了万物由道而生,从无到有的过程。问题出在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上,目前比较流行又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解释是将这句话中的“法”理解成取法、受制于。于是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或是“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这像是一个一级管一级的规则,最后道受自然的制约,我们将这里的“自然”理解成自然规律。我们实际上是完全不用思考就接受了这样的解释,经常在赞美大自然的时候就顺口说出“道法自然”。但问题是这样的一级管一级、一级制约一级的规则与上面说到的由“道生一”,进而生二、生三、生万物的规则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呢?你看,这个万物是由道通过一定的过程一步、一步生出来的,但就是这个由道生出来的万物所构成的自然却反过来制约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仅如此,这样一级制约一级的规则将人、地、天、道、自然分别置于不同的等级上,它们是不平等的,这又违反了同样出现在《老子》第二十五章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原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并不比其他几大低,而这四大之中也不包含自然。陈鼓应先生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在他著作《老子注释及评介》中是这样翻译这句话的:“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这样一来就避开了道生自然,而自然又制约道的尴尬。但是这样翻译还是有问题,因为同一个“法”字出现了两种解释。
      其实不论是什么规律,天的规律也好,地的规律也好,自然的规律也好,都是道,没有什么一级制约一级的规则。在前面的第二章,鉴于老子精确地描述了霍金的宇宙,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通过人来了解地;通过地来了解天;通过天来了解道;最后通过道来了解万物自然”。这样一来,“道法自然”中的“法”就是方法的法。而这句话就从我们一直认为的一级制约一级的规则变成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样的解释不仅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矛盾,而且由人及地、及天、及道,进而至万物自然的顺序也符合由近及远的认知顺序。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和《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其他内容溶为一体。
      在《老子》中有三段非常类似的章节: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三章在前面的论述中(《道纪》第二章)结合物理学家发现的宇宙有详尽的解释,第十四章阐述了宇宙的两大基本原理: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第二十一章描述了表现为基本粒子形态的黑洞;第二十五章则超越当今物理学的成果,指出了道先天地而生的特点,并将人列为“四大”之一,与天地一样,共同具备道的精神。可以说这三章基本确定了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而在这里我们要讨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将这三章各分为两部分,可以看到每一章的主要部分都是关于道的详尽描述,而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话都给出了认识道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似乎在有意地告诉我们他所描述的道是如何被认知的。由于道在边界处显现并且违反常理(见《道纪》第八章),因此,这三章中所描述的道不太容易被理解,因此老子特意在每一章之后写下了他认识道的方法。老子之后的历史证明了他的担忧,尽管老子不厌其烦地写下了他认识道的方法,但这三章的内容还是给解释得五花八门,而一个普遍的解释趋向是将它们说得恍恍惚惚,玄妙无比。不仅如此,这种解释还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成是一级制约一级的规则。幸亏物理学家发现了宇宙的真相,老子的这些不太容易理解的道在霍金的宇宙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有物理学的佐证,这三章中那些以前认为恍恍惚惚,玄妙无比的字句都变得清晰而容易理解了,于是,我们还原了老子所阐述的道。将上面所列举的三句话综合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认识道的方法,也就是老子给命名的道纪的方法。通过自古就有的道,观察今天的存在,能够了解万物的起源;那些包含万物起源的事物,不仅过去存在,今天也存在,就是用来了解万物真相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今天来了解过去,了解万物的起始,根据“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原则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来了解天地乃至万物。
      用道纪的方法学习是我们认识道的必由之路,否则老子也不会不厌其烦地一再告诉我们他认识道的方法。而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必须基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原则:宇宙万物有限,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物极必反的原则;“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的空间时间相对的原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人与宇宙相通的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就有可能以一知十、由近知远、以简驭繁,就有可能将道说清楚。
 
道是可以说清楚的: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言论,将人对道的认识分为几个层次。由低至高分别是:
      “对照多家译注,通读三五遍,大概知道字面的含义”;
      “能用你理解到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似乎一切都不难”;
      “不再必要去学别人的过程了,你对案例没兴趣,想做独行客”;
      “偶尔会有体悟,你开始修行”;
      “已经一无所有,活得自在”;
      最后是“没有生死观,没有物质观,没有心灵观”,这才得“道”。
 
      这样的言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共鸣,人们倾向于将道想象成一个高深的、玄妙的、不可言说的、虚无的形象。这样的倾向主要来自于对《老子》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应该是老子注释中较为权威的,在这里的解释是“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的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看来陈鼓应先生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将“常”字译出来,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的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按照这样的解释,无论怎样学习、交流、探讨,我们都无法将道搞清楚,因为一旦用言词表达出来,就不是常道了,不是真正的道了。那我们怎么办,为了绕过语言,只好相对无语,坐在那里发呆,我们将其称之为“悟”。这里的“悟”不是觉悟的悟,而是追求那种心灵的相通,在心与心的感知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大家相互看一眼,便知“悟”到了。此时不能说话,因为语言已经成为了障碍。但是相互看一眼的双方各自想的是什么呢,那就无从得知了。这样“悟”的结果,总会将道引向“无”、引向“空”。但是,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无”在老子思想中是和“有”相对的概念,例如“有无相生”。虽然宇宙从“无”中诞生,但宇宙诞生点还是有东西的,“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有和无是用来观察万物的手段,“无”绝对不能完全称之为道。不仅如此,这种“悟”的方法会使伪劣产品盛行,反正不用言说,我就看你一眼,就是“悟”到了。你说不信,那是你没有“悟”到,“悟”到什么,不能告诉你,也无法告诉你,你自己“悟”去吧。这样的方法只能有助于特殊的人的产生,也就是绝对空间的产生。
      如果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成“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是它违反常理”,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此一来,尽管道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为它违反常理,但还是可以说清楚的;这就使我们有信心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加以梳理,道就在其中;这就使我们就敢于将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看法说出来,而不惧怕嘲笑。只有大家都勇于说出内心的对事物的看法,那些被藏在常理中的反常的规律才会显现出来。因此,道是可以说清楚的,这就是“道可道”。霍金也是这样认为的,在1988年写成的《时间简史》里,他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在1993年写成的《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中他说:“我们对于宇宙还有大量无知或不解之处。但是我们过去尤其是一百年内所取得的进步,足以使人相信,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宇宙。我们不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会在宇宙的完整理论上取得突破”。在2006年的北京,他作了关于宇宙的演讲,演讲的最后他说:“我们正接近回答这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从《时间简史》到今天,霍金坚信我们的宇宙有完整理论的存在,而且,这十几年来,物理学家所作的努力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并且距离回答“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的古老的问题已经不远了。自1988年《时间简史》问世至今的这十几年中,全世界物理学家所作的努力,不仅没有改变霍金的当初想法,反而证明了《时间简史》中的种种设想的正确性,物理学、宇宙学正在朝着将一切说清楚的方向迅速发展。正像霍金演说中所说的,今天的物理学已经将绝大部分的规律说清楚了,只剩下那个与《老子》第六章有关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道是可以说清楚的。
      既然道是可以说清楚的,那为什么自老子至今已经2500多年了,我们对老子的道却越来越说不清楚了呢?我想这和道的特点有关:一个难点是道在边界处显现,并违反常理,我们可能不清楚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违反常理的。光速以恒定的方式违反常理,黑洞以有无的方式违反常理;而不确定性原理违反常理的方式就更加难以把握,它是一种动态的边界。我们曾经论述过,不确定性原理界定了物质不能无限可分,但我相信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物理学家发现更小的粒子的新闻。然而物理学家所发现的更小的粒子和听新闻的大众脑海里所浮现的更小的粒子一样吗?如果追问一下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们所发现的更小的粒子是存在时间不超过万分之一秒,即不知道它确切在哪,也搞不清它的速度。物理学家把这种比闪电消失还快的东西称为粒子,这正是不确定性原理在起作用。这种动态的边界是我们发现道所面临的另一个难点,彼得·圣吉将其称之为“动态性复杂”。在他的畅销书《第五项修炼》第四章的开始有这样的描写:
 
      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是非常微妙的,只有当我们扩大时空范围深入思考时,才有可能辨识它整体运作的微妙特性。如果不能洞悉它的微妙法则,那么置身其中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断受其愚弄而不自知。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这些和许多常理相违悖,但却和一些古老的智慧相契合的法则。
 
      彼得·圣吉对动态系统的描述非常符合不确定性原理所展示的动态边界,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究微观粒子的位置、大小,其结果就是“不断受其愚弄而不自知”。彼得·圣吉意识到了“这些和许多常理相违悖”的法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微妙特性”,即道的特性,它违反常理。《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以企业管理为背景,讨论如何使一个组织长久发展的书,这里面讨论的是组织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看来在人文环境里一样存在着有如不确定性原理所展示的动态特性,这正是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特点。礼在人文环境中具有空间的性质,由礼所规范的对于每个人的边界不仅各不相同,而且一直处在运动之中。例如,一个人刚刚进入某个公司,周围的每一个同事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此时,这个新人对于周围的每一个同事的礼是一样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新人逐渐变成了旧人,周围的同事对于他来说的含义也不一样了,他和周围同事的礼也各不相同了,有的近一些,有的远一些,甚至比刚进公司时还远,礼的这种动态特性恰恰体现了道的动态边界特点。
      动态的系统要用动态的语言来描述,参照不确定性原理,它所描述的是“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确定叫△S;速度不确定叫△V;质量叫m;这三个参数不能为零,只能混在一起来说,三者的乘积要大于等于普郎克常数”。这就是动态的语言,它给出了一个公式,在这个公式成立的前提下,公式中的参数可以在很大的范围里变动。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人文环境中的动态边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例如,我们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彼此的不信任度和对待事物观点的一致性作为三个参数,当这三个参数中其中的一、两项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就会发生作用。例如当人与人的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要求其他两项的值有所增加,要么增加他们对待事物观点的一致性,要么增加彼此的不信任程度。如果我们将观点很不一样的人置于非常接近的环境时,他们之间的不信任程度一定会增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一些熟悉的人的不信任程度反而比陌生人要高。从东西方对待陌生人的礼节差异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陌生人,我们不知道他与我们对待事物的观点的一致性如何,因此这个值处于一般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西方文化倾向于不信任陌生人,于是,西方人与陌生人的礼节就可以很近,像握手,帖脸等等;而中国文化倾向于信任陌生人,于是,中国人与陌生人的拱手礼反而有距离。同样,当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很不一致的时候,就要求其他两项的值增加,如果双方的信任程度一般,就要求双方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双方的信任程度很高,就要求双方要保持更大的距离。比如政治立场的分歧,并不影响双方的互信,但双方的距离一定会加大,甚至各为其主。可见,在人与人的距离、不信任程度和观点的一致性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动态的关系,这三者的乘积是否也会大于一个固定值呢?如果搞清楚了这种动态关系,我们就知道当这三者的乘积小于那个固定值的时候,就是越礼了。在大街上,我们可能容忍被一个好朋友拍一下肩膀,但如果一个陌生人对我们这样做,就会被看作是越礼。要说清楚这种动态的边界,并不需要说清楚它每时每刻的状态,因为它“不可致诘”,如果一定要“致诘”,那就会“不断受其愚弄而不自知”。对于这种动态的边界,我们只要找出其中动态的关系就可以了。
      道的违反常理和边界的动态特性使得我们仅凭日常生活所积累的经验去发现它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日常的经验所给我们的是平常的经验,我们潜意识里总将生活中那些反常的事件归类为特例,看作是偶然。我们所熟悉的哲学的方法又是一个静态的方法,哲学完全不认同不确定性原理,哲学是要在静态的环境下“致诘”每一个参数的。于是,以这样平常的经验,静态的方法去观察“今之有”,试图发现反常的道,动态的边界无疑是南辕北辙。因此,为了将道说清楚,为了使前面所说的道纪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道,我们需要改变思维中一些固有的东西。这不是说一说就能改变的,借用彼得·圣吉的概念,这需要“修炼”。老子显然想到了这一点,特意在《道德经》第十章提出了认识道的六种修炼。
 
相关链接:道纪
 
(欢迎继续阅读:用道纪的方法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