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矮纸湖山 |
小狼毫,特净皮宣纸一小角,宿墨残渣,累月茶水三五滴,凑成一副小品画。中国画有余味,就像中国人一样,都释放和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而这含蓄和余味正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来。
中国人喝茶,存积下来的茶渣也能运用于作画。而作画的笔墨纸砚,都是越老越有滋味。老纸远胜于新纸,笔墨行于老纸上,线条水痕历历在目,破墨渍染层层叠加,生机互发而不相扰,历久而不褪色。虽价格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百倍,效果却大大不可同日而语。老墨墨色沉着慰藉,烟火气全无,不像墨汁那般燥气满纸。至于特制的宿墨,则有“雨生苔馆”之妙。砚更不必说,至于笔,用久虽会颖秃,却老辣纵横,别具气度。
生活中一切物事的操持和使用,营建出温文尔雅的传统美感,这种美感不会眩人眼目,先声夺人,光芒闪耀在深处。反过来,这些被一直操持和使用的物事,在创造过程的循环往复中,本身又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再进一步淬炼出新的艺术美。中国文化艺术的美的价值,就是在这种不温不火,雍容闲雅的状态中被徐徐造就。而这含蓄美,同时也就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的构成。
据报道说,“慢生活”离这个最懂“慢文化”的国家渐行渐远,中国人成为最“急”的地球公民。外国媒体在关注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状况,其实就是关注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文明大国的文化走向。文化决定前景,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其他一切都容易沦为扯淡,扯淡看似轻松,其实最危险。与传统文化真正的闲适和含蓄相比,其实是伪闲适。
从大街小巷到电视荧屏,每个人其实都知道,我们早已远离了传统,我们越来越不含蓄了,甚至早就鄙视含蓄。西方文明和西方人的性格优点,应该成为国人塑造文化和发扬传统的利器,而不该变成嘲笑攻击自己的戈矛。
春秋战国的寒士也要夸夸其谈于朝野间进行旁若无人的脱口秀,唐朝的仕女也能挥鞭策马,宋代的民女也会比武招亲,明清时期的闺阁内外墙头马上也演绎着无数浪漫迷人的好莱坞故事。今天的我们也许这些事儿全都能,但恐怕是只能。“只能”之外,是干净净一片虚空——动作太快,连影子都看不见。
“捕风捉影”成为奢侈的想象。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身边轻易捕捉到传统气息的风,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视野里随处看见中国人闲雅从容的影?我想,我们总该先能站得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