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燕燕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温文尔雅 |
燕燕,鳦。
——《尔雅·释鸟》
《人间四月天》斗方 3尺对开
薛霸口里出血,心窝里露出三四寸长一枝小小箭杆。却待要叫,只见东北角树上坐着一个人。听的叫声:“着!”撒手响处,董超脖项上早中了一箭,两脚蹬空,扑地也倒了。那人托地从树上跳将下来,拔出解腕尖刀,割断绳索,劈碎盘头枷,就树边抱住卢员外,放声大哭。卢俊义开眼看时,认得是浪子燕青,叫道:“小乙,莫不是魂魄和你相见么?”
燕青为什么又叫小乙?
《尔雅》曰:“燕燕,鳦。”古人称燕子为燕燕,而燕燕的古名为鳦,又作乙。所以“乙”就是燕子的代称。如此一来,燕青的诨名就别有深意了,所谓小乙,就是小燕子。小燕子背后是作者的一份情怀和寄托:
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
风流倜傥、智勇双全、多才多艺——施耐庵对燕青这个帅哥可谓情有独钟。虽然在《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小乙才第一次露面,但他旋即成为全书后六十回的核心人物。作为宋代杰出的民营外交家、洞箫演奏家、曲艺演员、歌手、神箭手、武术家、柔道九段……燕青是当之无愧的全能型综合素质人才。
也许,在施耐庵眼里,只有燕青才配得上燕子的称号。燕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丽良禽,而燕青矫健的身手正与敏捷的燕子相呼应。燕子很早就出现在《诗经》中: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子三三两两飞翔在天空,“我”目送妹妹远嫁他乡,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我”伫立在天宇下,泪水滔滔。——这就是《燕燕》一诗的大意。诗人和“妹妹”是何关系、妹妹嫁到哪里、为何而嫁、诗人何以伤心至此,如今都不得而知。然而,纵使时光流逝千万年,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这优美的诗篇,读出诗人的牵肠挂肚、读出诗人的柔情百转、读出诗人字里行间难以言尽的真情。那情感,似汩汩清泉、连绵江水、无边丝雨,弥漫了所有的时空,感伤,一望无垠。
两千年之后,这份优雅的伤怀,在宋人晏几道的笔下得以精彩重现: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临江仙》
这首词是晏几道的代表作,有意味的是,晏几道的父亲晏殊的代表作也同样描写了燕子,而父子二人最精彩作品中最精彩的诗句都是关于燕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纱》
晏殊、晏几道父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工书法,“二晏”擅诗词,都算家学。汉代文章、晋朝书法、唐诗、宋词,每一时代风标高举的旗帜下,都有煊赫的一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星光璀璨,而且,每每是长辈子辈之间,性情迥异,于是产生完全不同的作品风格和境界。后汉曹氏父子,曹操雄壮沉郁,曹植清丽温存,单就性情气势论,此乃父胜于子;而“二晏”和“二王”的情形正好相反,子过于父。
书法,王羲之中和稳健,王献之意气勃发;宋词,晏殊儒雅含蓄,晏小山浓挚天成。两个父亲都道法中庸、温和敦厚,两个儿子皆狂傲不羁、个性张扬。狂放的人必有狂放的理由,你可以不接受、不欣赏,但却绝不可能贬低和阻碍他的才情。也许他们离世俗的成功很远,但他们必然与人类的才智和世间的真理相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于父子关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王献之书法终究是强于他的“书圣”父亲的,苏轼才学确是胜于苏洵的,而晏小山的意境到底优于老爹晏殊。
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了小晏的笔底才焕发了全新的生命。我相信,这巧夺天工的佳句不是凭空而来,数千年前的那首《燕燕》一定是诗人造境的灵感源头。
世事轮回,万古沧桑。如今,孤傲的才子晏几道也伫立在濛濛烟雨中。落花时节,情人远逝。天地间,若有若无的燕燕颉頏在诗人的千年意象中。那双燕可能本没有,也本不必有。在晏几道的心里,那呢喃的燕子早化身为挥之不去的爱与哀愁。
因了诗经的这首诗,燕子成为永恒的爱的符号和象征。新婚夫妇和美亲睦被誉为“新婚燕尔”,男女相爱叫做“燕好”,而情侣又称“燕侣”。在诗人眼底,燕子双双是最明媚美好的情爱: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同样的落花,同样的细雨,同样的双燕,在一代佳人笔下,抛却了哀怨,成为欢乐跳跃的音符,洋溢在字句间。的确,燕子总是带给人们早春的喜悦和希冀。陶渊明喜吟:“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白居易闲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刘禹锡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几道的父亲也不总是哀愁:“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东坡《蝶恋花》
苏轼却在告诉我们,飞翔的燕子理应可以将人们的视界引向更高更阔更远的天空,而不必拘泥计较于儿女情长的狭小天地。燕子,这种飞翔速度最快的鸟,地球上运动速度最快的生命,的确可以也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逸兴壮思,让观者胸怀高远激烈。然而或许由于他们身姿太小,又与春光、爱情和送别有关,燕子本可以更崇高雄伟的形象特质被限制、压抑了。只有在与其同名的一个地理和区域名词上,我们才读出雄浑与威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燕,战国七雄之一。古燕国在今河北、辽西地界,“齐鲁饶鸿儒,燕赵多悲歌”,自古燕地以盛产壮士侠客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千古一击,功败垂成,名垂不朽。
然而,此“燕”毕竟非彼“燕”。虽然字形相同,读音和涵义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就连这个“燕地”的“燕”,也不仅代表着悲壮和雄郁,还意味着婀娜和妩媚。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寒食帖。在苏轼无数壮丽的诗篇中,寒食诗就文学价值而言几乎不值一提。然而这件作品由于是东坡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墨宝真迹而备受尊崇,《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书法作品的代表作。
寒食诗帖的书法艺术暂且不论,这首诗里提到了“燕支雪”,什么是燕支雪呢?燕支就是胭脂。苏轼可怜庭前的海棠花,如胭似雪的花瓣,在凄风冷雨中,污损凋零,与自己的处境感同身受。胭脂,即燕支的由来,一种说法就是燕地的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制成最原始的女性化妆品,而这种化妆品因为是燕国所产而得名。如此一来,“燕”的悲壮与豪情,再度蒙上了女儿家的明丽与娇柔,想孔武有力也难,“燕”总是婉约可爱的,哪怕有再多的燕赵悲歌,也比不过一抹胭脂的绯红。
《水浒传》中,“名震河北”的员外玉麒麟卢俊义与家仆燕青一样,都是河北人,大概都是“燕人”。然而,燕青毕竟跟他的主人不一样,小乙是沐浴着春光、象征着自由的聪明伶俐的小燕子,而老卢这个悲惨的草根英雄,继续演绎着燕赵大地上吟唱了千年的沉默悲歌。
征讨方腊大功告成,梁山好汉荣耀凯旋之时,燕青在向卢俊义忠告无效后依依而别,只留给宋老大一张纸条:
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
身 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燕燕于飞。燕青以一个潇洒的转身,飞向他本属于那里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