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螽斯(一)
标签:
温文尔雅沐斋杂谈 |
分类: 温文尔雅 |
这是东北人从小就熟悉的一首童谣:
扁担钩挑水,蚂蚱煮饭,三叫驴炒鸡蛋,请蝈蝈来吃饭,吃完饭就滚蛋!
扁担钩、蚂蚱、三叫驴和蝈蝈,陪伴我走过整个童年,这些小小昆虫让人充满温暖的回忆。小时候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曾经在原野上奔跑追逐,草虫飞跃、鸣螽铮铮,那副景象如今已随着野风呼啸而逝,小虫们也不知所往。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古老的名字:螽。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周南·螽斯》
《诗经》留给世人的这首诗,成为螽斯家族彪炳史册、荣耀千古的证明。“螽羽诜诜”比喻夫妇和睦、子孙众多。所以北京故宫有螽斯门,将内廷西六宫的街门命名为螽斯,意在祈盼皇室人丁兴旺,永延帝祚。
然而,螽斯到底是一个种类繁多、三教九流的庞杂家族。单是《尔雅》里列举的螽,就有这么些:
蛗螽,蠜。草螽,负蠜。蜤螽,蜙蝑。蟿螽,螇蚸。土螽,蠰溪。
——《尔雅·释虫》
几乎所有的名称,如今都已经脱离了大众的知识体系而废弃不用。学问家和好事者不吝其烦地逐一分析他们各自代表的昆虫,在我看来实在已无太多必要。这些螽家族的成员,不妨简要归纳分析于此:
蛗螽:蝗类的总名,又叫蠜。包括蚂蚱和蚱蜢。
草螽:蝈蝈。因其善鸣,又称织布娘,古名负蠜——“负”有肥大之意,蝈蝈体态丰腴出众,所以叫负蠜。
蜤螽:斯螽,螽斯,又名蜙蝑,东北俗称三叫驴。形似蝈蝈,体长寸许,绿褐色。雄虫的前翅能发声,雌虫尾端有剑状的产卵管。
蟿螽:剑角黄,尖头蚱蜢,古名螇蚸。江南俗称舂米郎,东北称为扁担钩。绿色或黄褐色,体长,头尖,后翅大,飞时札札作响。后肢极长,善跳跃。捕执其后肢,欲跃不得,遂作舂米或挑水之状,所以有舂米郎、扁担钩一南一北两个别名。
土螽:灰蚂蚱,土蝗虫,古名蠰溪。
如果按照今日的生物学分类法进行总结,那么《尔雅》里的五种螽斯可以分成两类:蝗科(蛗螽、蟿螽、土螽)、螽斯科(草螽、蜤螽)。
科学往往在某些方面特没意思,一脸严肃、冷冷冰冰。这样一来,关于螽斯家族的介绍,虽然明晰的很,却也乏味的很。这是科学不讨喜的地方。关于螽斯的田野调查,我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因为螽斯世代繁衍的乐土——草丛、山岗、原野,那正是我从小生活嬉戏的地方。
为了弥补螽斯考据过程带来的枯燥,我准备完整提供一份我父亲的口述——这是在调查和确证螽斯名物的过程中,通过与远在家乡的父亲的一通简单的电话获得的最原始的记录。父亲在电话里这样回答我,介绍他眼里的螽斯家族:
老牛咕:土黄色,比蝈蝈大。
莎莉沙:飞翔带声音,比蝈蝈小。长得像蚂蚱、蝗虫。
窗户娘娘:咖啡色,吃花,没三叫驴大。秋天出来叫,叫得小。
蝈蝈七月末八月初开始出来叫唤。
三叫驴也叫,但不好听,他带尾巴。
扁担钩,也是飞时候带点声,但是不叫。
其他各种蚂蚱,绿的黄的灰色的,都不会叫,到处蹦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