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西塘(2)

(2007-10-30 12:12:58)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文学/原创

分类: 流年风雨
过西塘(2)
 
填词一阙:
 

长忆西溪旧事,秋来对饮西塘。栈影桨声幽梦里,非关儿女情长。
车水马龙古镇,粉墙黛瓦他乡。

 

小院无人寂寞,深宅红袖添香。一曲新词闲沽酒,莲舟风畔清扬。
念想南湖菱角,换身倜傥衣裳。

 

——《何满子·西塘》

 

春游南浔,秋过西塘。江南古镇,我只见识这两个,况味竟是不同。南浔静,西塘动,南浔雅致,西塘朴俗,南浔如白衣秀士,西塘似褐裳村翁。

 

人们说,西塘最大的特色在于她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此言不虚。不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复一日地栖息繁衍,操持营生,就连购买下偌大古宅的当地民间艺术家,一面对外开放收取参观浏览的门票,一面全家人依旧在其中陶然生活,两无相欠毫不耽误。

 

我到的时候已是深秋,然而并不寒冷。木叶未脱,空气温柔,水流花静,游人如织。走在深巷里,两旁的客栈、酒肆、民宅林立,当地的居民们悠哉游哉地坐在自家门口,老翁独酌黄酒,老妪手剥红菱——那红菱是真的红,我此前从未见过菱角这样鲜红,水灵灵,脆生生,眼见着就嘴馋了;还有南湖菱,也从未见过,与其说是菱角,不如称为元宝,嫩绿色的菱,却不长角,圆墩墩的可爱。

 

我和同游者,是分别来到西塘的。由于西塘首先是个小镇,其次才是景区,所以根本没有正式的入口。摩托车历尽艰辛载我驶进巷子,停在一家客栈门前。风姿绰约的老板娘和热情好客的老板招呼着我入座,点上一根香烟,坐在藤椅里,我和老板开始攀谈,一起聊天的还有位河北的摄影师,时间很快地流过却浑然不觉。我忽然想起莲舟。

 

站起身,从像酒吧一样的客厅穿过别致的走廊,经过几间摆设着中式床几点卧室,推开后门,水乡的景色就跃进眼帘了:流水、乌篷船、柳岸、小桥、长廊、竹丛、屋檐和灯笼。仰卧在竹椅上,头顶挂满了丝瓜和葫芦,鱼鹰在脚下的渔船上发出轻微低沉的嘶鸣。我听见莲舟的一声:“风子——”

 

莲舟站在河对面冲我挥手,她的一身粉红短褂在翠绿的背景前更加显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塘的菱。我想到我们已经好些年没有见面了,那时候的杭州岁月,我们真是优游卒岁啊。西溪上的春愁还在梦中荡漾,而今却又在西塘重游了。

 

她还是那副老样子,这个典型的水瓶,她脸上淡定的微笑,让人相信此生没有任何理由会羁绊她对自由和优雅的追求。因为有莲舟在,我就不必担心没有人陪我尽兴了。同样的风景,因了不同的人相伴,乐趣大不相同。隔岸的空地上,正有人表演越剧,一男一女,唱腔极其淳朴,毫不造作,那曲调越过河面,搅起渔翁木橹的埃乃。乐曲还在荡漾,我们已经躲进小楼,流连于几家像样的古宅庭院里,欣赏陶醉其间,仿佛与世隔绝了。

 

其中的一座古宅,古色典雅,美仑美奂。书画、桌椅、回廊、楼阁、盆景、树木辉映,房子的主人是当地著名的“三把刀”之一,善于竹刻,女儿在中国美院就读,家里是展厅,景点,也是住所,随处可见父女的艺术作品。主人说,这所大宅子是他十年前花了10万元买下来的,我们说,现在就是千万,恐怕也买不下来了吧。

 

聊天的光景,西塘的夜色不知觉间就要降临了。据说,西塘的夜色才是最美的,沿河沿街无数的红灯笼就要点亮。可惜我们还要赶回杭州,此番是无暇享受西塘的无边夜色了。莲舟买了一箱雕王老酒,难道她想就着这酒力,铺毫绘她的工笔白荷?

 

古宅主人的女儿所画的工笔荷花,我看了,形象细致,设色浓郁,但真的没有莲舟画的好。莲舟的荷花画得最好,因为那里面不染俗尘。

 

过西塘(2)

(红菱)

过西塘(2)

(南湖菱)

过西塘(2)

一角

过西塘(2)

我和莲舟

过西塘(2)

电影剧照/莲舟摄

过西塘(2)

剧照二/莲舟摄

过西塘(2)

别看我,看景。这些是主人的盆景

过西塘(2)

看墙上的红叶!

过西塘(2)

看墙角的翠竹!

过西塘(2)

看檐下的芭蕉!

过西塘(2)

看古色的窗棂!

过西塘(2)

看这摆设

过西塘(2)

看那绣工!

过西塘(2)

看那架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西塘(1)
后一篇:怡生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