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爾雅
爾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76
  • 关注人气: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诗(十二)

(2010-04-13 19:53: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

山居诗之三

――宋.雪岩祖钦

夹岸桃花红欲然,

洞中流水自涓涓。

山家不会论春夏,

石烂松枯又一年。

 

著者小传:雪岩祖钦(1214-1287),宋末元初高僧,婺州(浙江金华)人。5岁出家,16岁剃度。初参天目殿古柏悟道。历任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又住湖州光孝道场。咸淳五年(1269)住仰山,名声益彰。得心印于云峰妙高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力主儒释思想相通。入元后,受元世祖优礼,传法高峰原妙。

 

赏析:“夹岸桃花红欲然”,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片热烈浓郁的桃源春光:清溪两岸,桃枝夭夭,桃花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一般。这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洞中流水自涓涓”,一个“自”字蕴含无穷的禅机,不管桃花如何鲜美,也不管春光如何热烈,洞中流水总是自然的涓涓流淌。流水自流亦如禅师之心,没有妄想尘老,没有人我造作,只是自自然然,随缘度世。恰如王维在《辛夷坞》中所描绘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处,洞中水与芙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在这样美好恬然的山居生活中,禅师早已忘记了时间,超凡脱俗,游心于尘寰之外的禅悟化境之中,浑然忘我。正如唐人诗言:“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亦如《桃源源记》言:“尚不知有汉,无论魏。”须知时空只是一种妄念分别,并无实法可得,亦不可执着。

无碍

――宋.雪岩祖钦

一处通兮处处通,

如风过树月行空。

藕丝窍里轻弹指,

推出须弥第一峰。

 

著者小传:雪岩祖钦(1214-1287),宋末元初高僧,婺州(浙江金华)人。5岁出家,16岁剃度。初参天目殿古柏悟道。历任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又住湖州光孝道场。咸淳五年(1269)住仰山,名声益彰。得心印于云峰妙高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力主儒释思想相通。入元后,受元世祖优礼,传法高峰原妙。

 

赏析:何谓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自在涉入而无碍,自在融通而为一体,如同灯光互相涉入,即是无碍之相。《往生论》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因此无碍即是通达之意。“一处通兮处处通”,通达者,通于整理而无壅也。《华严经》开同时具足相应,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正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是也。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这个“通”是一个什么样态呢?“如风过树月行空”,真是自在洒脱,无所障碍。如果证悟这种通达位,那么就可以“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在藕丝的空窍里弹出庞大的须弥山。此之即是《华严经》广狭自在无碍门,谓大而无外,名广;小而无内,名狭。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虚而有余。所谓事得理融,自在无碍。经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是也。

山居诗

――元.中峰明本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人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沉沉。

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漫追寻。

 

    著者小传:中峰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第十九世,字幻住,号中峰,俗姓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二十四岁从高峰出家,其后并嗣其法。自此居无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称幻住道人,僧俗瞻礼,世誉为江南古佛。晚居天目山,元仁宗曾招请入内殿,师固辞不受,仅受金镧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元英宗且皈依之。后于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遗有《广录》三十卷,其墨迹亦著称于世。

 

赏析:中峰的这首山居诗,写苦行僧不假修治,即已具足一切佛法的真味。佛与众生,心性本同,迷悟攸分,苦乐悬殊,在众生则背觉合尘,具足无量烦恼惑业,功德智慧无由显现,如水因风动以成波;在诸佛则背尘合觉,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惑业净尽无馀,如波因风息而成水。奈何世人不识此心,如金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了知,妄受贫穷。若遇智者,慈悲指示,则无尽宝藏,原是固有家珍,随意受用,从兹得大自在。吾人只需歇却驰寻,返观内照,复本心性,则云开窗槛,天空海阔矣。

 

寒食

――元.圆至

月暗花明掩竹房,

暮寒脉脉透衣裳。

清明院落无灯火,

独绕回廊礼夜香。

 

    著者小传:圆至(1256-1298),字牧潜,号天隐。高安(江西)人,俗姓姚。少习举子业,后学佛,精于禅法。足迹遍历荆、襄、吴、越等地。工诗文,风格清婉。公推为元代诗僧之白眉。著有《牧潜集》传世。

 

    赏析:这首诗描写寒食之夜僧寺的景象。“月暗花明掩竹房”,春日多烟雨,其月自然不如秋月清朗,以“暗”明之,十分恰当;春花却鲜艳无比,形色纷呈,即便在夜里也是明晰可辨,故曰“明”。一暗一明,两相对照,相映成趣。一个“掩”字,灵性陡然,使人倍感亲切。“暮寒脉脉透衣裳”,月下观花自是别具风味,诗僧步出禅房,暮寒迎面扑来,隐隐约约感到丝丝凉意,直透衣裳。春花春月固然令人流连忘返,但毕竟只是一时之物,不可久长。于是诗僧又回到禅房,敬心点燃一只香,开始拜佛颂经。世间景象,缘生缘灭,而佛国净土却常乐我净,不变不衰。

   “人间佳节惟寒食”(邵雍)。历代以来,文人墨客发为吟咏,留下很多优秀的篇章。圆至的这首小诗语言清丽简约,笔法灵锐洒脱,见不尽之意在句外,别具一格,为寒食计添上一朵奇葩。

罢钓归来

――元.月庭忠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

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著者小传:月庭忠(生卒年不详),元末僧人。

 

    赏析:据《五灯会元》记载,有僧问白云守端禅师:“岁已去,新岁到来,如何是不迁义?”守端云:“眉毛在眼上。”后来,月庭忠禅师作了二诗颂此公案。“罢钓”四句,借用唐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罢钓归来不系船”,天空禅者率意任性、随缘放旷的洒脱襟怀。“江村月落正堪眠”,禅者参破真如,安处于现象界之中,如如不动。“纵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此二句以纵经风吹仍在佳境为喻,表达禅师即世俗而离世俗,不舍世法而入佛法的禅悟境。后四句以落叶随水写旧岁已去,以百花将舒写新岁到来。但叶落花开,都是生灭流转的现象,诗人的心性,则犹如“青山面目”,亘古如斯,“横陈对落晖”,不受时令迁变的影响。在此一如之境,说净说染都城是尘。青山与落晖,相对两忘言。

 

题草堂

―――元.溥光

 

草堂名刹岁年深,

三藏谈经事莫寻。

唯有千章云木在,

风来犹作海潮音。

 

    著者小传:溥光,字玄晖,号雪窗,俗姓李,山西大同人,诗文书画俱佳。与其同时代的赵孟頫对他的才华十分钦佩,曾荐之于朝,赐号“玄悟大师”。

 

    赏析:“草堂名刹岁年深”,遥想当年,号称七佛译经师的鸠摩罗什大师居住在草堂寺,广说经法度化众生。“三藏谈经事莫寻”,而如今到了元王朝,早已岁深月久,所以此番诗僧来到寺里观瞻,对于罗什谈经之事,已经无法追寻昔年的盛况了。“唯有千章云木在”,忆往昔,隆盛的佛事已经远去,而寺庙中耸入云天的千章古木,却依旧常青。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千章古木在阵阵风吹之下,“犹作海潮音”,依然了出佛门警世的海潮之音,演唱无上真谛。“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无情亦是应机而说,不待请也。诗僧沉浸于古木发出的海潮梵音中流连忘返。

 

悟道偈

―――元.梵崎

 

崇天门外鼓腾腾,

蓦扎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著者小传:梵崎(1296-1370),元明间高僧,字楚石,又号昙曜,宁波象山人。具海盐天宁寺,为大会宗杲五代弟子,诗益无叟行端门徒。明初曾应诏入京讲经。时人誉为“国初第一宗师”。著有《净土集》、《凤山集》、《西斋集》等传世。

 

赏析:本诗描摹悟道时的不思议境――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此种境界打破我法、身心,内外二元对立,超越世间语言与缘虑分别。诗僧闻鼓声而悟道,悟道后是一个什么的景象呢?“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此作何解?举一公案,有僧问杨岐:“如何是佛?”禅师云:“三脚驴子弄蹄行。”进云:“莫只这便是么?”禅师云:“湖南长老。”三脚驴与红炉一片雪、黄河六月冰皆谓蹄踏情识意想、造作拟议,求道者如果在知见中揣度它,就会丧身陨命。对黄河六月冰所有知性的解会,都是乖离道体。只有息却万缘,以平常心作止水月镜般的感应,才是对六月冰的最好注脚。僧问大慧“三脚驴子”的意旨,大慧说:“无意旨!”正如清远禅师所云:“一叶落,天下春,无路寻思笑杀人。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时流意。南作北,东作西。动而止,喜而悲。蛇头蝎尾一试之,猛虎口里活雀儿。”

 

 


山居


――明.雪梅

道人卓锡爱名山,四面巉岩指顾间。

风牖坐间松子落,石床定起藓痕斑。

鸣篱花坞春常在,隔水柴扉夜不关。

惟有白云知此意,庵前飞去又飞还。



著者小传:雪梅(生卒年不详),明代奇僧,行为放达,踪迹奇异。工诗,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自况。



【赏析】:这首山居诗极力展现了诗僧生活环境的优美以及诗僧禅心的闲适惬意。“道人卓锡爱名山,四面巉岩指顾间”,诗僧振杖卓锡,行脚于名山大川之间,只见四面峻石围绕,好一片奇绝幽僻的胜境。“风牖坐间松子落,石床定起藓痕斑”,闭坐在窗前聆听风起的天籁,其中又夹杂着松子悄然剥落的声音。禅定起后,回观石床,但见藓苔长出新痕。“鸣篱花坞春常在,隔水柴扉夜不关”,花坞鸟鸣婉转动听,春光似乎长久未去;隔溪萧疏的柴扉,自是夜不关门。在这样的环境中坐禅修行,诗僧早已万虑俱忘,尘缘了尽。此间之乐,达者几人?惟有天上悠悠的白云,仿佛知此山居清福之乐,在庵前卷舒自在,飞去又再飞还。
       描摹山居的静寂妙乐的诗词还有很多,其中不乏佳作。如明人闵鼎的《山中》可谓明丽清美:“掬我流泉,坐我白石。山中之人,驹难过隙。鸟鸣不识,花开不知。山中之人,何虑何思?溪深雪积,石断泉流。山中之人,神与天游。”

                                    无弦琴


――明.止庵德祥

月作金徽风作弦,

清音不在指端传。

有时弹罢无生曲,

露滴松梢鹤未眠。



著者小传:止庵德祥,明代僧人,生卒年不详。



【赏析】:古琴无弦,如何弹奏?在禅师看来,法界万有无非是一张古琴,以月为徽,以风为弦,能够抚弄这样的无弦琴,自是深得真空妙有、无生而生之禅悟真谛。禅宗有云:“无相之相即实相”,“无音之音为大音”,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无弦之琴弹奏的不是世间的靡靡无常之音,而是法界无生之音。何谓“无生”?无生即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最胜王经》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清音不在指端传”,无生曲到底来自哪里?是那清风拂过松林激起的波涛,是月夜之光的无限皎亮,是万窍鼓动的天籁……何处不在彰显着无生之理?又何处不在弹奏着无生之曲?禅师一曲无生曲弹罢,自是尘累顿消,滞情融朗。“露滴松梢鹤未眠”,只见松针梢头露珠悄然下坠,而松枝间栖息的仙鹤,似乎也完全渲染在这无生之风中,未曾入眠。

                                     小塘


――明.永觉元贤

窗前闲半亩,开做小方塘。

云过暂留影,月来时有光。

灌花借春色,洗砚流墨香。

唯有塘中水,澹然却自忘。



著者小传:永觉元贤禅师(578-1657),明代高僧,曾兴建鼓山涌泉寺,又称鼓山元贤禅师。其思想以融和禅净,主张学道者应该广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的风尚;强调真参实悟,不以知解为高,其禅法号称为鼓山禅。



【赏析】:“窗前闲半亩,开做小方塘”,首联点出小塘的位置、大小及其开凿的因缘;笔调看似平淡,却自有一种随顺自然的意趣。领联“云过暂留影,月来时有光”,意境优美,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只是半亩方塘,白日有浮云过访,在澄澈的水塘中,顾盼流连,留下曼妙多姿的身影;夜晚,更不时邀来天上的明月,清莹的月光,在水面上浮动荡漾。颈联“灌花借春色,洗砚流墨香”,描写小塘可以浇灌花木,为小园凭添无尽的春色;可以洗涤笔砚,让墨香随着塘水流溢人间。尾联“唯有塘中水,澹然却自忘”,直指向上一境,塘水成就了一切,然而在成就的当下,却随即澹然自忘。《金刚经》去:“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功成而弗居,澹然而自忘,这是何等自在洒脱的生命风光!

返本还源


――明.浮峰普恩

返本还源便到家,

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著者小传:浮峰普恩,明代僧人,生卒年不详,住峨眉山。



【赏析】:“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什么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怎样证悟我们的正如佛性?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玄妙可寻可求,只要当下一念回头,返本归源即可就路还家。世人每每喜欢谈玄说妙,殊不知平常处即是玄妙处,舍平常而别求玄妙将是愈玄愈不妙矣。“湛然一片真如性”,每一个人的真如佛性像朗朗一片晴空湛然长存,没有一点染污;又如一大光明明镜,只因为平时被烦恼、无明的尘埃遮盖了,才失去照明的妙用。“迷失皆因一念差”,其实觉与迷、善与恶、净与秽都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无边热恼当下一念即转即化为清凉甘泉。因烦恼本空无自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学人如可回光返照,见五蕴皆空,即入正觉之海,度一切苦厄。

滚滚红尘古路


---明.憨山德清

滚滚红尘古路长,

不知何事走他乡。

回头日望家山远,

满目空云带夕阳。



著者小传: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12岁投南京报恩寺学经教,通内外黄老之学,19岁受具足戒。一生弘扬佛法、重修祖庭、选僧受戒、立仪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祖风。后人立塔于南华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说。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丰,亦非常人能及。著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通义十卷》等,另有门人将其著作汇编《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二十卷》诗文造谐甚高,圆寂后在曹溪留下全身舍利,供人瞻仰。



【赏析】:“滚滚红尘古路长”,禅师首先慨叹世人:滋润红尘古路上,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呢?“不知何事走他乡”,世味正浓之人似乎没有生命的目标,和精神的理想,他们不知来世间所为何事?更不知为什么随波漂流、到处流浪。“他乡”譬喻心外的五欲六尘的世界。“回头日望家山远”,浪子回头,望见家乡的山,依稀缥缈。此时此刻,百种蹉跎,千万凄清,都一济涌上心头。“满目空云带夕阳”,抬头仰望天空,夕阳西下无限美好,哪里是我生命的归宿呢?风扫浮云究竟尽,普天俱见日头红。

孤峰千仞


---明.云栖袾宏

孤峰千仞立江心,

八面洪涛愁杀人。

奈是根深自坚固,

几回经古又逢今。



著者小传:云栖袾宏(1535-1615),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习儒业,中年出家,世称莲池大师。精修三昧,教化远近,又制定水陆行仪及瑜珈焰口法,以济幽冥之苦,并于城内外开放生池,撰戒杀文,挽救生灵免于涂炭之苦。主张净土,痛斥狂禅,力阐禅净双修,使得净土道风日盛,一时士夫皆为所化。后世尊为莲宗第八祖,一生著作甚丰,总汇为《云栖法汇》。



【赏析】:“孤峰千仞立江心”,一座千仞高的孤峰在江心之中,睥睨万物,譬喻真如佛性孤朗独立,拄地擎天横宇宙而不与物同。“八面洪涛愁杀人”,滚滚洪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不懈不息,会不会把千仞孤峰慢慢动摇毁坏呢?譬喻八万四千烦恼骇浪横冲直撞,直欲破损真如佛性。“奈是根深自坚固”,怎奈这千仞孤峰基础深固,不可动摇,亦无法坏损。“几回经古又逢今”,亘古至今,历经了多少岁月,它仍然那样屹立于天地之间。
  本偈诗开示我们:众生真如佛性至大至刚、不动不摇,纵然众生枉受轮转于五趣六道之洪涛波浪中,佛性亦无缺减、亦无损耗,故《大涅槃经》云,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雪里梅花


--明.憨山德清

雪里梅花初放,

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

忽将鼻孔冲开。



著者小传: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12岁投南京报恩寺学经教,通内外黄老之学,19岁受具足戒。一生弘扬佛法、重修祖庭、选僧受戒、立仪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祖风。后人立塔于南华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说。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丰,亦非常人能及。著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通义十卷》等,另有门人将其著作汇编《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二十卷》诗文造谐甚高,圆寂后在曹溪留下全身舍利,供人瞻仰。



【赏析】:这首诗把禅师闻香而悟道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意趣昂然,禅机连连。无量佛国以无量法门普做无量佛事,而以香积作佛事在《维摩诘经》中便有记载。“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惟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本诗描绘的是雪夜中的寒梅初初盛开,暗暗发出清逸的香气,香气冲开了憨山禅师的鼻孔,使他刹那间证入“诸法实相”的本来面目。为什么闻香也能悟道呢?《楞严经》有云,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学者若能当下返妄归真,则法法无非入道妙门,正所谓“闻性本具圆通常,动静寤床总昭彰,若能返闻闻自性,娑婆当处即寂光”。

                                   抛却身心


---明.憨山德清

抛却身心见法王,

前程不必问行藏。

但能识得娘生面,

草木丛林尽放光。



著者小传: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全椒人,12岁投南京报恩寺学经教,通内外黄老之学,19岁受具足戒。一生弘扬佛法、重修祖庭、选僧受戒、立仪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祖风。后人立塔于南华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说。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丰,亦非常人能及。著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通义十卷》等,另有门人将其著作汇编《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二十卷》诗文造谐甚高,圆寂后在曹溪留下全身舍利,供人瞻仰。



【赏析】:“抛却身心见法王”,如何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证悟自性法身?凡夫只因我执甚深,憎爱拣择故轮回生死攸关;若能远离我执,放下身心,则无边烦恼当下清凉。“前程不必问行藏”,证悟本来面目后,自是随缘任性,处处自在。《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皆不可得,又哪来什么妄想前程行藏呢?这是从空上来说;从有上说,《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的道理已经洞然明白,禅师自然广种善因,广结善缘,当然不必再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识得娘生面即证悟了本来面目,则雷震风摇,冰消叶落,鸦鸣鹊噪,山色溪声,一一皆谈实相,般般全露法身,处处佛光普照。

http://www.beihaichanyuan.com/Hongfatai/chanshi/index.asp?boardid=42&page=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禅诗(十)
后一篇:牧牛图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