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国学识字卡图》缘起

标签:
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育儿佛学 |
http://s16/bmiddle/0017U0iLgy6SwiZEynR9f&690
http://s16/bmiddle/0017U0iLgy6SwiZA1k34f&690
孩子们一面说,我无争,一面又说,快给我吧!
蒲公英只有一朵,无奈大家都想要,都想吹,那该怎么办?
后来,我突然醒悟这些线条不正像古代的象形文字吗?!
是啊!原来我潜意识里感觉甲骨文等古文字离我们很遥远,很艰深,只有对其敬而远之。但通过此事,我发现甲骨文字因其具有象形特点,反而比现代文字更易理解和识记。借助甲骨文字,可以帮助孩子识字。后来,我竟然发现这些想法早就被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过,比如清朝文字学家王钧和民国文字学家欧阳可亮等。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把甲骨文融入国学教育之中,通过其连接有形物象的桥梁作用,帮助孩子理解与学习汉字。正像著名学者吕明晰导演在《字源字卡识字卡图》序中所言:“这是一把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
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后,我想应该以蒲公英故事中的精神,把古文字、字源识字法与孝悌之道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们。于是,我就有了编写德育甲骨文画册的打算。
之后,我一边学习甲骨文,一边努力地尝试着用这些象形特色字来创作孝道故事画《童子的保护神》(即父母十恩)。从一无所有开始,到海淘各种甲骨文书籍资料,从古代的《说文解字》、《文字蒙求》到现代的《甲骨文小字典》、《甲金篆隶字典》,从日本的《十二生肖故事》、《如何写甲骨文》到瑞典的《汉字王国》,从动画版《三十六个字》到经典版《吴大澄篆书论语孝经》等。
虽然,我从这些宝贵资料中得到甘霖般的滋润,但要从浩瀚的甲骨文字中寻觅到故事所需要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那些字却十分艰难,甚至还要把这些字按故事情节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串编起来就更是难上加难。
在《童子的保护神》创编的历时两年日日夜夜里,我经常深夜伏案写下一个个甲骨文字,从略显稚嫩到中规中矩,再到生动鲜活;颜色从单调黑白变成了丰富多彩;文字组合从简单粗犷调整到有序合理,再精琢出艺术气息;图片从纸面草稿到电脑加工,再到打印装订成册……
最终,两度春秋,十易其稿,第一部甲骨文画册《童子的保护神》基本成形。
之后,在蒲公英分享精神的继续鼓舞下,《小木匠成长记》、《三个和尚有水吃》、《字谜乐园》、《中国神话故事选》等童蒙养正主题的甲骨文画册也相继问世,与《字源字卡》相呼应,一起作为字源识字系列课程主要教材。
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借此轻松识记更多美丽的汉字,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