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古 问 贤 沈 家 庵
(2017-12-11 20:34:03)访 古 问 贤 沈 家 庵
地理位置:
沈家庵村隶属涞水县一渡镇,位置在东经115℃7’,北纬39℃5’。南距县城25公里,东北与北京市房山区交界。东与涿鹿山隔拒马河相望,南临拒马河出山口,西驻三皇山东麓台地。保(定)野(三坡)公路、京(北京)赞(赞皇)国道沿村边而过。740户,2500人,均为汉族。山区宽谷地貌,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0亩,山场面积30000亩。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兼核桃、柿子、栗子等林果。近年旅游业有一定发展。
历史沿革:
出土文物显示,旧石器时期,沈家庵一带即有人类活动。古时隶属北幽陵域,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西周属燕侯国,秦属上谷郡,汉属范阳,明清时属房山县,1951年划归涞水县,属一渡镇管辖。
据《钦定日下旧闻考》等古籍记载,该村原名女娲店。唐•乾元三年(760年),因代宗李豫的侧妃沈珍珠在此建庵出家为尼,故改称今名,沿袭至今。
古迹辨考:
1.黄帝发祥涿鹿山
沈家庵辖区包括涿鹿山西麓部分山体。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涿鹿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起始点。当年轩辕黄帝率联盟部落在这里“修德振兵,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最终实现华夏各族大统一大融合,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
证明文物现存该山东麓的云居寺内,是一座辽代“续秘藏石经塔”,塔身首行字为“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证明云居寺所处之地即涿鹿山。另外,二十四史中的《隋书》中对释门弟子在涿鹿山刻经建寺也有记述:“……知苑徒静琬,于大业中刻石经藏于涿鹿山石窟中,涿鹿山更加扬名。因山中常有白云缭绕,又名白带山,建寺名曰云居寺。”
2.轩辕黄帝三皇山祭圣贤
与涿鹿山隔河相望的三皇山,半山腰崖壁
上有一座“三皇庙”,传说系轩辕黄帝为祭祀三位华夏初祖而建。庙中供奉的分别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天皇)、发明农业种植的神农氏(地皇)和发明结网捕鱼的伏羲氏(人皇)。古人有祭祀为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古圣贤的传统,即《左传》中记载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部落首领四时会“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轩辕黄帝在三皇山设祀祭贤,目的是祈盼“天皇”保佑人口平安,“地皇”让大地五谷丰登,“人皇”护佑百族兴旺发达。
三皇山紧邻涿鹿山,海拔高度超越涿鹿山,轩辕黄帝在此为三皇设祀,理论上成立。
证明文物:沈家庵村玉清观内一通明代“重修观宇”石碑,
其上刻有“上有三皇庙,下有玉清观,一千五百年,才有涞水县”字样。碑文中的“上”和“下”系当地时空用语,意即最早建的
三皇庙,后来建的玉清观,又过了一千多年,才有了涞水县建制。涞水县原名遒县,始建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历史。由此前推1500年,确实接近轩辕黄帝所在的新石器时期。另外,县文物部门曾在三皇庙附近发现石镰、石簇、刮削器等新石器时期器物,证明该庙确系黄帝时期遗存。
不知何年始,沈家庵三皇庙的祭祀古圣贤活动已经衍化成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附近村民黎明即起,沐浴更衣,同来自京、津等地的香客一道上山朝圣。在三皇庙诸圣像前,燃鞭放炮,焚香叩拜,“礼佛祈福”。山顶上有泉眼,状似水槽,水纯净、凛冽、甘甜,被善众传说为“圣水”,常有人携带的瓶、罐等器具装水带回家同长辈和亲人分享,“消灾祛病”。
3.沈珍珠出家沈家庵
沈家庵释迦院原为尼姑庵,名沈家庵,因唐代名妃沈珍珠在此出家而得名。
根据《新唐书》记载,沈珍珠(?—789),江南吴兴人,貌美且贤淑纯良。从小酷爱读书,七岁时便已经能够作诗,当地人都叫她“吴兴才女沈珍珠”。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太子长子李豫为妃。天宝元年,生子李适。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率叛军从范阳(今涿州)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惶南逃。未及逃走的,被叛军俘获,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包括太子长子李豫的侧妃沈珍珠。
至德二年(757年),李豫领军收复洛阳,找到了沈珍珠。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珍珠从此失踪。
大业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沈珍珠的儿子李适继承皇位,为德宗。于建中元年(780年),李适遥尊生母沈珍珠为“睿贞皇太后”。
为寻找生母,德宗李适派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几十年无果。无奈,在肃章内殿为沈氏发丧,上“太皇太后”号,建衣冠冢于代宗陵并立神位于祖庙。
鉴于沈珍珠去向不明,故唐朝以后史家多有臆造之举,其中台湾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沈珍珠传奇》结尾,就是根据史家的“臆造”之一编写的:沈珍珠流落幽州范阳,沿拒马河而上,看到沈家庵一带风光旖旎,于是在此出家……
不过,该“臆造”与沈家庵村民口中的说法出奇一致,且更具传奇色彩:沈珍珠被叛军掳到范阳(今涿州)后万念俱灰,乘人不备,她来到城北拒马河岸,躲进一叶小舟逆流而上,在“女娲店”上岸,寻一僻静处结草为庐,带发修行。
沈珍珠心地善良。遇到天旱无雨,庄稼欠收,便开设粥棚,救助乡民;遇有匪盗或北方少数民族前来劫掠,则将乡民请进庐内躲避。乡民视其为“女娲转世”。
为表达感激之情,众人出资将沈珍珠修行的庐舍扩建为庵堂,起名“沈家庵”。久而久之,“沈家庵”替代“女娲店”变成村名,沿用至今。
除台湾电视连续剧《沈珍珠传奇》以外,近年来,还有《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大唐荣耀》等电视剧,集中描述了沈珍珠的传奇,借沈珍珠和李豫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均引起观众较强反响,使沈珍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4.韩世琦墓遗址:
韩世琦(?-1686),大清汉军正红旗人,祖籍山西蒲州,顺治和康熙两朝重臣,历任顺天、江宁、四川巡抚,工部尚书,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四川军务提督,兵部尚书等官职,康熙六年(1667年),升任光禄大夫,晋正一品加二级。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封疆大吏。著有《抚吴疏草》等。韩世琦卒于康熙二十五年,葬在沈家庵村西北台地上,坟墓朝向坐西朝东。背后群山环绕此起彼伏;墓前方碧波粼粼的拒马河环绕,墓甬道两旁松柏掩映,石人石马躬立。因文革期间遭破坏,韩世琦墓现仅存土坟一座,石牌楼一座,汉白玉石碑一通,华表一根。牌楼正中镌刻“大中丞韓公之墓”七个大字。
石碑高3.65米,碑额刻有康熙
(韩世琦墓地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