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这个周末集中搬了一下家,分派给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整理我自己的cd、dvd、还有书。简单一点儿表达,就是把属于我的这三样东西分别装箱,搬到新家去,然后再码到书架上。实际操作起来复杂一些,数量庞大还不是真正的难题。
首先是选择问题,我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种种选择,而对割自己哪块儿肉(或者说,在短时间内决定清楚,自己身上这些肉哪块儿以后用不到了、哪块儿曾经是垃圾、哪块儿现在还不是垃圾但以后会慢慢烂掉)这种选择,定夺起来就格外困难。书dvd还有cd这些收藏身上有共性,所以就拿我私藏最多的cd来说事儿吧。
选择带哪些cd走而淘汰哪些cd,实际上也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英国的乐评人兼小说家Nick Hornby写过一本叫《失恋排行榜》的小说,那里面把一个音乐爱好者整理cd(实际上他整理的是黑胶唱片,不过性质差不多)时的内心活动说得很细腻,于我心有戚戚焉,完全就是在读日记。
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有一些属于比较大块儿的性质问题:比如我高中时期刚开始接触打口CD时,买了无数电子舞曲唱片,这些舞曲唱片里数量最多的细分种类,是电子舞曲历史上最庸俗的techno+新世纪风格,如今回头看看这数量庞大的打口cd,我当年恶劣的品味实在令自己摇头叹气。这就是我18岁以前对抗世界的方式吗(答案:是的)?如果真的是(当然是),我那时候的对抗也太没有力量了、太流于表面了、太油腻和感官刺激了。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有摇头叹气。谁都有青春期,但青春期和青春期之间的差别真的好大,我把自己的青春期美化成了《我的微》那种纯情派,但实际上,这个男孩儿当年在听比Deep Forest还不堪的东西!太可怕了,如果我现在见到一个18岁少年每天耳机里都放那种techno+新世纪或者trance+新世纪的东西,我一定躲他远远的,完全不是一路人,那种少年很危险的说!类似情形,还有大学时期买的一大堆金属唱片,各类金属都有,以新金属数量为最多……面对藏身于唱片收藏当中的那个当年的我自己,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我自己的无语。我能长这么大,还当乐评人,实在是一个奇迹。当时我坐在新家书架前面,看着小山一般高高耸起的那一堆新金属唱片,发自内心的感到自己的人生被浪费了很多,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并不觉得后悔,只是非常中性的说:每个自己决定自己道路的人,大概都要被浪费许多生命,才能换来真的明白和真的相信,而非言听计从口是心非云云。
如何正确的浪费时间,可能是我妈和我媳妇目前还没学会的一件事,她们总告诉我要珍惜光阴。但光阴这东西为什么要拿来珍惜呢?光阴这东西在人年轻的时候仿佛没有尽头,你必须消耗掉一些光阴,等光阴少了才会知道珍惜。或者就是你年纪轻轻时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把光阴用到学新东方之类的充电工作当中去,我不是那类人。
淘汰唱片的细分工作也非常难做,对一个边缘选手来说,这张唱片留下还是淘汰往往要考虑太多的因素:好听与否只是评论的基础,淘汰赛打到这里,真正考验的是其他诸多因素——比如该唱片的版本如何(打口cd的话我倾向于减分;普通盗版分很多等级,基本是一些中间分值的细小变化;正版和原盘加分);该唱片的作者是否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字(有些唱片也很好,可惜作者淹没掉了,从收藏的角度讲就稍差);该唱片是否具备功能性(比如对静心、写作、开车、聚会等情境是不是会有帮助);该唱片所处音乐类型,是否在我的收藏中有缺失(基本上我收藏的每个时期、每个类型都留下了一些最出色的作品,即便我可能再也不去听了,最极端的例子,我留下了一张污秽摇篮乐队的唱片,我都不知道我以后留着它能干嘛使,当镜子都不行,那个封面太给了);该唱片中的某首歌曲是否能讲个故事之类的(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或者作者的)……等等,太多了,我觉得这些标准不太可能真能一条条列出来,回顾收藏并淘汰掉一批这种事,不可能是像电脑程序那样非是即否,有时候它是神秘的,像人生中必须面对的所有选择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