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个约稿,关于憎恨影评人的
(2009-05-07 16:09:39)
标签:
文化 |
评论界的人凭什么能赚稿费
by祁又一
理论上,文艺评论这个东西人人都可以搞,电影、音乐、书籍、话剧等等。你享受了一次艺术家呈上的文艺作品,有一些感想或者做了“好”“糟糕”之类的判断,告诉别人你的感受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是在进行文艺评论了。就好像故事人人都能讲,而故事讲的特别好的人被称为编剧、小说家、评书演员;文艺感受力强的、评论精确有力的、具备一定文学修养的,被称为评论家。
人们之所以憎恨影评人,是因为大家相比音乐、书籍、话剧等等这些东西来说更喜欢看电影,毕竟是影像的时代,爱之切才会恨之深,你爱电影才会恨影评人,他们似乎总在标明自己的意见比你的高尚优秀。其他领域也一样,人人都憎恨那些领域的评论者,你关注哪个领域的动向你就会恨哪个领域的评论界,听音乐的恨乐评、常看书的恨书评等等,包括我自己在内。说真的,相形之下,作为一个乐评人,我特别憎恨影评人,因为我们工作性质虽然相仿,但实际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实际的例证是:当年我和我媳妇相亲那天晚上一块儿吃饭,她完全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而对我几个影评人朋友却如数家珍。都说男怕入错行,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承认我的性别确实是男的。
在我个人主写乐评,其他文化娱乐方面的事情也时不时的插两句嘴,在我的评论人生涯中,最常遇到的指责是这样的:文艺这东西每个人喜好不同,没有恒定标准,你把话说的那么绝,简直是个自大狂!一般都是我的评论触犯了某些人的偶像,只要一碰,注定会有人跳出来这么说。
对此,我想可以借此机会适当的解释一下。文艺作品这个东西,确实就好像各地菜肴一样,合适自己即可,你爱吃什么,跟你的出生地点、当时心情、身处环境、甚至身体状况都有关系,这就是所谓众口难调;而且从吃饭这个角度讲,你也需要经常变换花样,每天吃人均消费500元的精致菜肴吃一个月,你不单会搞坏身体,连胃口也一样,那个时候你最需要的或许是一碗卤煮或者羊杂汤。——在这两个层面上,评论是无效的,当然更谈不上恒定的标准。一切只取决于你个人的选择,选对了,哪怕是个窝头也是好的。
但是如果站得再高一点,从更宏观一点的角度看问题,恒定的标准是存在的。
还说吃饭,你如果没有福气吃吃人均消费500元的饭,就不会知道你家门口那个家常菜饭馆做出来的鱼香肉丝油放得太多。合格的评论人在他所评论的领域,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自己是贾樟柯的粉丝而拒绝观看《变形金刚》的影评人肯定是不可信的,就好像某些摇滚乐评人拒绝周杰伦,都是愚蠢的装逼犯,他们的话不信也罢。没有量的保证,没有杂食动物的胃,不可能有能力让你的看法靠近那个恒定标准。
有了量的保证之后,你靠得近一些了,那么如何去发现那个“真理”呢?你要熟悉历史。更准确的说,你必须熟悉你所评论的那个领域的传承历史——它拥有怎样的传统和审美习惯,现在你所见到的一切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它今后又有可能到哪儿去?改变一个领域审美习惯的人是艺术家,创造历史的也是他们,而将这些历史讲给观众们听,并且追随捍卫这些审美趣味的人,就是评论家们。形象一点儿可以再举个例子:或许我们都不太懂得京剧,两个虞姬做了两套看上去差不多的花哨动作,负责打分的行家可以迅速判断谁更好些,而我们不行,原因只是我们对京剧的历史沿革缺乏了解,不知道哪个演员用他几十年的童子功模仿了梅兰芳,而另外一个则缺乏传统的照猫画虎。或许有人会说,都照着传承的审美来,谈何创新?但我要说,创新必须基于对历史传承的充分了解,这个道理练书法的朋友们更能体会,他们管那种不摹法贴拿起笔就写的人,叫做野狐禅。
所以,当一个影评人在生活或文字中居高临下的嘲笑你的品味时,你原谅了他吧,有些家伙确实是滥竽充数的或者拿了黑钱的,但也确实有些是有操守的。他们也不想得罪那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