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青周刊》被迫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

(2008-08-05 18:15:10)
标签:

北青周刊

乐评

失踪女

纯文学

徐静蕾

北京

祁又一

某郭姓名记在被逼无奈之下采访了我一次,发出来的稿子是她自己写的,比这个强。

最近比较忙,没时间写博客。愿意的话可以看一下原版

有时候我觉得,写小说这事儿真tmd操蛋。跟拍毛片儿似的,拍的时候自己觉得还成挺爽的,拍完了也有人觉得还成挺爽的,然后就洗洗睡了。

 

失踪女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失踪女》这个小说最早的构思是2005年出来的,当时遇上了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忽然失踪了,觉得是个有意思的人。一开始就是想写个短篇,遇上一个女孩儿失踪了,我很惆怅云云,5000到一万字左右。有一天晚上和一个叫金海曙的朋友捏脚,当时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故事,就跟他说了说,他是个不错的编剧,给我讲“你干嘛不让她多失踪几次?”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所以就是个长故事了。2005年底认识了徐静蕾,当时她在弄一个青年导演计划,想让我加入。那之前我从来没写过电影剧本,觉得是个特别好玩儿的事儿,就用这个《失踪女》的构思写了个三万字左右的中篇,中间徐静蕾和刘璇(徐静蕾经纪人)也给出了不少主意,当时剧本小说的名字叫《CC不要动》。后来这个电影计划黄了,已经完成了的剧本扔在那儿搁了一段时间,2006年我从《精品购物指南》辞职,专职在家写剧本、小说、专栏、乐评等等,就把这个小说重新拣起来写成了一个6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CC不要动》写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把徐静蕾当作第一女主角孙静,因为是给她写的剧本嘛,当时以为是她演,后来重写的时候女主角的形象变成了我当时的女友,而且还加入了更多关于摇滚音乐人具体生活的内容。2007年写完给了出版社和《十月》杂志社,到2008年出版、杂志也刊出了。

 

以前是新概念和青春小说,失踪女还是青春小说么?
我想《失踪女》应该还算青春小说吧,虽然和校园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但是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我最年轻、最冲、最混不吝的时候。我自己还是挺喜欢这个小说的,故事性比较强,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也比较有自己的特点,最关键的是,她像是我青春终结的证明。写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暂时应该不会再写那些青春的、爱情的、充满着热望的小说了,永远热泪盈眶或许是某些人的生活准则,但不再是我的了。

 

有什么创新和不同?
大家看了这个小说之后应该就会知道她是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孙静应该说不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好女孩儿或者好女人,她没打算伤害任何人,但结果是她总在摧毁身边那些爱她的男人。包括男主人公和她之间的关系也是未知的,男主人公从始至终都不知道孙静究竟是个骗子还是个处子。这种人,其实不论男女,恐怕只有我们摇滚圈里的帅哥美女们才会有,有时候,摇滚乐真的会让我们渡过与众不同的青春,那当中的惊险刺激回头想想还是很有趣的,这个话的意思,若没有体验过类似的经历可能很难明白,自己看看小说就知道了。

 

失踪女是一个中短篇小说集,有没有想过写长篇,还是条件不允许只能写短篇?
其实我没打算它是个短篇小说集,一开始想最好是《失踪女》和《hi朱迪》两个中篇小说合成一个集子,一个小薄册子,印成书大概10万字左右。出版社的编辑认为应该加一些作品进来,正好我这些年写过不少一万字以下的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其实我2006年辞职之后写的第一个小说就是长篇,叫《探宝记》。2007年重写《失踪女》之前已经改了三稿了,但是一直觉得那该是个特别牛逼的,特别不能轻易拿出来见人的东西,所以打算再放一放,让自己冷静一下重头再写第四稿。我拿写小说这事儿很当回事,跟你们巨头四相比,我绝对属于对待艺术严肃认真的那种人。

 

自己离开文学写作再回来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其实很难说我是不是离开了文学,只能说我离开了图书市场。如果我有一段时间没写小说,那肯定是因为工作太忙了,只要一有大块的空闲时间(不用多,四、五天不用工作就行),我肯定要写小说的。
这回再出书,觉得比以前容易一点儿了,上次出《我的微》的时候大学还没毕业,刚开始参加工作,还什么都不懂,除了新概念一等奖这名头之外也没有任何被人知道的地方,书卖得差是必然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至少出版社给我出书不会赔钱,2003年出的那版《我的微》卖到现在终于一本都不剩了,可惜的是当时给我出书那编辑早就辞职了,见不到知识出版社版本《我的微》告罄的幸福时刻了,哈。

 

80后那拨已经过去了,对自己现在的写作是怎样的定位?
我从来没从“80后”这名头里得过什么好处,所以我也不希望跟他们混在一块儿。我注意观察了一下,现在一说青春读物都是风花雪月小女子和上海小男生,青春写作太女性化了。有好少白头的没有?我得给自己做个广告,我就是少白头纯爷们儿呐。

 

那些光怪陆离的色彩是你刻意营造的么?
什么叫刻意营造啊,我要是每天吸食大量瘾品以致产生幻觉,在创作时写入了许多光怪陆离就算直抒胸臆?我就是喜欢那么写,首先我喜欢女鬼,然后我喜欢比现实生活略高半个身位的东西,你管那叫想象力也行。我觉得现实生活总体说来比较平庸,用斯蒂芬·金的话说“现实生活都挺薄的”,小说终归该稍有不同。

 

书里提到了很多摇滚乐等,为什么会想到把这些写到书里?
因为我最近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每天和摇滚乐打交道,最了解的东西都在这儿。如果我毕业以后开超市,我估计对我的创作更有利,我可以像池莉老师那样详细而准确的说出某年某月某地猪肉多少钱一斤,显得还挺有生活气息的,时间长了,还有史料价值。

 

从微到失踪女隔了5年的时间,这5年你在做什么,最热衷的是做什么?
这5年过日子呗,主要内容是工作和玩儿,玩儿有可以细分为许多分支。最热衷的是玩儿。

 

是一直在想新的作品,还是在尝试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什么要再战文坛?
我想主要还是在尝试生活吧,倒不是什么不同的人生,只是在尝试我自己的人生。像我们独生子女一代,对生活和他人的认识都非常差,身处生活当中没有坐标,这都需要我们投入火热的生活中,看看自己吃苦和享福的两极在哪儿,然后给自己找准一个合适的位置安身立命。照搬一下某著名编剧原话:“若不在天堂与地狱两极之间来来回回,我怎么知道我是活着的?”这话用在我们这代独生子女身上,比用在廖她们自己身上合适,用他们那儿显得有点儿没事儿找事儿穷矫情,用在我们这些生来就不知道生活是什么,生来就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的人来说合适,趁年轻的时候上下摸一摸,不然体会不来生活的滋味。
再战文坛谈不上吧,以前我就没进过文坛。

 

你觉得自己这5年中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愤怒叛逆这种词离你是不是已经很远了?
我觉得这5年我失去了那个满怀希望的小孩儿,或者换种说法,失去了天真和幼稚,大多数人都觉得天真而炙热的小伙子比较可爱一点儿,而我要说,人们对炙热的小伙子的喜欢和对冰凉的呆瓜的喜爱几乎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二且与众不同。说得极端一点儿,芙蓉姐姐也挺炙热和二的。由此,叛逆这个词离我远去了,以前的我怀疑一切,希望自己能够照着主流价值观相反的方向生活,我想这对我也是一种尝试;如今的我或许依然怀疑一切,不过没什么必要非得你说东我往西了,因为西边我已经去过了,跟东边差不多——最近我女友给我买了一些非常主流的衣服,我穿了。至于愤怒,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不怎么愤怒,我还有个外号儿叫祁欢乐呢。

 

作为乐评人的这几年生活,对你的文学创作有哪些消极影响或积极促进?
消极影响就是占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需要写作的重要原因是有些话必须通过文字表达出去,这些表达有一部分通过乐评或者其他评论性质的东西抒发掉了。
积极的东西更多些,首先这是我的工作,它比写小说容易活命,我能养活自己让自己过相对体面的生活。男孩子要活得体面一点儿,必须有一点儿钱,有一点儿快速见效的成绩,否则交不到好看的女朋友。其次,写乐评(或者说参加工作、上班)让我有地方消磨时间,写小说本身需要大块时间的原因是需要安静,这个事儿本身占用的时间并不会太多,就算你一天写3000字,还会有半天时间无所事事,所以有个工作还是不错的其实。


写小说与写乐评,专栏感觉上有什么不同,更喜欢哪个?
当然还是喜欢写小说,不然我费那劲干什么,写小说又不赚钱。不同就是,写小说是真正的创作,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更快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是自我教育,写乐评和专栏更像是干活儿,随时要查看字数,写到1000字了就停笔。


你怎么看文艺青年?你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么?文艺青年的特征是怎样的?
我喜欢文艺青年,但是不喜欢以文艺青年标榜自己的文艺青年,所以我不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的特征就是眼高手低以及矫情,其中一小部分真正热爱文艺并身体力行之,但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总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公平。


文艺青年是否意味着不够专业,自己在纯文学的道路上会走多远?
你的意思是我写小说这事儿不专业?不能够吧,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称职的小说家,只不过是还没能通过小说版税养活自己罢了。我在写乐评上投入的精力最多也就是小说的1/4左右,我不是笨人,也相信自己有这个天赋,也相信当代群众在审美趣味上的能力。商业上的成功恐怕很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比如说,你觉得当代中国青年一辈小说家里谁算职业的?别觉得我酸葡萄,我这是实话实说。
另外我也不觉得我这是纯文学,你不能说我上了《十月》《小说选刊》还有《收获》我就是纯文学,我挺流行的,王朔原先还是混文学杂志的呢。


写作在自己的生活中占多大的部分?
30%左右吧。真写起来的时候就不管别的了,写长篇的时候能占到50%左右。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听说你是个离了爱情就活不了的人,是这样吗?
朋友们都说我是一北京大爷范儿的人,往难听里说可能对朋友和亲近的人有点儿傲慢,对生人倒是都挺客气的。我也不知道我是一怎么样的人,我北京男双鱼座B型血82年生人,小时候在畜牧局大院长大后来在复兴路那边儿上学,你自己猜去吧。我是离了爱情就活不了,或者说,我离了女人就受不了,我喜欢女人,她们是我生活的另外50%。

 

自己的伟大理想目标是更多的偏向于乐评还是文学?
这种问题你都问得出来,你是没话找话呢还是真的对我完全没了解啊,我再说一遍,我不是乐评人,我是一写小说的,写乐评是我副业。我爸妈要是公开表态打算养活我一辈子,我现在要么是文豪要么是神经病,我还写什么乐评啊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