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林肯公园上海演唱会
By祁又一
看一回林肯公园或者Marilyn Manson的演唱会,是我从大学时代就给自己定下的愿望。Marilyn Manson老师的歌词不可能通过内地审查,想看他的话估计得攒钱去美国;所以前天晚上在上海看林肯公园的时候,我觉得很幸福,甚至有点儿梦想过于容易地实现之后的些许失落。当然,看到一半之后就忘了失落这回事儿了,是现场本身的魅力让我忘了的,还有那些一直在我脑子里旋转的旋律。
大概是2001年前后,在limp bizkit(软饼干)颓掉之后,我陷入了一种恐慌,不知道身体中那些渴望跳动的过剩精力该去哪儿宣泄。那会儿我还在上大学,没想过以后会写乐评,也一点儿都不关心欧美唱片市场潮流走向。非常偶然的,受学校门口某位卖盗版的兄弟推荐,随手拿了一张林肯公园的唱片(《hybrid theory(混合理论)》庆功版,人家都庆功了,我还没听说过这乐队呢)回去听,听过之后就不害怕了。庆功版里的第一首歌是沉静而黑色的《my December》,我当时戴着耳机出宿舍回家,只听了30秒左右就被惊了,然后一路被失真吉他和肾上腺素刺激着,只用了平时一半的时间就把自行车登回了家。
之后一个星期我逢人便讲:“我前两天遇上了一群天才。”
怎么形容这个乐队的天才呢?作为一只新金属乐队,他们没有缺点。节奏、旋律、台风、丰富多彩的配器、迅猛的失真吉他、主唱加MC的特别编制(至少在当时来说是很特别的)、聪明的脑瓜、颇具摇滚精神的E世代不靠谱作风……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乐队的销量高就鄙视人家,被全世界承认是有道理的。
个人认为这是金属音乐发展的极限了,到那张唱片为止,不要说亲手做出来,就是想象也想不出怎么才能比这张更好听些。事实上,随着新金属潮流的退去,在新金属这个风格之内超越《混合理论》也确实变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他乐队没能成功,林肯公园自己也没戏,他们第二张唱片《流星圣殿》只是第一张唱片的延续(连精加工都算不上),第三张唱片《Minutes To Midnight》乐队开始转型,一部分变得更Hip-Hop,另一部分干脆变成了U2,而且还变得非常好听。
18日当晚的演出,从第一首歌的第一句开始就是好几万人的大合唱,具体票房有多少不太清楚,目测一下的话,3万人应该有了。期间我一直和大家一起跟着Chester唱那些我们能唱得上去的段落,如果有什么能够影响合唱的话,那就只有音高了——那家伙的嗓子真不是人肉长的,完全就是一台悍马或者三峡水力发电机那个级别的机器——以前在唱片里也确实觉得他够猛,但是心想肯定也得力于后期制作和多轨录音的帮助,真的在现场亲身跟唱一下才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觉得他以后可能会得喉癌,其次我很奇怪为什么需要动手术的是他的后背而不是嗓子。
但其实我最喜欢的是Chester和Mike两个人的慢歌弹唱部分。你知道,现场演出区别于唱片的最大不同其实就是乐队对自己作品的改造,尤其是摇滚乐队,好的现场绝对不是把唱片完美无缺地在现场重复一遍,至少在18日当晚,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把怒吼天尊放缓,用一个键盘和一把箱琴以及一个变成了情歌王子的Chester改编了自己的作品。以前都没怎么注意过林肯公园的歌词,这回在现场才发现其实他们很多歌词像早期的Radiohead一样柔弱,只是他们的音乐太硬,那里面的柔弱往往被人忽略罢了。18日当晚,当Chester颇为满文军范儿的要求大家亮起手机、打火机的时候,在那宛若星空的虹口体育场,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被林肯公园煽情了,想到自己遇上过的许多事情,第一次觉得跟这帮美国金属男感同身受了。具体被什么东西打动了不太想说,总之跟个人经历有关,身边一块儿看演出的人也说那些话很像平时我说给她听的,我自己以前都没注意到。
本来我以为我不会被这场演唱会感动,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无非是一年近百场演出中的一场罢了,商业演出我已经看得太多了,足够我恶心了。但没想到还是被打动了,好的音乐是一方面,好的现场气氛和好的舞台表演也是一方面,自己的林肯公园情结恐怕也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些更个人也更接近内心的东西。这场演唱会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几个我认识了很多年的美国人,之前没想到会这样。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林肯公园肯定会在北京也演上这么一场,他们自己也表示还会回来,那么,北京站的演出应该去看吗?太应该了,这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好的几场演出之一。抛开那些个人化的原因不谈,我可以负责地说他们拥有最好的现场音乐,仅凭这一点应该就能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