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辞职了

(2006-08-14 11:56:53)
从香港回来了,我觉得,有必要跟同志们交代一下俺去香港之前的那个大事件了,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就是辞职了而已,以后不在《精品购物指南》干了,短期内应该也不会继续干什么拿工资的工作,打算在家闲一段,过过文艺青年该过的日子。
辞职的事跟身边的朋友已经念叨半年多了,如今终于定了下来,颇有些如释重负之感。许多话涌上心头,一时有点儿不知该从何说起……以拿固定工资这个角度说,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前也没想过要干乐评,原先以为自己就算小说写不成,当记者也是当个社会新闻记者,每天化妆成普通老百姓深入造假黑窝点的那种。人生总是会出现许多岔路口,这些年干下来,我觉得这个来得多少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岔路口是条幸运的岔路口,没有社会新闻记者那么热血,但是至少提供了热血的平台。这些年除了挣工资,私以为多多少少也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遗憾的是有更多的事还没有做完,原先我只是单纯的喜欢听音乐而已,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慢慢对它产生了感情,如今撒手不管自己去玩儿了,爽归爽,还是有点儿惭愧啊。
以前我写过一篇被超女迷骂的狗血喷头的叫《请超女迷仔细学习》的博,里面说“低端大众娱乐和八卦文化早晚会获胜”,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我所经历的这段娱记生涯大概还令自己满意,但这个结果来到的时候,多少还是令自己有些割舍不下。如果一篇音乐评论或者一篇音乐类娱乐报道必须让那些从来不听音乐的人喜欢看,我很不明白它究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诚然,人、明星身上具有足以吸引人的共性,但这些共性最多只可能成为佐料,八卦对某些人来说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具有长期效力,人会一个接一个的变无聊,生意也会此起彼伏的产生许多波动,留下的唯有作品而已。之前内地音乐圈是非常尊重艺术家和创作者的,现在也还好,虽然媒体圈内部已经出现分歧,但总体上至少还是尊重作品的,那以后呢?实力创作派的销量一路走低,取而代之的既得利益者变成了超女和网络歌手,我们的流行音乐圈还会有那么多好作品留下来吗?我在无数场合已经见过无数的小娱记们一篇报道下来只字不提专辑和音乐,跟哪儿学不好,偏偏要跟音乐产业临近崩溃的香港人学,急功近利当然是商业社会必须的,但急功近利的没有理想和根基,真的能获得利益吗?对此我持深度怀疑。我从2003年进入《精品购物指南》到2006年辞职,期间变化已经如此之大,那么以后会怎么样呢?在北京安营扎寨的四大唱片公司高层几乎已经全部被台湾人掌了权,他们真的会给我们带来正面影响吗?
令人欣慰的是摇滚圈出现了9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二轮虚假繁荣,这个繁荣会维持多久呢?或者它会就这么维持下去,真的在中国青少年中间建立一条与流行音乐分庭抗礼的新产业?我们从来不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缺的是周边人员对他们的帮助,这些帮助几乎是无利可图的,而且经常显得有点儿微不足道或者吃力不讨好,但螺丝钉也自有螺丝钉的作用,而且很可能是真正的关键作用。掌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话语权,然后尽可能的说你应该说的话,从手头能做的事情做起,世界总会变好的。
在《精品购物指南》工作期间总是因为各种小事和阿美吵架,我觉得很不好,你是俺能够想象的最好的朋友和领导,能遇上你俺觉得很幸运。
未来打算四处玩儿一阵子,安心写点儿小说剧本什么的,还打算组个乐队玩儿。midi音乐节的新闻官还会继续当,小朋友的偶像par也会继续办,唱片公司的就请不要再找我发稿了,生意的事情我以后不想管了,跟挣钱没关系的事情欢迎朋友们来找我。如果我在北京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