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去曼谷写的稿子,发在第二期《滚石》上,贴个完整版在这儿吧。当时是松木约的稿子,拿到以后说很满意,说“你的稿子基本不用改啊,我没怎么删就发上去了。”我听了很放心,也很舒心,等到真的拿到那期杂志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她改动了哪里,因为删了不少东西,所以我都忘记我原先写的是什么了……
去曼谷追Oasis的星
——侧记Bangkok 100 Rock Festival 2006
引文:
有信用卡的好处是可以在网上订国外音乐节的票,而比这个更好的就是有个有信用卡的朋友,而最最牛逼的是,你这个朋友还认识旅行社的人……总之, 2月18日和19日Oasis、Franz Ferdinand、Placebo和Ian Brown等一大票人在曼谷参加“Bangkok 100 Rock Festival 2006(曼谷100摇滚音乐节)”,所以我们一行8人每人只花了不到5000块就能去追星了。
小标1:曼谷的夜场……全是美女
曼谷是个好地方,首先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夏天。下飞机以后最强烈的感受是:其实最好的空调是飞机,你想过夏天就往赤道地区飞,想过冬天就往南北两极去……像我这种喜欢夏天的,最好就是常年住在曼谷。小短裙、小凉风、一大杯子冰渣加上随便什么饮料,哦也~
曼谷的消费水平比北京稍低,随便花点儿零钱就能在路边摊上吃到极好吃的东西,当地人大多能说几句简单的英语,而且24小时超市遍地,唯一不方便的是银行关门早,要换泰铢的提前换好,省得到了晚上想出去耍的时候囊中羞涩。
我们是晚上到的,12点多在常驻当地的某香港人的带领下(此君是我网上认识的)杀奔当地的美女聚集地,叫做RCA,是个跳舞俱乐部一条街。他带我们进了一个叫Route 66的跳舞俱乐部,此俱乐部总共分四个区,一个放各类电子舞曲、一个演摇滚乐(都是比较主流的那类)、一个休息、还有一个最大的厅放各类Hip-Hop流行歌曲,50Cent、The Black Eyed Peas一类的。怎么说呢,那个最大的放Hip-Hop的场子,比当年的九霄大概大出3倍去,而且我们分别在周五和周日晚上去来着,凌晨2点关掉音乐以前全部人满为患——我都搞不明白,难道那些在舞池中央的人不上厕所吗?这么多人怎么挤进去再挤出来?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美女,每个角落里都是美女,所有美女都传着松松垮垮的吊带背心,貌似都有随时准备走光的勇气与决心。
但是怪的是,这挤的水泄不通的舞池里虽然人头攒动,但没见到几个真正在跳舞的。姑娘小伙儿们都是站在那儿随便晃晃肩膀甩甩头,跟“跳舞爱好者”这名词基本联系不到一起去。后来在音乐节现场也是,虽然添进了许多从各国赶来的狂热乐迷,但观众的总体热情明显比我们这边儿的迷笛音乐节还要差上一些。两个事情联系到一起,总让我觉得那儿的青年文化之火热更多是做做样子,缺少实际内容……
当然,我的了解很不够,就是第一印象而已。
小标2:小场地,pogo得跟泰拳似的
演出下午4点才开始,我们从北京过去的一行8人中午12点就到了,主要是为了进场之后能占个好位置。太阳很毒,让人担心下午2、3点钟该怎么办,就这么晒着,老胳膊老腿儿的会死人的。令人咋舌的是有那么多人来得比我们还早,我们到的时候场地外面最少也聚了上千人了,这帮人热情可真够高的。
音乐节使用场地足有6万平米,站在外面目测了一下,确实够大的,属于一眼望不到边儿的那种。后来我们进去之后在里面转了半天,各种吃的东西又好吃又便宜,麦当劳一类的连锁店也支起帐篷来卖东西,所以说国际托拉斯有些时候也有正面作用——他们在这儿设个摊位,谁还敢把食物卖的比城里贵?
广场上还分布着三处小场地,演出的都是泰国本地乐队,怪的是风格全部是一水儿的金属,各种金属。到了夜里,小场地的pogo进行得甚至比主会场更生机勃发些,主场地里英伦风的欧洲乐队大多更适合录音室(比如Placebo、Ian Brown什么的),这类乐队编配和演唱上的细节在现场肯定会打折扣,由老及新的小金属乐队就不是这样了,反正金属音乐里那些早就形成套路的节奏和失真一响起来,底下的观众就跟听到“1234跟我跳”似的一起跳起来。那些小乐队表现好的时候,台下会有几十个流氓、摇滚小混混、失足女青年制造的pogo场面,那帮人真闹起来其实也挺不要命的,我还看见有人在场地里打泰拳——就是飞起一脚、当空一拳什么的。这些小乐队有的有才华,有的没有,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支能在有生之年混到旁边几百米那个大舞台上去演出,但是这没关系,小场地的观众爱他们。大型音乐节其实更适合追星和摇滚卡拉OK,真正的摇滚乐现场还是要小、要自由,最好还有party似的集体狂欢,在里地面50cm高的舞台上大家玩儿成一片,这才像现场不是吗。
小标3:Oasis、Ian Browm、Franz Ferdinand、Placebo……
我以上说的这些名字,其音乐真正植根于现场的恐怕只有Franz Ferdinand吧?当然,如果你说Oasis的英伦流行歌也很适合现场,这到也是,几万人跟他们一起唱《Wonderwall》、《Layla》、还有反场曲目《Don’t Look Back In Anger》,制造了整个音乐节最山呼海啸的现场气氛,他们演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所有人都跟着他们一边儿跳一边儿唱歌,那时候你会真的被感动的——这些棕色皮肤的东南亚人、打扮自成一体的日本人、不知道哪国的白人,所有的这些家伙,他们全都和你有过类似的青春期,想想我们很久很久以前买到Oasis的打口带然后躺在床上用Walkman偷偷听的时候,真TMD恍若隔世。跟着几万人一起唱“So Sally can wait, she knows its too late as we're walking on by……”实在事件令人虚脱的事儿,我要是写首歌能制造这样的场面我会哭的。最后一曲爱出风头的Liam Gallagher跳下台去,在两名保镖的护卫下沿着媒体通道巡视了一遍歌迷,这家伙从始至终没摘下墨镜没露出笑脸,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摇滚流氓,还真是有范儿啊。流氓们都老了,他们有的变成了皇帝有的变成了歌迷,要不我说所有人都该试试搞文艺呢,我这辈子的一大失误就是没经住稿费的诱惑写了乐评。
最后说句跟音乐没关系的。这个Bangkok100音乐节,实际上2005年曾经为了今年的演出试着办过一次,当时演出的都是泰国本土乐队和流行歌手,由于可以刺激旅游业,政府在举办摇滚音乐节这个事情上大力支持,泰国总理携家眷前排就座(当然,我相信他不会觉得好听),算是用实际行动表示对音乐节的支持。明明是个可以挣大钱的大买卖啊,于国于民其实都有好处,有些人真该换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