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挺窦唯

(2006-05-13 12:15:07)
我2003年从颜峻那儿知道窦唯和几个朋友在后海一个没人去的新酒吧排练+演出+录音,就电话了他了一下,然后就跑去了,我想采访他。当时窦唯已经从媒体上消失4、5年了,忽然出了几张唱片,就是《一举两得》《暮良文王》和《镜花缘》。而我听他那张《幻听》已经听了好久了,要是磁带的话,应该已经能被听烂了。
2003年的时候我刚进报社,给报社写的第二个稿子好像就是半个版的《暮良文王》的评论,全面盛赞,写完了以后还短信窦唯让他去买报纸。后来那评论出现在他的官方网站上,那会儿猛夸他的人好像只有颜峻和刚刚开始写乐评的我,我当时挺得意的为此。现在想想,窦唯从《一举两得》复出到现在出版的这一系列即兴录音唱片,如果以流行音乐角度评论的话全部是垃圾,那些唱片的价值根本不在唱片本身上。这就好像一个画画的,以前都是画些硬刀硬马的大画儿,水准明显高于同行,但也还不是什么达芬奇那样的大师,国际大画廊不要他的画儿了,自己呆着没事儿随手画了点儿速描,本来应该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忽然一下子到处都有人在狂夸他这速描如何高山流水淡泊明志,不明所以的人民群众由于某些音乐之外的原因,再加上受到乐评人蛊惑,竟然开始在卓越上疯狂抢购,搞得准大师自己也找不着北了,开始一张一张的随手画这些速描然后拿出来卖。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大众也不应该关注他,他的唱片销量在1000张以下才是王道,他从一开始就应该离主流媒体远一点儿才对,包括我这种真的想聊音乐的记者也一样,他其实应该离包括我这种人在内的人都远一点儿,更别提那些根本就不是冲着音乐来的人了。但是当时我不知道这道理,窦唯自己也没搞明白,他当时要是直接拒绝了我就好了,得道成仙这种事儿哪儿有那么容易啊。
我跟窦唯接触的不算太多,但凭我的感觉,我想窦唯是那种希望自己安静下来的不平静之人。这个你听他这几年的唱片也能知道,表面上冷峻平稳,水面之下其实暗涌流动,我不知道这么形容对不对,我觉得他是那种希望自己变成好人的坏蛋,希望自己变成居士的俗世之人。
后来闹出了骂人事件等等,说真的,我对他挺失望的,做人就该坚定一个信念然后走到底,平静就平静到底,疯狂也该疯狂的随性,不能前后不一啊。直到闹出了火烧《新京报》事件,我才算舒了口气。人生于世,渴时饮饥时食,伤心时落泪,高兴时笑,生气时发怒,这才是居士该玩儿的风范,对自己要求过高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他总是太执著于别人对他的看法,在音乐上在生活中都是这样,问题的根儿要我说就是这个,被别人和自己架上去了,迟迟不愿意下来。现在下来了,好得很,事情早晚会过去的。
再说个题外的。
身为一个被领导认定很不称职的娱记,我这周将不得不趟一趟火烧《新京报》事件的浑水,采访那些早就被别的媒体采烂了的相关人士。这无非是个想成为世外之人的人回到俗世的分界点,无非是一个比生活稍高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范儿,跟生活中最低的那些人当街吵了一架,道理就是这些,但买我们报纸的那些人会明白吗?
这稿子我将和小迷同写,小迷说要用这个事件给大家讲道理,领导一度打算让我去搞采访,然后小迷写讲道理的正文。道理……大众传媒上能出现什么道理呢?全部都是在瞎扯淡啊。
 
忽然想到,这个场面太适合放在一部电影的结尾了,你不觉得这是个很美的画面吗,里面几乎藏着一个人的前半生。
我挺窦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应邀写个老徐
后一篇:明天去无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