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年级时,学校为我们年级组织了一次数学竞赛,也是中学五年的时间内,唯一的一次学科竞赛。竞赛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是自由参加,不设报名门槛,凡是初一年级的同学都可参加。从初赛人员中,选拔参加复赛人员名单。
初赛是在本班的教室里进行的,参加的人数应该不少,究竟有多少人参加,我还真记不住了。复赛有80人参加(平均计算每个班级5人),这80人是否是按班级分配名额,也记不住了。初赛的题目都是常见的题目,没有什么难度,我轻松的通过了初赛,参加了复赛。
http://s13/mw690/3d893e7cgdcb9b0a1ccbc&690
http://s12/mw690/3d893e7cgdcb9b407609b&690
参加数学竞赛复赛纪念书签
复赛的参赛题目,似和平日学习的内容差距很大,也许类似今天的奥数吧(可惜现在手里没有当年的复赛试题了)复赛是打破了原来的班级,统一安排的,我是在一连的教室里参加的复赛。坐在我右边的是一连的陈互雄同学.他是年级的知名人物(据悉年级大会,集合召集人时常是他),原来我就认识他。他获得了这次数学竞赛的第一名,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年级第一。1977年以347分的高分(满分400分),考入北大物理系,当年北大物理系可是国内理科顶尖学生的聚集地。我的复赛成绩不是很好,肯定没有能进入前10名,也许连前20名名也未能进入。我印象中,席宁同学的排名是排在我前面的,席宁同学也是1977年跳级考入北航的。其他是哪些同学,我没有关注。根据复赛成绩,我被选进了数学兴趣小组。
数学兴趣分为两组,每组应该不到20人,两组有不同的学习方向。
一组的指导老师是李金初,一组的成员有陈互雄、席宁。还有谁,我记不住了。
二组的指导老师是张怡平,二组的学习方向是函数,我是二组的成员。当年我一直认为二组的成就应该是不如一组的,但老师给予了否定。但从1977年高考三个理科的跳级生中,有两人出自一组(还有一人是否参加过数学小组,我不知道),还是不能打消我的疑惑?也许数学二组中像我这样不努力的同学太多,辜负了张怡平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函数学习小组的第一次上课时,对于初一的我们而言,是第一次接触到函数的概念。后来上大学后也印证了当年张怡平老师告诉我们的概念,函数在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第一次上课结束,张怡平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9棵树排10行,每行排3棵。当年我们都没有做出来,一周后,老师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我大学毕业后,经常用这道题考周围的朋友们(都是大学理工科毕业的),只有几个别的同学能用画图法做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华为做面试官,遇到一位参加过全国数学竞赛,并取得了好名次的北大数学系高材生的应聘者,自称数学功底很好。我一下子就把我初一时遇到的题目出给了他,现在想想,我也挺坏的,用我初一的数学题,考一个北大数学系的硕士,对人有点不够尊重,在此,向这位老弟,说声抱歉了。
现在我把这道题放在这里,看看是否有朋友愿意给出不同的解法?
数学兴趣小组,未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在初一年级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全国开展了“反回潮”(回到文革前的教育路线),学校把所有的学习小组统统取消了,在整个中学阶段,再也没有能恢复,但坚持自己学习的同学,照样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