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上群体事件和党政机关形象

(2009-06-02 07:51:00)
标签:

网上群体事件

用九

文化

分类: 感受社会

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其中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大量群众对党委政府的看法发生某种根本性的改变,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弄清党政机关形象、公众和网上群体事件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党政机关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完全取决于党政机关及其官员本身,只要他们能真正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所谓网上群体事件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即使有一些不实消息,影响也是暂时的,对党政机关的形象很难构成威胁,更谈不上损害了。相反,这些不实消息一旦得到澄清,更有利于维护并巩固文章所称的形象。

 

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仅仅从文章列举的近年来发生的网上群体事件中,就不难发现,损害党政机关形象的,并不是网上群体事件,而是这些机关中官员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脱离甚至侵害了社会及公众的利益。网上群体事件之所以发生,甚至以文章所称“闹大才重视”的形式出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对于这些侵害行为的不作为。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要求公众对此不闻不问,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文章却将公众的这种行为,冠之以网上群体性事件这样一个略带贬义名称,并将其定性为损害党政机关形象的负面因素,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对这类事件所持的排斥态度。

 

因为在接下来讨论处置这类网群事件的手段时,文章认为近期某些网群事件频发,暴露了基层党委政府对处置这类网群事件的手段薄弱,而这个薄弱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缺乏清醒认识。同时,近几年来发生在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出现的交织放大趋势,也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和防范阻力。

 

文章称,有的县处级基层干部向该刊记者“倒苦水”:“现在工作压力和强度比过去高得多,要完成的考核指标也比过去多得多,就这样累死累活老百姓还是不满意。真是想不通。”本博以为,一些官员对所谓网群事件的不适应,恰恰反映了这些官员平时高高在上的一种官僚作风。他们眼中比过去多得多的考核指标,与公众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究竟有多大差距,也许他们并没有作过多的考虑,但这恰恰是他们得不到公众理解的根源所在。何况他们所说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与公众承受的相比也许算不了什么。虽然文章最后称,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应对好两个心理和三种社会情绪,但以文章对所谓群体事件所持的态度和观念理解,要想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