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西兰帕《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及读书笔记

标签:
(芬兰)西兰帕《夏夜里的人们》诺贝尔文学奖文化十步芳草 |
分类: 读后感、观后感(Review) |
(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
这部小说吸引我的主要元素是散文笔调的语言和充满哲理的议论。一般来说,小说中的议论多容易导致读者厌倦,但西兰帕在这部小说中的议论却令我感觉恰到好处,这与他将议论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有关。
我的看法: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以故事、人物、景物引出的哲理这两点是西兰帕的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
(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夏夜里的人们》读书笔记:
第二十六章
艺术家一直在湖上划着船四处游荡,直到迎面吹来的风渐渐变凉,手腕上也感到一阵寒意,他才意识到现在已经入夜了。于是他不再哼歌,转而开始考虑要不要回家了。
一个男人如果在妻儿睡下或熟睡的时候回家,那么他在路上的心情会是两个极端——要么如孩子般愉快,要么如吃了秤砣般憋闷。当夜幕降临时,白天的浮华和喧嚣都归于沉寂,暮色重重,天荒地老。或许正是由于家庭贫困,呆在家里总是痛苦不堪,精神焦虑,艺术家才会成天在外,驰骋不归。不过,当他走在路上,离家越来越近时,他发现纵然这个家令人生厌,它终究是个能够接纳自己的地方,能使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个容身之所。经年累月的家庭生活已经使屋子里的一切变得令人熟悉。在夜里安眠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熟睡的人周围都笼罩着一圈保护他们的光环。额头后面便是大脑,在熟睡的状态下,善灵与恶灵在大脑里搏斗,美貌与丑陋的肉体经过一天的辛劳不得不退出心灵的舞台。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能够摆脱寒冷的黑夜,走进完全属于自己的家,走进妻子和孩子的安乐窝,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的家就在前面,妻子和孩子就睡在那里。
第二十七章
眼看着天都快亮了,老婆还是没有回来。泰利兰塔老爷一直在客厅里等着,他虽然并不担心老婆的安全,但还是睡不着觉,连卧室也没有进。他觉得应该是叙耶麦基家里突然出了什么事情,要不然她早就该回来了。他在房子里来回踱步,不时看着门外。有那么一刻,他觉得等老婆回家也是一件挺非常浪漫的事情,因为他很少需要这样。平常他都是早早上床,等着老婆检查好门窗就一起睡觉——那个时候她也只是走到窗前看看外面的情况而已。想到这里,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幸福:这么多年来,老婆一直守候在身边,做他的贤内助。他是个精力旺盛、身体强健的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他老婆也是,20年,她在他眼里依然完美无瑕、贤良淑德、落落大方。
第四十三章
祖母回了屋,嘭的一声关上了身后的门。拴在谷仓角落里的马受得了惊吓,发出一声嘶鸣。祖母实在太累了,但她感觉到自己要过很久才能睡着。
就在这时,她的休息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外面的动静搅扰了。听到汽车启动的声音,她强打着精神走到窗前,看到海尔卡和阿尔维德在前排座位上,眼睛看着前方洒满晨光的路。那是她女儿的女儿——有那么几秒钟,做祖母的体会到了最深刻、最温柔的爱,她恨不能自己能看穿前路,看到孙女的未来,一想到这样的未来,她这把老骨头就头昏脑涨。与此同时,她也知道这世间最深刻、最痛苦的悲哀——那就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不被人需要的感觉!
她躺在床上,在强烈的睡意中沉沉的睡去。
第四十四章
夜幕降临时,当一个一心想家的男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老婆和孩子就在家里安全地等着,心里无疑是幸福的。就算这时妻儿已然熟睡,他们也会在梦醒的第一时间欢迎他们心中的一家之长。带着这样的心情,男人在回家的路上很少会在意周围的风景。他的步履会比白天轻快一些,但仍不失为稳重——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温馨的居所。等他到了家,一打开门,就会迫不及待地走进去。屋子里的一切——墙壁、门窗、天花板、烟囱——似乎就像一只昏昏欲睡的母鸟,等待着最后一只游荡在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躲进它宽大的翅膀里。
然说家庭和美的人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断言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就是不幸的,尤其是那些孑然一身连在夜色中的人。如果说荒野中茕茕孑立的房屋就像母亲一样接纳着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一望无垠的夜空和苍茫广阔的大地又何尝不像慈母一样,包容着最孤苦的灵魂,抚慰着他们在自己的怀里安然地睡去。对于北方人来说,月是故乡圆。脚下的土地就是他们慈爱的大地母亲,他们源于尘土,也归于尘土。终于有一天,他们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在头顶那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中悄然苏醒。对于一个深夜在外徘徊的游子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满腹的忧伤无处排遣,只不过这样的人会把痛苦埋藏在心底。
成长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坐在丛林深处的艺术家眼里涌出了泪水。黄金般的青葱岁月如梦境般地浮现在脑海里,这场大梦挥之不去,直叫他老泪纵横。二十年前,他的眼泪不像这般冰冷、干枯,它们是生而为人的切肤之痛带来的情感喷发,是年轻人对青春与热血撕心裂肺的宣泄和释放,是这份崇高的血性带来的难能可贵的福祉。
他站起身来,向四周看了看,好像刚睡醒似的。脚下的地被植物与头顶的天空相比前段时间已经明显变亮,晨光甚至照到了密林里。正如上帝不偏不倚关注着每一个灵魂,不管他是好是坏,太阳升起时,也会将阳光洒向每一个子民,不管他是身陷囹圄还是站在密林里的一棵树下。世间很少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连阳光也照不进去,那么或许连上帝也不会管他的灵魂。
站在山巅,回首往昔,青春时代的美好画面已成镜花水月,触不可及。流金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回忆对他而言,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脚下的土地是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的根基。放眼望去,一片又一片耕地和农舍延绵不绝,郁郁葱葱的森林与地平线上的晨雾融为一体,湖泊溪流星罗棋布,拔地而起的高山与令人倾心的秀水相映成趣。大地母亲以她丰厚的物产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任他们用斧头毁林、用耕犁开荒,然后在开垦好的农田里撒播幸福的种子,等待着收割和死亡。生命自有定数,我等凡夫俗子也无须杞人忧天。
第四十五章
“嗯,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有时候总是紧盯着自己的苦难,以为自己才是最苦的,其实不然,别人的情况或许比我们糟糕许多……”
第四十七章
艺术家在划船回家的途中也听到了泰利兰塔家传来的车声。这是他今晚第二次踏上回家的旅途了,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心情与之前大不相同。虽然他也不急着回家,但他对自己要在走的路线非常明了。船行至某处,他回头看了看,然后继续往岸边进发。小船靠岸后,他毫不犹豫地往家走去。走到半路,他听到车子离开泰利兰塔家的声音。此时此刻,阳光洒满了大地,明媚的阳光在他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他感觉自己与其他人没什么不同,无论是泰利兰塔老爷,还是马努,抑或是其他人,他们都是他的缩影。他曾经在那边的山头迎着朝阳释放了自己的青春,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一把。他进了屋——上次出门后,老婆还没锁门。他脱下衣服,上了床,把身边的老婆拥在怀里。老婆什么也没说,也没睁开眼睛,只是抱了抱他。
第四十八章
北方没有真正的夏夜。紫罗兰色的沉沉暮霭中,大自然奏响的轻柔乐章还未画上短暂的休止符,清晨的小提琴就激情澎湃地奏响了第一曲高昂而清晰的旋律。其他的乐器随即跟进。受此感染,云雀纷纷冲上云霄,成百上千只黄莺齐声啁啾,歌声震天,感觉就像它们是在用生命歌唱——但这些小不点还不及拇指大小……
这里的夏天没有黑夜,那些世代生活在北方的生灵,无论是鸟兽还是人类,都不需要多少睡眠。
http://baike.haosou.com/doc/7832396-8106491.html
作者介绍: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年),是芬兰的一面镜子。西兰帕熟悉生长之地的一切,并有着不凡的写作技巧,他如同作画一样将芬兰的景象和人物清晰地描绘出来。淳朴简洁,语言如同清澈的泉流。他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更是一位理想主义的艺术家。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曾经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夏夜里的人们》内容简介:
作者首先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芬兰风光:“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展现出形形色色的命运。小说中有些人的命运阴森可怕,另一些人则和谐幸福,而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是夏季特有的。作者的人生观在此表现得极为清楚:力求自由、丰富和完美。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不像《少女西丽娅》中的人物那样具有深度,但这些人物活泼轻松,正好与作品中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机地协调起来。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