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汤渡河印象

标签:
十步芳草十步芳草angela汤渡河宜昌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Essay) |
随笔:汤渡河印象
初冬,我与好友紫林、拂尘和多多一起去宜昌市夷陵区的汤渡河游玩。之前我听说我们宜昌有个尚未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地方汤渡河很美很静,那里春来油菜花漫山遍野,夏季凉爽宜人,秋末冬初柑橘挂满枝头。我想着有一天去那里走走,看看尚未被过度打扰的山野和河流。去之前我以为汤渡河是一条小河,其实它不是,而是建在黄柏河中上游的水库,这个水库叫做汤渡河,那片区域属于小溪塔下坪村,那一带因汤渡河水库而扬名。
人们谈起汤渡河总是露出想往的神情,我的朋友中有一个甚至告诉我汤渡河那里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朵野花都与众不同。果真如此吗?
我们搭乘100路公交车在夷陵客运站换乘63路车,在终点站姜家弯下车后步行往汤渡河走去。其实我们知道可以在夷陵区长江市场直接乘61路公交车去汤渡河,但是我们偏不这样,我们想沿途玩着看着,拍照留念。我们四人都住在城里,工作在城里,难得逃离城市的拥挤和喧嚣,想充分领略乡野的宁静与安逸。
宜昌是柑橘之乡,秋末冬初最好的景致便是漫山遍野的柑橘树了。许是大自然格外眷顾宜昌的农民吧,这里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柑橘的生长,柑橘挂果的时节可以看到柑橘树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缀着的果子,有的果子太多太密甚至把树都压弯压倒了。我们沿途看到好多柑橘树被几根棍子撑着,树干和树枝都被撑着,就这样结满果子的树枝还垂到了泥土上哩。我曾在江南听农妇说到他们家的财富,她告诉我他们家有蔬菜田、养鱼的池塘、还有柑橘树,她说:“别的不提,光只是我们家的柑橘林就是一笔丰厚的家产可以往下传!”我至今还记得她红扑扑的脸上得意的表情。
往前慢慢走着,嬉笑着,果真发现汤渡河这里确实不大一样。沿途农舍不多,好远才见到一座房子,也是好远才看见几个在忙着下果子的橘农。他们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叫我们拿橘子吃,他们说:“随便吃吧,多的是,没关系。”那天我们吃到了真正新鲜的橘子,也尝到了淳朴的民风。
午饭是在一个农家吃的。我问了操持家务的主妇,她说这一带的饮水来源于汤渡河水库,农家自己建水塔过滤,她说他们的水没有污染很安全。我相信是这样的,因为我看见水库边立着大警示牌,上书饮水来源不得污染的警示语。的确,工业开发、旅游景点的开发虽然能够推动城市化发展,但是也无疑给乡野原本纯净的水土带来了负累,像有的地方一味追求城市化生生把个美丽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城市当真是所有人需要的吗?倘若所有的农村都变成了城市那得有多么可怕啊!适度的开发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过度开发却会糟蹋生态环境。
宜昌是个丘陵城市,山清水秀,这些年来凡有一小溪流流过,或有一山洞被发现,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就连几座看上去没什么独特之处的山也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宜昌基本上能够开发的地方都成了旅游景点。既是景点当然是要卖门票的,既是景点当然是要建亭台楼阁的,既是景点定是会有游客的,游客太多必是会有污染的。山野不再安宁、有的农民的地被征用得到一笔钱而失去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我们到达汤渡河的时候是正午,乳白色的雾气仍然罩在汤渡河水库上。空气润泽清新,不像城里那么干燥。汤渡河水库是在黄柏河上建起两道水坝而形成的分隔开的两个湖。改造并不多,只是垒了两道水坝,所以这里的原生态并没有被改变,更没有被污染。我坐在农家院子里发呆,看着水里逍遥自在的白色的鸭子们,还有掠过水面的白色的江鸥,阳光下湖边绿茸茸的青草。微风拂过送来阵阵夹杂着橘香、青草和泥土的气味。这里到访的人不多,大多是结伴而来的喜欢农村的人们。农家小伙告诉我们他听说已经有开发商看中汤渡河水库,打算在这一带建一个五A级的旅游景点。我听了心一沉,宜昌仅剩不多的原生态的风景兴许快要被人工改造了。风景犹如人的精神食粮,原生态的风景好比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改造过的原生态风景就像是拌了奶油的野菜、抹了黄油的馒头,吃起来总觉得变了味,别扭、不自然。一如璞玉天成,不雕琢的美丽是最美的。
夕阳西斜之际我们往回赶了。一路上我不想说话,也没有来的时候那么兴奋和开心了。不知道汤渡河的原汁原味能不能被保留下去,这片风景会不会因为后人对乡野本真的想往和留念而保留下来呢?
作者:梁蓉(十步芳草)
2013年11月18日补写日记
2013年11月17日去汤渡河
2013年11月19日备注:
实际上这篇随笔我一开始是只打算在新浪博客里简单写写的,因为一天工作之后非常劳累,起初我没有在电脑硬盘上写,就直接在这里的发表框里写,为的是解释我的照片。但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几句话不能痛快表达我的感受,于是上传了几张照片后点击了发表按钮,于是系统显示这篇博文是21点39分发表的。我点击发表按钮是怕花了那么多时间上传的照片稍后又得重新上传。事实上,我完成这篇随笔已经是深夜了,又检查了几遍才关机睡觉,上床时间是夜里2点钟左右。当时迷迷糊糊地也没有发现文章有笔误两处:一是“耐以生存”应该是“赖以生存”;二是“牛油”应该是“黄油”。因为新浪博客没有重新编辑的时间记录,所以无法看见博文编辑的历史记录。
今天打开电脑才发现错误,在此更正并向读者朋友们道歉!
以下照片摄于2013年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