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标签: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电影十步芳草梁蓉十步芳草angela |
分类: 读后感、观后感(Review) |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三峡商报发表本人关于炒作山楂树之恋的看法。
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我受三峡商报邀请免费观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按照记者的要求用短信发给她我的观后感,我与好友紫琳交谈了观后感,她与我有同感并建议我把短信放在博客里,以下是我根据发给记者的短信写的随笔:
我从来不认同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是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因为这个提法是一个伪论。试问这个“史上”究竟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再问“最干净”由何而来?其评判标准是什么?难道其他人的爱情都或多或少不干净,或多或少有污点吗?这种提法是极其荒唐的炒作和对爱情的恶搞。我认为但凡真正的爱情都是干净纯洁的,否则不能称之为爱情只能称之为关系。我不是原著《山楂树之恋》的“山楂迷”,虽然我钦佩张艺谋的才华,不过我还算不上他的Fans,但我为那个时代被压抑被扭曲的爱情而深深遗憾和痛心。我观影的唯一原因是这个。这个爱情故事是那个时代再普遍不过的一个例子,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因白血病去世,人们在心里爱着脸上却只写着政治口号。张导把这部电影拍的平铺直叙色彩黯淡,体现了那个扼杀人性扭曲爱情的时代中被灰暗时代色彩所掩埋的爱情的绚丽多彩,在平凡中显真情。
但影片有穿帮之处:那双老三送给静秋的鹅黄色半高跟胶鞋。那个年代根本买不到这种鞋,那时的胶鞋无论高帮的还是低帮的都是黑色平跟的。高帮的胶鞋叫做“深筒子胶鞋”,低帮的胶鞋叫做“浅筒子胶鞋”。况且那时高跟鞋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标志之一,穿高跟鞋是要挨批的,老三一直在尽一切可能保护静秋,所以即使老三神通广大能够买到那双高跟鞋他也不会送那种鞋给静秋让静秋挨批甚至影响静秋的前途的,殊不知那时静秋正值人生的关键时期,组织上正在考察她以决定是否让她留校工作,工作对于静秋而言是全家的衣食,是妈妈的药,对于她自己而言是光明前程的开始,老三和静秋都深知这一点,所以一切的掩饰和假装都源于“组织”和时代的压力。
这部电影的色彩对于张艺谋导演来说是一个主动性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电影都是浓墨重彩的,甚至有人称他为色彩大师,因为他总是用艳丽的色彩冲击观众的视觉。但他在这部电影里使用了不同于以往的表现手法:电影的画面一直是灰蒙蒙的,有好些宜昌观众很不买张导的账,认为他把我们宜昌拍丑了。大家都知道宜昌官方正在努力打造“山楂树旅游热”以繁荣宜昌经济,不少市民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你看了电影以后无论如何也不会认为宜昌很美。而且你基本上看不到宜昌的特色,比如漫山遍野的橘林,层层梯田绵延于丘陵地带的宜昌乡村。我也认为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破败的农村和一个落后的小城市,我觉得电影里的宜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的任何一个农村和小城市,虽然电影在宜昌拍摄完成,但你看不到宜昌的山水美。
我揣想张导是有意而为之吧,他这么有才华怎会不知道我们平常百姓都能够发现的问题?他是试图用灰暗破败的场景烘托人物生动的内心情感和充分表现那个时代的变态吧。但我个人认为其实电影可以是另一个样子:用青葱翠绿的橘林、婉转清澈的小溪、婀娜多姿的丘陵、湍急豪放的长江等等宜昌美景来反衬时代单调压抑的政治色彩和贫瘠的物质生活。用大自然的艳丽来反衬来对比是不是更好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为什么说张导是有意而为之呢,你会看见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才还原了大自然本身的色彩——那棵开满白花的翠绿的山楂树。张艺谋在用他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生活本来是有色彩的,但时代掩埋了它的色彩,山楂树是开白花的,开红花只是一个政治谎言。这个突然改变色彩的镜头突兀地推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反映了张导对那个时代想爱不能爱想爱不敢爱、那个时代对生活的扭曲的深刻认知。
原著和电影吸引人们的深层原因是生活在当今物欲肉欲横流风气中的人们打心底里渴望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颂扬真正的爱情,但真正的爱情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炒作,所以,我期望媒体停止用“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个伪论来玷污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我向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已经离去的和所有还活着的珍惜爱情的人致敬!
停止炒作让老三和像老三一样忠于爱情保护爱情的人们安息吧!请!
梁蓉(十步芳草)
20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