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十步芳草Angela
十步芳草Angela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241
  • 关注人气:1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心情生活杂记二(2007.7.14)

(2007-07-15 07:43:56)
标签:

文化

十步芳草

梁蓉

休闲

图片

分类: 日记(Diary)
  暑假心情生活杂记二

2007.7.14杂记

观看电影《战争与和平》(4集,英文对白),链接http://61.232.206.98/Program/2108.html#

  这是一部经典老电影,根据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改编。《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我已读过几遍,记得第一次是八岁多读繁体竖版的,好些字不认识,就向字典求助,猜着上下文读。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我下午放学后从厂宿舍附近的堰塘把我养的两只鹅赶回家,然后便拿个小碟子装上一碟炸豌豆边读小说边吃炸豌豆,有滋有味,逍遥享受。我从八岁多开始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妮娜》、《红楼梦》等等,虽然不大懂,但喜欢读,为什么喜欢,当时并不清楚。书是小舅舅借给我读的,他是一位英语教师。我没有问过他为什么他有这么多外甥却只借书给我一个人读的问题,也许,他是有意识地在培养我对文学的兴趣。长大以后,我回忆自己对文学的仰慕和喜爱觉得就是从读那些经典小说开始的,因为那时候在学校里不可能受到文学熏陶,课文都是革命文章,有很多时候上课就是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发言(念从广播里听来的从大字报里抄来的杂乱无章的革命口号),我打心眼里感激小舅舅在那样一个文化几近枯竭的时代给了我文学的滋养。《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我以前也看过,但是,现在还是想重看,无论故事、人物还是作品中战争的残酷、人对和平的渴求、人对爱情的无奈和孜孜不倦的求索、俄国大地恢弘的气势,还是影片中灰蒙蒙翻卷的乌云、震耳欲聋的炮火、娜塔莎的青春活力、安德列的痛苦与快乐、彼埃尔忧郁的眼神深沉的内心等等都使我感动,我深深地沉浸在这杂陈的氛围中。彼埃尔被俘被法军押着数着数(从一数到一千,然后再从头数)坚持朝前走不倒下,他知道一倒下将会被法军枪毙,他对生命的坚守是那么的顽强,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安德列痛失妻子沉湎于悲痛不能自拔被娜塔莎重新唤起对爱情对生命的热望接着被娜塔莎伤害,最终原谅娜塔莎的情节,让我感到无论人在任何时期任何时代,爱情永远是人渴求的东西,爱情的力量让我折服、震撼。娜塔莎迷人的青春活力纯真多情狂热奔放透过奥黛丽·赫本释放出来,让人头晕目眩,即使我这么一个女人也为她所痴迷,《战争与和平》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让我百看不厌。

  我特别记下电影《战争与和平》中最我感受最深最让我难忘的情节:

  娜塔莎站在阳台上自言自语述说对安德列懵懂的好感,安德列站在楼下无意中听到后由悲至喜的表情转变,人物的内心表达层次非常清楚,我感到一股清流缓缓流进了我的心房,温暖、宁静、柔软。

  娜塔莎与哥哥去参加舞会(她第一次参加这么盛大的舞会)时在进入大厅之前忽然站住,郑重其事地问哥哥:“我脸上的表情是不是很高傲?我要一直保持高傲的表情!”又对哥哥说:“记住——哪怕整场舞会没有一个人来邀请我跳舞也不许你来邀请我!”当她哥哥奇怪地问什么时她圆睁那双大眼睛斩钉截铁地回答:“因为我可不想别人认为因为没人邀请我才被哥哥同情!”她哥哥说:“天啦,那将是多么的难堪!”她噘起那张俏皮的小嘴说:“再难堪也不许你邀请我!”少女的青涩、清纯让我感到她是那么的可爱!后来的剧情中当俄军撤退到莫斯科城里伤员走进她家的时候,她父亲告诉她:“我允许他们在我们走后进来休息。”她立刻亲吻了她的父亲,眼睛里充满感激。她跑去问一个军人:“我们走后这些伤员进入我家后会怎样?”军人回答不知道,她着急地跺着脚问:“没有人照顾他们,让他们饿死、被俘虏吗?”娜塔莎让三位伤员上了她家的马车,又求父亲让人卸下所有的家具把能带走的伤员都带走,父亲要她问母亲,她母亲起初说照顾伤员是政府的责任。伤员们一双双眼睛里溢满对生命的渴望,静静地望着她,用无声的语言求着娜塔莎。在娜塔莎的恳求下她母亲终于答应了。看着载满伤员的马车在一片混乱中从画面上渐渐远去,我的鼻子发酸,眼泪掉了下来。娜塔莎,你是一位多么善良的姑娘呀!

  电影中安德列追求娜塔莎并求婚成功的喜悦没有完全直接的从安德列身上表现出来,作品从侧面——其他人的口中来描绘:人们纷纷对娜塔莎说:“全城人都知道了!你是多么的幸福呀!”哦,娜塔莎甜蜜的笑容、旁人羡慕的眼神!

  安德列内心对娜塔莎既恨又爱的情感斗争最令我动容。当娜塔莎遇到受伤后的安德列求他原谅自己时,安德列深情地看着心爱的姑娘,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娜塔莎再次重复请安德列原谅,安德列努力说出:“我比以前更爱你!”没有一句责备,此时他已恹恹一息。他终于在失去生命前重新拥有爱情,他最终失去了生命,然而,他没有失去爱情,他在幸福中死去。

  彼埃尔跑到战场前沿找安德列试图劝说他原谅娜塔莎的背叛时,安德列痛苦而绝望的脸在冷漠的黄昏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其实彼埃尔也是深爱娜塔莎的,但他有婚姻在身,不可能追求娜塔莎,他为娜塔莎的悲痛绝望而心疼,所以他规劝安德列,当安德列冷漠地啪的一声关上门将彼埃尔关在门外时,彼埃尔佝偻着背,孤独地站在战场上那扇小屋的门外,影片把无奈、愤怒、伤心渲染到了极致。实际上整部电影中彼埃尔的背就一直没有伸直过,这是不是象征着战争带给人的强大压抑,战争逼迫下人的不得已的屈服?

  彼埃尔带着好奇、紧张的表情跟着俄军队伍朝法军队伍跑,站在饿军队伍的炮台边时而向俄军军人打量时而朝法军张望,眼看着法军就要涌到跟前而俄军首领还不发出开炮的指令时焦急的眼神,这一切都让我担心,要知道他不是军人,赤手空拳呀!眼看法军逼近一场肉搏就要开始,我真的好着急!彼埃尔呀彼埃尔,你真的是好老实好厚道好让我心疼!他抱着受伤后的安德列把安德列送给医生看,医生却说他没事找事,说安德列已经死了,他轻轻地放下安德列,蹒跚着喘着气走到一棵树前,这位名副其实的绅士扶着树口出粗言:“去你妈的拿破仑!去死吧!拿破仑!”那一刻,我的心在战抖。

  俄军撤退到莫斯科城里,贵妇人宋雅立刻放下正在整理的准备逃难时用的行李给军人送水喝,照顾伤员。看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这之类的作品被定为“毒草”的原因之一吧?按照阶级论的标准,托尔斯泰居然把贵妇人写得这么好,按照阶级的标准应该写劳动人民照顾军人呀!殊不知,这恰恰是人善良的本性所在!无论劳动人民也好还是贵妇人也好,他们在此刻都是面对侵略的俄国人呀,关键是,他们都是人!想想以前这之类的作品被批判真是好笑,同时,也好痛心!

  拿破仑,这个制造了这场战争的人,他崇尚的是权利,他认为权利是他的荣耀,而荣耀是至高无上的。同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制造一场侵略战争,他认为他是在主持正义,是在消灭俄国皇帝的腐朽统治。当他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莫斯科宫殿里问下属有哪些俄军兵团向他投降而下属说整个莫斯科城空无一人没有人向他投降时,他愤怒地说:“没有人投降?!这是侮辱!应该有人投降!”他认为自己是不可侵犯的。但电影并未把他刻画成禽兽,当他看到儿子的照片时,他说:“我的儿子!送他离开,不要让他看到战争,这对他来说还太早了!”他那双平时凶狠得如一只秃鹫的眼睛里弥漫着深切的柔情,这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爱自己孩子的父亲。这既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我印象最深的台词不是主角而是一个普通农民说出的。彼埃尔与几十个留在莫斯科的俄国人被法军认为是纵火犯抓捕,一个农民看见彼埃尔陷在冥思苦想中,递给彼埃尔半边土豆并为他撒上一点盐,鼓励他安慰他,农民说他自己原来是一个农民,有一小块地和一栋房子,后来他到别人的树林里砍树被抓充军。农民说:“这本来是坏事,但其实是好事,如果我不被充军我的哥哥就要参军,而我哥哥有五个孩子,我只有一个老婆。”农民启发彼埃尔道:“我们可以把忧伤变成快乐,我们的幸运就好像袋里的水,你向里面注水,袋就胀起来;如果你挤干它,就什么都没有。”说得多好多么朴实啊!这个农民一点也不为自己面临的死亡感到忧伤,他说到了上帝那里自然会得到合理的解释,他临睡前说:“让我像石头般沉睡,像面包般醒来。”战争、苦难创造了他这样的豁达胸怀,这样的人生态度。

  战争中的斗智非常精彩:当俄军处于劣势时俄军首领果断地力排众议决定撤出莫斯科,给法军留下的是一个熊熊燃烧的空城。拿破仑的法军占领了俄军退出的莫斯科却得不到一个兵团的投降,没有一个俄国人向他的军队提供食物。俄军在一边看着法军在严冬中慢慢饿死冻死累死。而当法军呆不下去撤军时俄军中有人建议进攻,遭到俄军首领的坚决反对和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用一个俄国士兵去换十个法国人!我们会跟着他们到我们的国境上,然后给法国人一座通往西天的金桥!”法军在战术上败在战线拉得太长(离家乡2000英里)给养和弹药补充跟不上,俄军胜在时间、耐心和智慧。

  色彩,这部电影的色彩总体看来灰暗,有些场面是近乎黑暗的,比如娜塔莎坐在马车上逃离莫斯科时,画面上能看清楚的只是她的一张脸,那张脸上写满了担心、同情、期盼、伤心,也许还有更多的东西藏在她内心里被黑暗隐去,人们不得而知。我想,灰暗是这部电影创作者对托尔斯泰这部作品的理解,对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的诠释。想起现在某些商业大片只重视觉冲击效果不重人物刻画不重故事的感染力,倍感失落。

  音乐,这部电影的音乐不得不提。配战争场面时沉闷压抑悲壮同时也是庄严的音乐让我感到钝痛,似乎是那种锈刀子在身上割的钝痛,尤其是法军撤退时骤然响起的合唱让我震撼不已,合唱没有歌词,只有长长的似乎不换气的“啊……”的咏叹,婉转而凄凉,那是俄国人对入侵者强烈的愤怒,对战争给俄国造成的磨难的泣血控诉;配爱情场面的轻快优柔的音乐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片中人物的快乐和满足,我的心时而宁静安详时而澎湃激荡。我把音箱开到最大,说话声笑声哭声炮火声马蹄声雨声风雪声火燃烧声,一切的一切都被放大,这才是战争和战争时代本身的气氛和声音。

  “人世上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事就是热爱生命,即使在饱受生命不公的境遇下仍然热爱它,热爱生命就是热爱我们的主。”影片末打出了引自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一段字幕作为影片的结束,这段话当然显示出列夫·托尔斯泰浓烈的宗教信仰,但还是使我想到其实那些法国士兵丧失的生命一样让人痛惜,他们只是战争的工具,当他们一个个在雪地上跋涉拼命逃往俄国境外时真的是步步唯艰,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最后的可能,他们生命的价值与其他人一样珍贵,然而,他们中还是有不少人丧失了生命。无论对于法军还是对于俄军,无论对于俄国贵族还是对于俄国普通老百姓,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灾难带给人的启示是保护和平。

 

 

 

梁蓉(十步芳草)

2007.7.14

 

(我发现了我们这个局域网的秘密:如果要想较快打开网址就必须像农民种地那样打早工——趁别人还没上网时尽快上网。这篇杂记昨天已写好但发不成,只有等到今天发。我刚刚起床,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发出这篇杂记,否则,今天就别想打开我的博客了。唉,昨天的杂记却要今天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