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国史地志家谱”,为什么在古代,家谱上升到国家战略?一部家谱根亲溯,半部传统文化史!家谱自结绳记事起,一直是贵族特权,直到晋“士族南迁”,一部根正苗红的中原家史,是能否在江南分到土地,继而扎根的基础,因为那时候还是竹简记事,穿牒成卷,所以家谱也叫牒谱,像徽州程氏十三世灵洗、汪氏三十六世叔举等相继创建各自家谱,流传至今;直到唐时,家谱还是国家层面的官修,太宗颁《海内族氏志》,以武阳李十姓为国之柱,高阳许十六姓为国之梁;宋民间私修,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创造了各自修谱体系,沿用至今;明设宗人府,司职皇族修谱;清沿用之,并称皇帝谱为“玉蝶”,至今故宫还有保存。
当今社会,续家谱有什么作用?
据可靠家谱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宋初规定“男年十八,听婚”,儒家文化更是将“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可见,早婚的传统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清乾隆期,中国人口由明末三千万激增到三亿,这其间也是中国修谱的高峰,我们现在口头语“有谱”和“靠谱”也源于此时期。这除了上行下效的因素外,因为彼时囿于民众文化素质,下层很难理解和执行上层的意志,但持续不断的修家谱这个流行元素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像康熙上谕和乡约等,也是家谱头版头条的内容,随后的族规家训大都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上升到“孝悌”一类,而家谱中谓世系图为“瓜瓞图”,即每个男丁对应的世系,如果缺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所以多子多福生育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的家庭模式,从“四世同堂”转变到夫妻二人带娃的“核心家庭”。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一代户”比重较十年前上升15.83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51,所谓“一代户”,即同一辈人居住或单身居住落户的情况。现在承平日久,盛世乍现,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应该积极鼓励生育,刻不容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