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罗岭古墓葬,半部安庆移民史

标签:
杂谈五十米 |
公元二零二二年岁在壬寅溽暑日,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罗岭镇金家湾一处尖椒地,因农机翻耕,在距地面约一米处,发现了一座元朝至正十一年古墓。墓底及四围青砖砌就,以三块互相榫接巨石封顶,虽然有盗扰痕迹,但是在棺椁头部发现的“圹志”文字却弥足珍贵,它是安庆南宋建城以来,元末明初,自江西饶州府瓦屑坝移民的历史鉴证。迄今七百余年,这批安庆最早先民,蕃衍二十余代,其中的张、汪、严、江等姓氏罗岭籍分支,烟火万家,星罗棋布。“井水甘甜求脉远,溪声响亮溯源长”,这批被各自家谱记载的始迁祖,他们是今天美好安庆家园的最早开拓者。
安庆罗岭金家湾墓葬位置和发掘现场图
这块古墓区域,现在是块尖椒地,因东向嬉子湖,背枕大龙山,左依栳山,右靠小龙山大陡岭,水汽、光照、温差俱佳,正逢丰收季节,硕果累累。
同今天四通八达的罗岭交通相比,古代的罗岭,东有嬉子湖烟波浩渺,北有栳山和马鞍山阻断冬季寒潮,南有小龙山重峦叠嶂。而相隔不远的练潭河、石塘湖和枞川,这些河流蜿蜒曲折,古代与长江相连,是同罗岭和外界枢纽的隐蔽水路。根据出土“圹志”同时期,元朝安庆郡守余阙所作的《自集贤岭入大龙山》诗作看,那时候安庆通罗岭的唯一陆上交通就是过安庆城北集贤关,逾龙山,经练潭驿,到达偏于一隅的“末梢”罗岭,其实在古代迭加兵燹的安庆府区域,这种位置反而能为从外地迁徙来的移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基础,今天我们所见家谱记载“甘图林泉”,是一种躲避兵燹,求安全生存的委婉表达而己。
在金家湾墓北二里许,有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故居,那么严凤英是否为江西瓦屑坝移民之后呢?根据罗岭“富春堂”《严氏宗谱》的记载,答案是肯定的。“文明公,公生子三:长福一,次福二,又次福三,由鄱阳湖迁桐。我祖福一公生子佛,佛生子关,关生子二:长定公,次良公。悦县后峰峦秀丽,川泽连绵,乃创业于龙眠山麓居焉。嗣后分析,定公居松山,良公居罗家岭。”可见这支严氏脉,最早迁徙罗岭的是叫“良公”,他也是严凤英的先祖。
据罗岭汪楼“务本堂”《汪氏宗谱》载:“(二世祖子华)公与郡守率其属,犹为元守,日与伪汉相撑拄,不为友谅所躏,迨明太祖率舟师之,一鼓而登城,降于明。公自念身受元恩,不肯臣事二姓,因弃职沿江鼓枻东下。适是时,安庆左丞余忠宣公与郡守韩公相继殉国,百战之余,居民鲜少,公遂停舟择皖之近地,有龙山者,山水秀丽,因卜宅而居之焉”,并对卜居地罗岭有:“龙山之侧,凤水之旁”的描述,这也是今天罗岭被誉为龙山凤水的由来。并要求后代对这段历史“溯源求脉,山高水长。凡我子孙,亿载难忘”。可见,元末明初移民罗岭这块风水宝地的,还有达官显宦。
据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载:“元安庆府人丁有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人”,到了“明洪武”,激增到“四十万一千六百九十九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元末兵燹安庆府,明初移民瓦屑坝”的史实,明洪武二年六月十五日户部谕:“今安庆、庐州、黄州诸地,土旷人稀,今令饶州府各县之民,徙往安置”,并申令“入籍者,如有在遣而有托故不遵者,交付有司论罪杖责”。瓦屑坝位于今天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境内,滨临鄱阳湖,它是明初移民安庆的一个集散码头,因为怕这些移民思乡心切而返回,所以历史典籍和家谱都不敢示以原籍,而以瓦屑坝这一地名作为一个统称“定格”。
从传承至今的家谱典籍看,这一时期从瓦屑坝移民安庆的主要地点有:罗岭、茅荻山(老峰)、浮渡山(浮山)、柳子山、官埠桥、黄柏、官庄、槎水、黄泥、源潭、天堂(岳西县城)、牛镇、新仓、隘口、香茗、太慈、高河等,同这次发掘的罗岭金家湾元墓来看,他们都有惊人的相同点,背靠大山,频临河湖,战时到山中避险,平时靠近水源生活和生产。“(安庆)皖城为吴楚接壤,天柱、龙眠背枕而卧,其面则吞岷汉、彭蠡、洞庭,左右襟带,固屹然金陵咽喉,江介扼要也”,所以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著名的有:三国吕蒙结寨袭魏、齐军主吴子阳侵魏与豫州刺史战长风城、南宋宁宗驻节“安庆军”、元末余阙守安庆孤城七载、明初平叛藩王朱宸豪乱、明末红巾军陷城、清顺治二年“海寇入侵”、清末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等。安庆民间至今谓躲避兵燹叫“跑反”,新迁来人口叫“落脚户”。
可能许多朋友要问了,安庆地区皖河流域,五千年前就有薛家岗文化;长江流域有新石器时期的张四墩遗存;在距离今次发掘地罗岭金家湾元代墓葬北面约三里处,就有一处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商代的“郎神墩遗址”。那么这些原居民的后代又去了哪里呢?其实人类古代繁衍史,就如同一首苦难悲歌,除了前文叙述的战争因素外,古代安庆地区,地少人稀,虎豹横行,在民国时期在今安庆宜秀区大龙山,还有老虎吃人的记录;因为生产力的局限,获取食物的途径有限;医疗资源基本上聊胜于无;加上wy横行,许多都tm了。现存家谱中记叙的,大量关于“夭、早殇”的内容就是真实写照。事实上今次金家湾墓葬主人享年六十一岁,在当时就被称为“耆寿”了。桐城“植根堂”《张氏氏宗谱》记载:“明公自瓦屑坝,担二幼子,风餐路宿,辗转数载,始卜居桐城东乡栳山(今属罗岭)”。所以我们除了尊重历史,敬爱祖先外,还要感恩于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时代。
今天康济门炮台附近即景,人们休憩江畔,享受美好时光
(完)
前一篇:华严寺记/宋/汤杰
后一篇:增修府学记/明经/金永/怀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