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振风塔的塔刹不见了,还好,塔身安然无恙,而且刹座部分还在。塔刹作为塔显著的标志,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振风塔刹身的七个圆球状桐质钵体和刹顶应该被今天的暴风雨击落了。四百多年,只在清末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毁掉过安庆宝塔顶上的二层,所以我今天看到此景后非常震惊。
安庆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建于明隆庆二年,康熙《安庆府志》记载建造原因是:“皖都诸山雄峙,西北、东南滨江地甚平,衍行家言须镇以浮屠,青龙昂首,为人文蔚起之兆。”这座塔通高60.8米,现存中国古塔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这座建于北宋的宝塔主要是瞭望辽国的敌情。那么,安庆建这么高的振风塔仅仅是如方志记载的是风水原因吗?
安庆在明季属南直隶南京辖,因为古代以水运为主,所以长江沿岸的安庆处于吴楚交接之地,不但是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经济富庶之地。据统计安庆所属的整个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赋税占了全国的一半,科举人才也是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安庆在明朝“隆庆开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沿,所以建塔的财力毋庸置疑。
但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政治背景。明永乐大帝给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南京建的大报恩寺琉璃塔,高达80米,相当于现在的28层楼高,要知道那时没有钢筋和混凝土的时代,古人的聪明智慧是非常惊人的。安庆塔和距它百里的池州清溪塔(高57米)就是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拱卫塔,从振风塔和清溪塔的原名“万佛”和“妙因”就可以看出端倪。可惜这座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毁于“同咸兵燹。”
安庆振风塔,我综合后觉得有如下作用:
1、地宫宝藏。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是为了埋藏佛之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发、佛指、佛齿,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
2、风水学说。古代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都归于风水不佳,所以衍行家们大行其道。南宋1217年建城后,西北(今高花亭)、东南(今龙狮桥)一带地势低涝,夏季长江泛滥,对古城防卫和民生形成巨大威胁,自古民间有“宝塔镇河妖怪”之说。
3、登高望远。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向往的事。笔者就经常登临振风塔最高之七层,极目远眺,江河安澜,风景如画,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前文提到的宰相张英就做了一首《登迎江寺塔同陈子匡诸子赋》,就很有意境:
荒寺城隅古渡头,浮屠百尺照沧洲。
遥从皖口东南出,半落长江日夜流。
云外平分天柱影,望中收尽海门秋。
登临此日俱词客,今古烟波起暮愁。
4、瞭望敌情。振风塔的东西二端就设有太子矶炮台和康济门炮台,明中期平藩朱宸濠叛乱和清初镇压“海寇入侵”事件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5、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
6、地区象征。许多古塔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安庆老八景中的塔影横江、龙山晓黛、菱湖夜月、海门夕照、雁汊渔灯、石门秋泛、百子晴岚、大观远眺,就以振风塔为首胜。
7、克承前制。安庆于南宋1217年建城,其前,市区内沿江被文字记载,著名有三处。唐李白《长干行》中有“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诗句,晋郭璞有“此地宜城”的堪舆论断,宋陆游《入蜀记》有“罗刹州”记叙。其境内岳西的法云塔,潜山的太平塔和觉寂塔,都有愈千年历史。在安庆振风塔以前,据《安庆府志》记载有两处著名宝塔:“无量塔,唐,建在大龙山”,“在城内阜民坊,旧为大塔寺,宋范文虎舍宅之,内产双莲,因名寺,有大塔,明正德间,塔废。”而双莲寺大塔废同振风塔建仅相隔40年。
8、丕振文风。安庆在建塔前确实默默无闻,自从宝塔俟立,马上人才辈出,而且涵盖了各个领域,张英、张庭玉父子宰相,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京剧鼻祖陈长庚,以及后来的陈独秀,邓稼先,严凤英等,现在的安庆籍两院院士共25人,拔得全省头筹,真可谓龙光俨影,猗欤盛哉!
安庆振风塔在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倒塌之后,它成了长江第一塔,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基本上是集中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此塔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结构新颖,在中国佛塔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之誉。
最后呢,希望早日修葺,恢复它的往日雄姿。
汪叔华 于安庆滨江居
公元二零二一年五月十日岁在辛丑初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