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辗转近二千公里,来到贵州省兴仁县,虽处高原地区,但高架桥横空矗立,交通四通八达,并不逊于平原地区,空气能见度好,蓝天白云,风景旖旎,难怪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到了贵州后流连忘返,呆了四十七天才走。
朋友热情接待,发现他家的客厅香火龛模式,同我们家乡如出一辙,看来决不是巧合,朋友说他们祖先就是从徽州迁来的,还要带我去参观他们的祖迹祠堂地。
祠堂位于兴仁县四联乡雅桥村,离县城约四十公里。正在农忙季节,一路来,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潺潺小溪畔,掩映在树荫里的民居,升起袅袅炊烟,经过的几处廊桥,雕梁画栋,呈现的整个就一江南水乡画面。
祠堂远没有古徽州基本规制三进的雄伟,区区一进三间,近几年做了修葺,感觉就同周边的普通民居无甚区别,但留存下来的老窗户,雕工精细,颇有徽州木雕神韵,仿佛还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果然进去后,隐约发现四根白果(银杏)材质的横梁,八面都錾刻有工整小楷,同来的朋友用湿布擦去灰尘,字迹清晰可见:“吾汪氏原籍江南徽州府珠市巷,明洪武七年,祖伏,随沐英南征平西堡,叙功晋世袭指挥,终明代末替,满清入关,耻事异族,偕许、梁、陈三同伍,定宅了甲,遗训钦承,孝友耕读,历二十三世......建斯祠,虽规模未宏,倘子孙知成立不易,继而葺之,有以永保,勿堕云”。
此地居民确实以汪、许、梁、陈四姓为主,原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宗祠,但因为各种缘故,现在除了这座外,距离百步以内,还有座《梁海祠》,是兴仁县的文物保护单位。
从他们提供《汪氏宗谱》的信息上看,显示祠堂是“民国二十二(1933)年岁次癸酉孟春”动土开工,于“季冬腊月初八日”竣工落成,翌年,他们族中还公派二人去当时的古徽州歙县、休宁、婺源寻找过他们始迁祖汪伏以上辈的祖源,“前后达一年,无果而返”。
自古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这些戌卫屯田的徽州后裔,经过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早已经融入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中去,他们默默耕耘,有的成为其行业的佼佼者,最后祝他们谨承先辈家训,事业上更加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