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大龙山“君恩山重”石刻新考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上的摩崖石刻群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镌于虎石乳泉上方古道西侧之“君恩山重”四字,楷书,竖写,东南向,有框,330厘米x135厘米,每个题字65厘米x67厘米,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书。而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龙湫风景区内,也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君恩山重”石刻,位于龙王庙后山二百米处的三叠石上(连基石其实是四层叠加),背山临壑,突兀孤立。每块巨石平均约二十四个立方,石质为花岗岩。也是楷书竖写,双钩刻石,每字约一平方米,因为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落款已模糊,关于作者,现在竟然有明代司礼监黄熙赞,清代安庆第六任巡抚黄熙缵之说。
关于作者的考证一定要基于古文字或者古碑刻的记载,切忌人云亦云,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误人子弟,混淆视听,争论也要摆证据,讲事实。要知道清初安庆十二景“龙山晓黛、雁汊渔灯、海门夕照、菱湖夜月、石镜涵空、杏村春色、塔影横江、石门秋泛、百子晴岚、大观远眺、冶峰青蔼、瀼溪环曲”以龙山最胜,而且“在大龙山西麓龙湫祠,即顺济龙王庙,每岁二八月望日,知府诣其祠致祭”,而“君恩山重"石刻矗立在龙王庙后山二百米的中心区域,可见作者来头不小。
于是遍查《安庆府志》共六部:正德十六年胡缵宗本、顺治十四年李士祯本,康熙十四年姚琅、陈焯本,康熙二十二年刘枟本,康熙二十五年裴国熙本,康熙六十年张楷本。终于在康熙六十年张楷本第四卷八十八页(如图红线标注)用有如下记载:“龙山题石,君恩山重四字,忘归二字,镌石壁上,大可数尺,笔划端劲,郡司李黄熙缵笔也”。司李,李,通理,掌治刑狱,明和清初即同推官,清康熙六年罢置推官,此后理刑厅亦别称司李。可见题石的作者是清初期安庆府“推官”暨后来称谓“司李”福建晋江人黄熙缵无疑了,但这也只是个地方上的七品官,应该说黄熙缵的资历,还不足以在当时“江南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布政使司”所在地安庆官方祭祀的场合去题这么显赫的大字,在封建社会,这叫有违"规制"。
中国的方志,取材丰富,是研究历史及地理的重要资料,而安庆地区屏江扼淮,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其历史上的地方志编纂质量非常高,我不但在“秩官志”里找到“推官,黄熙缵,举人",又在“政绩传”发现其更详细的个人资料:“推官,黄熙缵,字敬庵,闽之晋江人,领顺治甲午乡荐,授安庆推官。熙缵精于吏事,一时豪胥敛手,民无冤狱,己亥'署郡篆',会,海氛告急,沿江诸郡县望风披靡,几成瓦屑之势,而安庆以上游孤峙,人情汹汹,熙缵奋然,曰:‘吾守也,吾誓与皖存亡’,遂登隅阶御,有持伪檄至者,立缚至狱中,众心始定。己而大兵会剿,熙缵又率各营水兵,追击之,当是时,皖之下流,藩篱尽撤脱,或摇足则荆楚一带,悉皆振动,而熙缵决计战守,实于六皖有再造之功,事平,策勋以刑科给事中召世系三等阿达哈哈番,禾几转礼科给事中寻。丁内,艰,以疾卒于家,有三子,仍得荫袭甘棠之爱,皖人士至今,犹思慕,不置,云”。可见,黄熙缵是以”海寇”侵,奋勇抗击,得以保全安庆,继而使得长江中下游军情稳定,从乾隆《无为志》“灾祥记”第九十五页有“五月初九日流贼破州城焚戮最惨”的佐证,所以断定这次安庆保卫战发生在顺治十六年,正是他莅职安庆府"推官"期间(康熙六年改称"司李")。
清初期有著名的“康乾盛世”,前期的顺治虽然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因为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国内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发生了“剃发易服”“文字狱”和这次的“海寇入侵”事件,正是需要大量笼络汉人的时期,于是顺治帝赐黄熙缵以“礼科右给事中”,调任京师,连升三级,“凡军国大计,多所披陈”,而所赐的“阿达哈哈番”也是地方武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