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续家谱,工作的关系,几乎每月一去,号称"东南邹鲁"之称的古徽州钟灵毓秀,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从家谱研究的渊源来说,许多大姓都发祥于这一神奇地区,如汪氏之于绩溪闾川,程姓之于歙县簧墩,王姓之于祁门闪里,曹氏之于歙县雄村,许姓之于箬岭许村,卢氏之宏村镇卢村......

刻薄评价今日黄山人,不啻于悖祖叛亲,他们因山地封闭,沟通能力差,但本质上惇厚善良,待人热情。修谱因为周期长,且能深入了解他们真正内心世界,所以我把与他们的点点滴滴都以古律诗的形式记录在案,以铭记于心,今天拿来和大家分享。
《赠绩溪"永思堂"汪本山宗亲》
五律/汪叔华
宗亲族务事,唯谱千年承。
节假无娱日,昆仲热待人。
情谊盈脸现,巨细倍躬亲。
古有汪伦送,不及本裔真。

赞徽州黟邑宏村镇卢村《卢氏宗谱》主编卢有基老先生
七律/押庚韵/汪叔华
少年立志建功名,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跪佛前趋习俗,但修谱后祈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为家谱事过徽州记》
七律/汪叔华
蛩摧蝉退一天秋,燕懒蚁忙八月头;
昨日宣城茶解渴,今朝黟县酒消愁;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续纂家乘铭祖懿,只为庙祀祭春秋。

过徽州赞新修《邵氏宗谱》
七律/汪叔华
依稀碑字庙犹荒,耆旧才能续谱房;
井水甘甜求脉远,溪声响亮溯源长;
今嘉徽邑人多善,更喜家风懿尽彰;
海内芳馨谁可并?承家百世邵门堂。

赞齐云山挑山工
七绝/汪叔华
孤峰看鹤绕云韶,
险径凌风向月嘹。
纵是千年修道地;
一丘一壑尽吾豪。

最后赋家谱序言一篇,谢谢!
《续修"永思堂"<汪氏宗谱>水碓下派序》
徽州风俗,绩溪为最古。当城东北五十里之偏,有"水碓下"者,盖明季,有汪氏八十一世先祖,讳富生,因势戈溪水流构造"水碓",以为舂米之木制器械,嗣因名之曰水碓下。此村名所由来也,今亦为当地一景。水自浙昌水之阳,沿山谷作潺潺而流兮,如天泻银练,源远流长矣。其上山势巍峨特立,下则幽谷凛然而深藏,两侧毛竹、芭蕉、荆丛、劲松,秩然井列,其核桃树尤甚,是为经济特产。村头水口处,原有"敦睦堂"汪氏宗祠三进,已堙,距其数步处有千年银杏,数人不以合围,为地方政府保护名木。村外有石门特立,内有狮象捍门,护持水口。北有麻榨山形,南有天马秀峰。其汪氏富生公,见此处山高水长,乃卜居焉,是为肇始祖。余漫步村径,民居参差,无雕刻绮绣之饰,鸡犬相闻,农牧往来,村墟静穆。此固教化涵濡于泰和者深,抑又必土著斯地者,承先世绵联之泽笃厚而维持之故也。
夫称水碓下者,俱六百人丁,鲜无芜杂,数百年来奕叶所渊源蕃衍之地也。耕读于斯、歌哭于斯,耄耋之缔结、童稚之嬉戏、朴鲁之作息、俊杰之藏修,稼穑留山川之古,诗赋开阀阅之祥,举不出此十余里之间,则气日厚而境不嚣,屋可封而俗自美也,必致之理哉。
今有国、本山、道龙之众,克绍箕裘、绳其祖武、权舆光大、燕翼贻谋,大修其家乘,溯水碓下支所自来,上逮夫鲁成公黑肱次子,食采平阳,侯封颖川,因左水右王手文,遂名曰汪,裔孙即以字为氏,第传历秦逾汉,贤才辈出。及至唐越国公汪华,尤为称盛。水碓下支系出华公七子爽,为闾川永思堂分支,或以文治著,或以武功显,世德作求所从来远矣。旁及夫爽公支世居闾川世系各派,定其世系,以昭信重本。
汪氏之兴所其先人多功德故,其先世之泽,久而弥光,远而靡艾。宁汪氏家谱之修,不加欣赏乎?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为序文一通,共襄谱竣之盛事哉。
93世罗岭务本堂汪叔华拜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