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2011-12-24 23:12:00)
标签:

教育

“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龚孟伟(原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1期)

         (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  和合思想    和合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共同体   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BEA090063),获淮南师范学院立项资助,课题名称:“当代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WK40)。

作者简介:龚孟伟1971-),男,安徽寿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研究。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也是滋润和哺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瑰宝。在当代教学文化变革过程中,现代主义教学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教学文化之间逐渐由相互对立、相互碰撞,走向超越与和解。师生希冀建构理想的教学文化生活,“和合教学文化”便是这种美好的愿景,而建构“和合教学文化”需要教学文化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也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本文拟对此做一番系统的探究。

一、“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

“和合”思想源远流长,“据考古材料推断,中国‘和合’文化意识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漫长的早期农耕文明的物质实践过程中,中国先民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族群和谐感,并且因此形成了注重整体和谐与有机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至铜石并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这一基本因子在历史的路径中逐步演进为推崇祖先崇拜、‘王权至上’、‘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观念。”[1]据文字学考证,和、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说文解字》解为“合,合口也。”殷周之时,和与合尚未联用。《易经》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席物,万国咸宁。”和字在此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在这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等矛盾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吻合、聚合、汇合、融合等。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曰:‘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和合的最初含义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和治理国家的方式。”[2]《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人或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的人或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概而言之,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这表明,“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做大量的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性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较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之间,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来加以概括。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而且宗教文化也讲“和合”。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3]将“和合”思想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对当今时代我们如何看待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的挑战问题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那就是,对所谓传统的东西,对现代性的教育观,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扬弃,同时吸收后现代思想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因为它是现代性的解毒剂。”[4]在“和合”精神的指引下,面对当前教学文化变革,我们期望建构理想的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

“和合教学文化”是指在当代教学文化转向过程中,面对多元教学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师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它与多元化的教学文化精神相契合,主张科学与人文和谐均衡,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非理性融合,是一种融合多种教学文化精髓的浑然天成的开放性教学文化。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尊重差异性。差异性是“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合”,“和合”是两种以上的教学文化之间的和谐整合。“和合教学文化”首先是作为整体呈现出来的,但这种整体是由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文化经过冲突、融合和求同存异的持续磨合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和合教学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差异性,一种教学文化整体上是单一的、同质的,就不能称之为“和合”,“和合教学文化”在内部表现为差异性的关系,然后再由其差异性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性,这就辩证地表现为整体之中有差异,差异之上有整体。但是差异性的教学文化价值及其行为方式在“和合教学文化”中是不可以独立彰显和独立起作用的,它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文化价值和行为方式共同作用,融合为有机的整体以发挥作用。因此,在“和合教学文化”中不能因为其整体性,而忽视其差异性,应该尊重差异性,只有充分理解其差异性,才能在保持其内部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合教学文化”的整体功能。

二是相互融合性。既然“和合教学文化”是由异质的教学文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部存在差异性,那么这些差异的教学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冲突,只有消解这些矛盾冲突才能形成“和合教学文化”,提高教学品质。消解矛盾冲突的过程实质就是促进“和合教学文化”的生成过程,消解矛盾就需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为了教师专业提升的人本精神,使异质的教学文化相互协调、保持张力、彼此和谐,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教学文化合力,构成优质的教学文化场,生成“和合教学文化”,保证师生过上和谐幸福的教学文化生活。可见,“和合教学文化”具有相互融合性,没有融合就不会有整体和谐的教学文化,师生的教学生活方式也只能在单一的教学文化中逡巡,也难以孕育师生教与学的创造能力。

三是追求整体性。虽然“和合教学文化”由多元的教学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成,内部具有多种教学文化因素,表现出差异性特征,但当它们的差异之间形成张力,追求一种共同的有利于师生幸福的生活方式时,就会呈现整体性的一面,所以“和合教学文化”不是两种以上教学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两种以上教学文化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性的结果。倘若“和合教学文化”只是多种教学文化的嫁接,必然无法消除内部各种教学文化之间的矛盾,整体性会变得支离破碎,“和合”就会成为一种假象,丧失了“和合”多元统一的整体性本质特征,那种教学文化的“大拼盘”难以消解教学文化间的纷争,必然也就无整体性可言,师生的教学生活也会在这种相互纷争的教学文化中不知所措,从根本上伤害师生的生命成长和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动态生成性。“和合教学文化”并非是一种静态的、绝对稳定的教学文化,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具有动态生成性特征。我们知道教学文化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教学主体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中,一方面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另一方面教学主体也在不断地成长变化,受这些因素的作用,教学文化的稳定只是相对的,它不可能不变,当形成“和合教学文化” 的多种教学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时,“和合教学文化”必然也在动态地变化生成。此外,当“和合教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之中产生与发展时,它也会随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因而它也会表现出动态生成性,动态生成性也是“和合教学文化”有生命力之所在,正因为“和合教学文化”处于不断的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它才能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里有许多动态的变式,适合于不同师生的教学生活。

二、“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之主体——教学文化共同体

既然希望建构一种理想态的“和合教学文化”,首先存在的问题是由谁来建构?笔者认为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应该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共同体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共同体的原意是指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群体,“滕尼斯用它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的意志基础上、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真正共同体。滕尼斯用这一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5]以此概念类推,所谓教学文化共同体指的是具有共同的教学文化信念、教学文化价值观和教学文化生活方式的群体及其组织。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教师文化共同体指的是有共同教育信念、教学文化价值观、教学文化生活方式的一群教师为了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自觉地组织起来的教师群体,该群体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教师之间亲密关系及其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便提升自我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学生文化共同体是学生以学习为目的,基于共同的学习理念、价值倾向和生活方式而组成的学生群体。组成学生文化共同体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群体的共同生活,相互间的直接影响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形成合作的群体学习文化,以利于学生不断进步,过好自己期盼的学习生活。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是指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基于共同的信念和对教学生活的共识而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师生合作的群体。该群体文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在共识基础上提高教学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教学的优质、高效,以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指的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基于对教学的认识形成了共享的教学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管理群体,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管理理念的共享和教学管理行为的实践,达成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通过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文化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教学文化共同体所包含的这四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紧密的,例如,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直接影响到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积极的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耐心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有效地与良好的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密切配合,促进师生教与学的信心和热忱,也能消减和改变不良的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反之,则会对其他的三个组成部分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和合教学文化”的建构。

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文化信念、价值和愿景的共享性。教学文化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教学文化信念和教学文化价值观,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能认同教学文化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个人的教学文化生活愿景和共同体的教学文化生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学文化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竭力参与建构和分享教学文化信念、价值和愿景,致力于围绕共同的教学文化生活目标参与共同体的各种活动,恰如威廉斯(Williams)所言:“我们的各项专长是从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发展出来,……要强调一起走一条共同大道,而非一同攀上一把梯子,因为每个人都是无知的,个人因而变得相当渺小,而每个人的技能可以看成是大家共同的利益。”[6]显然,教学文化共同体具有威廉斯强调的共享性特征。

其次,共同体内部相互协商、支持与合作的参与性。教学文化共同体内部成员带有“群体性”色彩,他们因为要共同分享价值、信念和目标,因而需要在共同的教学文化生活方式下拥有平等协商和交互作用的机会,这种机会是通过对话、合作和相互支持活动来实现的;共同体成员通过相互阐明自身的观念和信仰,彼此倾听、对话、协作、理解和支持并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这种参与性体现在“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7]使他们基于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采取自觉的参与性行为,敞开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的心理世界和思想观点,表达心灵的声音,理解和支持合作性的行为,使所有共同体成员在热忱参与中不仅关注“我的教学与学习”,而且与大家一起建构“我们的教学与学习”。

再次,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性与实践性。作为“和合教学文化”建构主体的教学文化共同体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和谐的、整体的教学文化,让师生过上美好的教学生活。无论是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还是其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教学生活实践来实现。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同行磋商和交流在教学促进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所在学校的教学与学习文化,可以有效联结课堂和校园、学生和教师,并对教学基金的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8]在此,克斯教授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当然,教学文化共同体具有多样性,它还可以表现为学生学习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和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等,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文化共同体是把学校转变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工具。另外,教学文化共同体具有实践性,是一种实践共同体。“所谓实践共同体,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 “共同体成员在某一领域做事时遵循一套普遍的方法和共有的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产生了他们行动、交往、问题解决、实作和问责的基础。共同体中的有效实践是集体性的,而且它把上述各类知识按照有利于实践者使用的方式组织起来。”[9]可见,教学文化共同体只有在实践中为了共同目标,集体行动,按共同体认可的规范做事,才能通过实践建构起师生的合理的教学文化生活。

三、“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策略

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品质和绩效、变革与发展,关系到“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成效,关系到教学主体思维方式和教学文化生活方式的革新。

“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策略重点在于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使教学文化主体能够获得身在自由宽松的教学文化氛围之中的恬静愉悦的幸福感,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快速掌握信息,相互间充分交流认识,积极主动地体验教学生活情趣,形成思想情感的共振。一旦教学文化主体创建了生态的、人文的教学文化环境,它必然符合教学文化共同体从事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反映出教学文化环境与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相互建构的关系,其基本理念是以教学求提高,以学习促发展,不管教学文化环境与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建构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如何变化,教学文化共同体必须随之而动,以动态、新颖、正确的方式过好教学文化生活。总之,一方面教学文化主体可以营造创新、关怀、负责的教学文化环境,使教师在此教学文化环境中担当社会责任,提升专业素养,成为新思想与新知识的创造者,使学生愉快地富于成效地学习;另一方面自由民主的教学文化环境可以塑造优质、高效的师生共享的教学文化共同体。

第二,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现代主义教学文化笼罩下的教学管理特别追求控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各种各样的硬性规定以保证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和学生高效地学习,教师和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种情况使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行政人员形成优势地位和官僚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服从又强化了这种地位和心理,而在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室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通常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控制,学习的过程就成为教师清晰、系统和完整地对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一切活动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所认可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接受和再现教师给予的知识和要领,服从教师的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不可否认,教学管理不是不需要控制,它确实可以保证教学正常地开展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地提升,但是情况往往并非想象的这样简单,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常会带来压迫,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当控制性的教学管理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激化师生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削弱教学管理的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带来教学的混乱。因此,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改革惰性的现代主义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就显得必要而迫切。具体的策略包括追求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促进教学管理文化化、人性化,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平衡强制性管理,保持两者间的和谐张力,以求双管齐下,既解决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能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需要他们之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及时地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使教学管理文化与教师教学文化、学生学习文化珠联璧合,做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统一。

第三,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 “共差发展策略,即共同发展策略和差异发展策略。”[10]“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是“通过‘同一性’的格斗而实现的尊重‘差异’的共同体”,[11] “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是由秉持不同教学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体成员所组成的,不仅不同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教学文化理念存在差异,而且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文化理念和教学文化生活方式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的教学文化主体,实现差异发展策略是必要的,不可能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要求所有的教学文化主体遵循,否则就会形成霸权的教学文化,就会形成教学文化压迫,以强势的教学文化裁减弱势教学文化,就会形成强势的教学文化主体的独裁,在以往的教学文化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值得引起警惕。但是只关注教学文化主体的差异而忽视其共同的追求,则会导致教学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影响教学文化的品质,不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教学文化主体之间应该求同存异,遵循共同发展的策略,在差异性基础上追求共同性,这种共同性突出地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兼济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学管理的优化,形成多元融合的整体性教学文化,这样,具有不同教学文化理念和个性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共同教学文化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

第四,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采用合作建构的策略。合作建构的策略主要强调“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及其对共同体教学文化的开发。极端的现代主义教学文化强调整齐划一,以单一化、控制性教学文化取代多元化、生成性教学文化,它往往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关注学会竞争而忽视学会合作,给教学文化生活带来许多伤害,而优质的教学文化生活不仅注重要有个性化的教与学,更要有合作和团队精神,要有差异性基础上共享的教学文化目标、价值观、教学规范和行为方式,以便在共享的教学文化生活中发挥整体性的协同作用,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交往关系,鼓励共同体成员分享各自不同的教学文化思想,彼此耐心倾听、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形成共同遵守的教学文化生活的准则,以利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采取集体行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合作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呢?首先,教师“应向学生阐述建设共同体的意义,让学习者对自己所能起的作用有所认识,形成对集体的认同,并愿意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之中;教师还应致力于为学生营建起安全、信赖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者体会到心理上的安全,并自发踊跃地进行交流,主动地暴露自己的不足。”[12]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地展现自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能够在真诚地合作中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次,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要让师生充分合作,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和合教学文化”的魅力,使他们感受到共同体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和大家彼此相依、荣辱与共,并通过积极的交流对话使多样而个性化的教学文化在共同体的教学文化熔炉中得以“熔化”。此外,学生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文化共同体的主人,认识自身个性化的教学文化和共同体教学文化的和合性,积极投身于“和合教学文化”的建设之中,追求美好的教学文化生活共同愿景的完美实现。

总之,“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共同体是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形成“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范婷,丁鼎棣.和合文化的哲学考察与现代价值[J].求索,2009(9)106-107

[2]  冯来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J].江汉论坛,2006(5)43

[3]  http://baike.baidu.com/view/945684.html?fromTaglist/ 2010-6-20/8:47

[4]  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

[5]  王天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4):11

[6]  Williams,R(1958)Convictionin Benn, T(ed.)Writings on the wall: a Radical and Socialist Anthology 1215-1984,London:Faber and Faber,115

[7]  李瑾瑜.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325日第6版.

[8]  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2

[9]  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19

[10]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4226版.

[1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84

[12] 陈维超,李芒.促进网络支持的面授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运用博客建构学习共同体[J].电化教育研究,2007,(4):58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Culture Community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It develops and promotes the new products through facing and integrat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in the world, uniting them in a community and using their strengths while avoiding their weakness to reach the perfect balance. Influenced by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culture is to be formed in teaching with the feature of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integrating with each other, seeking the unity and forming dynamically. It is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culture community that constructs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culture, which comprises teachers’ culture community, students’ culture community,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culture community and teaching administrative culture 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culture subject, reform the control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form the humanism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apply the strategy of respecting differences and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culture; teaching culture community; strategy

 

联系方式:E-mail: gongmengwei@vip.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