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获吴兄赠天目杯

(2014-02-16 17:14:4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分类: 四季乱弹
http://s5/mw690/0017MEnNgy6GDpK7SFS44&690

    正宗的天目杯(台湾刘钦莹大师)要卖十多万一只。一般刘钦莹老师一窑也只能烧出一两只正品,手气好会多一些。我这只天目杯是有些瑕疵的,釉色也少了些变化,但也颇难得了。

   

 

    天目茶碗中含有20多种元素,随着泡茶使用时间的延长,天目碗在颜色、光泽等会有意外的变化,有的会由酱红色变为黑褐色、黑色,有的产生蓝紫色的光等不同的变化。

【作品描述】

此天目茶碗敞口,小圈足,胎体厚重,釉层均匀厚润,口沿部位有明显的缩釉,在碗口内沿有金丝兔毫纹,施釉不到盏底,积釉、垂釉现象明显,凝重如钧窑的浮重或浊泪状,碗内壁以及外壁口沿处为酱红色,积釉、垂釉处为黑色;造型及釉色自然美观,是典型的宋代斗茶碗器型。

【何为天目?】

在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日本僧侣来我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带回一批建窑烧制的黒釉茶碗盏,由于每个碗、盏不同的釉色变化,仿佛就是一个不同世界的天相,可由有形的天目启发人们的 禅心,启发人们的觉心,摆脱时空,自我醒思,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倍受喝茶人青睐,因碗、盏采集于我国天目山,故被称之为天目碗、盏

【天目杯的特点】

1】建窑黑盏施釉都不到盏底,露胎面积很大 

2】成品多呈黑色或酱红色 

3】胎质粗糙呈橘皮状;

4】釉层由盏口向下越来越厚,黑釉流淌至盏底时,积釉、垂釉现象明显,凝重如钧窑的 浮重或浊泪状,明代曹昭有大珠者真的说法;

5】黑釉表面有暴釉孔与针眼;

6】圈足旋挖明快而精致;

7】口沿部位都有明显缩釉;

8】根据表面釉色可分为:银兔毫、金兔毫、油滴、鹧鸪斑。

【天目杯的工艺技术】

1】 采用敞口小底的制作方法,造型美观大方,有着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深奥的力学原理,底下壁斜,下狭上宽,故用其沏茶,茶汤易干不留渣,越宿不馊,且茶香散发快,汤色澄清,滋味醇正。

2】足底无釉,烧成火温较高,釉汁有明显的垂淌痕迹,汤久热难冷。

3】天目杯、碗、盏是以20多种金属及瓷土为原料,在1330度的高温下煅烧挂釉制作而成,它与水接触后产生电磁波,其电磁波与水分子产生共振,将水分子缩小,排出其杂质后,在15分钟活化水质,使水瞬间变得美味可口,其活化后的水质可促进血液循环,活化人体细胞,养颜美容,增强自身免疫,延年益寿。其次,还能改变水的活性分子结构、软化水质,用来喝茶,涩味、苦味明显淡了许多,用来喝酒,酒的辣味淡了,口感好多了。

4】建盏在烧制时要求的温度较高,约在1330度至1600度左右,由于烧制时的温度不同,釉元素的含量不同,胎质元素含量、厚度及釉的厚薄不同,成品才出现兔毫、油滴、鹧鸪斑。至今为止,油滴与鹧鸪斑这些稀世珍品为千古绝唱

天目杯是一种底小口大,胎表显得粗糙,外深内浅的圈足,釉层莹厚而成黑色,口沿部位有明显的缩釉,近足处有积釉、垂釉现象,施釉不到底,但造型优美,乌黑闪亮的釉色,呈现出一条银光或金光闪烁的细毫,称兔毫盏,而银光闪闪的细毫称为银兔毫,金光闪闪的细毫则称为金兔毫,有油滴状结晶者宋人称为油滴,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斑纹的,极为珍罕,称之为鹧鸪斑窑变耀变。这种与宜兴紫砂(茶杯)全然不同的黑盏,与其说它是还不如说它是,它的大小与今日吃饭的碗差不多。在宋代窑系中,建盏占有重要的位置,赢得宋微宗及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但它并不雕刻也不彩绘,也没有宫廷瓷器如冰类玉的质感。

天目釉源自中国宋朝,看似简单,实则深邃,油料在环体上慢流动所形成的纹路,若用放大镜观察,在不同的光线下,可以看到天目釉内部不同的色泽变化与立体纹路,如同一个小宇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