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与人生观
小时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爱吃鱼头。我不但不吃,甚至有“鱼头能吃吗?”这样的奇异想法。听说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嗜吃鱼头,大为诧异。后来也就释然了,原因是据说这孩子的脑子是不大正常的。自己家里吃鱼,通常鱼头都是妈妈负责,那是因为怕浪费的缘故,我和弟弟则规规矩矩地吃白白的鱼肉。
后来,常常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看到鱼贩子把鱼头割下来另卖,我便断定是因为人们不爱吃,所以都拒绝购买鱼头。我很同情那些鱼贩子们,这么多的头,怎么处理呀?同时我幻想,要是有一种技术能使鱼们光长肉,不长头,甚至连鱼刺也不长就好了。
金圣叹总结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幼时我的人生三恨是:一恨鱼有头,二恨西瓜多籽,三恨家里不给零花钱。
再后来,在小学某年暑假,我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割下来另卖的鱼头的价格比整鱼还贵。世界变了,大家都爱吃鱼头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简直有点五雷轰顶天旋地转。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事?我厌恶的可能正是别人喜欢的。以前那些推己及人的想当然耳的念头和看法,看来都有必要重新审视。就在那一刻,我初建的人生观价值观统统改变了。我怀疑自己,不再自信,很长一段时间才调整过来。此后,我变得谦虚而谨慎,不再自以为是。我宽容了。我开始学别人吃鱼头,并且觉得味道不错。我把筷子伸向桌子上的每一个菜盘,我不再挑食。
八十年代都是鱼头炖豆腐。那个年代的人没什么想象力。鱼头嘛,除了炖豆腐还能怎么样?什么叫“鱼水情”?豆腐是水做的,鱼头是水养的。水可以没有鱼,但鱼不能离开水。豆腐一贯水性杨花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人尽可夫,未必一定要搭配鱼头。但鱼头却非她不娶,千方百计一门心思死缠烂打痴心不改地非要炖了豆腐不可。
九十年代刚刚开始,鱼头和豆腐就渐行渐远。一道剁椒蒸鱼头高调登场:脸盆般大小的盘子上盛着脱胎换骨的开了屏的自信的鱼头,上面喜气洋洋地铺就一层红彤彤的的剁辣椒。耀眼夺目的色彩,先声夺人的气势,加之此鱼头有个喜庆的名字,唤作“满堂红”。这道菜刚一露面,就随着深化改革的春风席卷了整个星城,几乎成了每桌宴席的打头菜。鱼头独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二十一世纪如约而至,进入新的时代,鱼头又有新的表现。在剁椒鱼头的基础上,湘菜大师大胆革新,把剁椒换成酱椒,并配以蒸鱼油。酱椒鱼头卖相略为收敛,但口味却更臻完美。最妙的是,当大家齐心合力把盘中物分解离析敲骨吸髓完毕,趁该鱼头尸骨未寒之际,来上一掬清汤面拌入酱椒鱼汤中,一顿唏哩呼噜痛快淋漓之后,摸着自己饱满而幸福的肚子,你会觉得这世间真没什么可怨可愁的了。
湖南人民热爱鱼头,其他各族各地人民又何尝不是?
陕甘宁交界一带聚饮,就有喝鱼头酒的习俗。鱼上桌,头朝贵宾,尾对末席。要喝头三尾四。喝头酒的把鱼眼、鱼颊、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分别说"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一帆风顺"等祝词,请各喝一杯。拿鱼说事,其意在酒。
孟子也曾拿鱼与熊掌说事,他说:“鱼,我所欲也。”而没有说:“鱼头,我所欲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以“鱼头”对“熊掌” 显然更对仗工整些。孟子的文字修为,颇为可疑。
旧社会在江浙一带的商铺里有这么个规矩:东家要辞退某位伙计,并不会把他找去办公室谈心,而是在年终的辞年酒席上一道鱼,鱼头朝着谁,这位仁兄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
可见鱼头的指向,不仅可以改变人生观,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小时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爱吃鱼头。我不但不吃,甚至有“鱼头能吃吗?”这样的奇异想法。听说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嗜吃鱼头,大为诧异。后来也就释然了,原因是据说这孩子的脑子是不大正常的。自己家里吃鱼,通常鱼头都是妈妈负责,那是因为怕浪费的缘故,我和弟弟则规规矩矩地吃白白的鱼肉。
后来,常常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看到鱼贩子把鱼头割下来另卖,我便断定是因为人们不爱吃,所以都拒绝购买鱼头。我很同情那些鱼贩子们,这么多的头,怎么处理呀?同时我幻想,要是有一种技术能使鱼们光长肉,不长头,甚至连鱼刺也不长就好了。
金圣叹总结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幼时我的人生三恨是:一恨鱼有头,二恨西瓜多籽,三恨家里不给零花钱。
再后来,在小学某年暑假,我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割下来另卖的鱼头的价格比整鱼还贵。世界变了,大家都爱吃鱼头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简直有点五雷轰顶天旋地转。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事?我厌恶的可能正是别人喜欢的。以前那些推己及人的想当然耳的念头和看法,看来都有必要重新审视。就在那一刻,我初建的人生观价值观统统改变了。我怀疑自己,不再自信,很长一段时间才调整过来。此后,我变得谦虚而谨慎,不再自以为是。我宽容了。我开始学别人吃鱼头,并且觉得味道不错。我把筷子伸向桌子上的每一个菜盘,我不再挑食。
八十年代都是鱼头炖豆腐。那个年代的人没什么想象力。鱼头嘛,除了炖豆腐还能怎么样?什么叫“鱼水情”?豆腐是水做的,鱼头是水养的。水可以没有鱼,但鱼不能离开水。豆腐一贯水性杨花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人尽可夫,未必一定要搭配鱼头。但鱼头却非她不娶,千方百计一门心思死缠烂打痴心不改地非要炖了豆腐不可。
九十年代刚刚开始,鱼头和豆腐就渐行渐远。一道剁椒蒸鱼头高调登场:脸盆般大小的盘子上盛着脱胎换骨的开了屏的自信的鱼头,上面喜气洋洋地铺就一层红彤彤的的剁辣椒。耀眼夺目的色彩,先声夺人的气势,加之此鱼头有个喜庆的名字,唤作“满堂红”。这道菜刚一露面,就随着深化改革的春风席卷了整个星城,几乎成了每桌宴席的打头菜。鱼头独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二十一世纪如约而至,进入新的时代,鱼头又有新的表现。在剁椒鱼头的基础上,湘菜大师大胆革新,把剁椒换成酱椒,并配以蒸鱼油。酱椒鱼头卖相略为收敛,但口味却更臻完美。最妙的是,当大家齐心合力把盘中物分解离析敲骨吸髓完毕,趁该鱼头尸骨未寒之际,来上一掬清汤面拌入酱椒鱼汤中,一顿唏哩呼噜痛快淋漓之后,摸着自己饱满而幸福的肚子,你会觉得这世间真没什么可怨可愁的了。
湖南人民热爱鱼头,其他各族各地人民又何尝不是?
陕甘宁交界一带聚饮,就有喝鱼头酒的习俗。鱼上桌,头朝贵宾,尾对末席。要喝头三尾四。喝头酒的把鱼眼、鱼颊、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分别说"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一帆风顺"等祝词,请各喝一杯。拿鱼说事,其意在酒。
孟子也曾拿鱼与熊掌说事,他说:“鱼,我所欲也。”而没有说:“鱼头,我所欲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以“鱼头”对“熊掌” 显然更对仗工整些。孟子的文字修为,颇为可疑。
旧社会在江浙一带的商铺里有这么个规矩:东家要辞退某位伙计,并不会把他找去办公室谈心,而是在年终的辞年酒席上一道鱼,鱼头朝着谁,这位仁兄就二话不说,客客气气地卷起铺盖另谋高就。
可见鱼头的指向,不仅可以改变人生观,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前一篇:香烟烧成了烟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