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业杂谈 |
分类: 这就是生活 |
出版社的笔试在即,成百上千的常见错别字、病句、出版专业知识等着我去看,这些都急在眼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却无心准备。而cpa考试,这个现在看来可能对我将来发展并不相关的事情,我却更有干劲。咬文嚼字曾经是我最不喜欢的事情。从小学开始,我对于语文就没有好感,不喜欢文字,最害怕的事就是老师布置的写作功课,每次都为了凑够作文的字数而故意在文章中涂涂改改,最为郁闷的莫过于在一行的末尾结束一个自然段,因为这意味着我无法从将文字另起一个段落中得到“空格带来的喜悦”。好在小时候的考试感不错,虽然对语言文字没有兴趣,但考试时还总的较为圆满地糊弄过去。升上初中,初三之前,由于我身在的普通班级,同班同学都是较为“活泼”的主,自己莫名其妙的鹤立鸡群成为语文老师眼中的宠儿,我那平庸的作文居然也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展示,虽然心里有偷偷的小高兴一下,但也深知老师在缺乏对比的情况下高估了我的文学素养。升入初三,学校为了保证“英语班”的升学率,把我逮到了重点班去。班上人才济济,我在语文老师眼里的地位终于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幸而这位初三的特级语文老师水平了得,在他的英明指导下,我应试的语文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但成绩归成绩,自己肚子里装了多少墨水还是很有自知之名的。我的真实语文水平在高中阶段终于彻底地暴露出来…这个现实我是心知肚明,反倒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由于一开始被我的高分语文中考成绩蒙蔽,很是受了一番打击。
其实也曾经很羡慕过别人文采飞扬,沉浸于书海之中,一身文学青年的气息。但在得知有这么一种认为人对于文字或图形的不同敏感程度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观点存在时,我就立刻开心地原谅了自己。按照这种观点,人的基因要么文字认知型,要么便是图像认知型。有的人天生对文字敏感,有的人天生对图形敏感,对图像较为敏感的人自然对文字就不敏感,而我显然属于这类型的人,大脑对于图像的接收速度比对文字的接收快很多倍。也就是为什么我对于资讯的获取更喜欢通过电视或影音资料、声像教程的原因。除了在无从选择的情况下,才通过图书来获取我很需要资讯,即使是看书,我也偏好于知识型的书籍,极少碰触文学作品,因为曾经一度觉得文学很“矫情”。到了大学,选择的专业不用学习语文,我在心里小开心了很久!虽然大学之后在没有强迫学习的压力下,我对于文字渐渐有了一些好感,不像以前那么排斥文学,但阅读量和文学素养依然远不及他人。
我的大学专业是财政学,可我在考大学前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专业。我高中时期真正向往过的职业是当一名考古学家——像discovery中的考古工作者一样,背着装满探险设备的登山包,带着一顶大大的遮阳帽,着一身土黄色的工作服,穿梭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因此曾经想过要报考历史类或考古类专业。但在我喜欢上“钱”之后,我对经济类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报考的则是重点财经类院校。谁料,高考的无常让我与理想的专业、学校失之交臂。幸而集美大学财政学好歹也是经济类的专业,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一心想着将来能从事与经济相关的职业。
就是这样一个我,却在择业这条路上被开了一个大玩笑——最终选择的是出版社。一个与文字永远形影不离的行业。虽然它的确不失为一份好工作,也正因为它是份大家眼中的好工作,我选择了它。但职业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方向。学习是一个阶段,而职业却几乎是一个生涯。要在出版行业发展,意味着我将来必须在文学修养上有所建树,重新培养我对文学文字的兴趣,强迫自己喜欢上这个对我来说一直陌生的领域。想想不禁有点犯晕,头皮发麻。
只能对自己说加油吧。既然是成年人了,就应该收起自己的性子,理智地面对这个选择。虽然不知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但既然选了,就只剩下努力。也许因为它,我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窗。不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