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挨揍”后才会踢?
与澳大利亚的比赛让大家看到了两支“完全不同”的国足,上半场国足就象个“愣头青”在还没明白什么回事的情况下就被对手打成了五花脸,好在他们还知道知耻后勇,下半场磨尖了牙要咬对手一口,但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只是场热身赛而已,我们的大考在后头这没错!但为什么我们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呢?为什么要“挨揍”后才会踢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比对手要紧张?为什么我们总是自己先主动犯错呢?为什么我们老是要去总结老毛病呢?国足不可能老踢热身赛!这样的表现怎么可能去经受考验呢?
国足的“慢热”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信心不足和准备不足!
在过去一年当中国足整体的表现都很萎靡,他们总没有很痛快的踢一场球,这样久而久之队伍就在一种郁闷的情绪中成长,一但遇到和自己实力相当或者实力更强的队伍时气势总要差一块。在同澳大利亚这场比赛中表现最好的还是几位旅欧球员,他们的精神头就是不同,他们的气质与信心就是比国内球员更足!目前的国足还是很“娇气”,他们只有在赞扬声中才能快速成长,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容易失常。怎么看这都象是一支“男孩的球队”!
国足老是一开始特别松,这和准备不足还是有关系的!虽然今天的国足号称阵容鼎盛,但真正在一起磨和的时间很少,中国球员对战术的理解和迅速的捏合还很“幼稚”,和强队来比还差很远!
球队的打法与阵容不成型也是国足“慢热”的重要原因,朱广沪带队一直没有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成型的打法,这让人有些看不懂,也让他饱受诟病。球队没有固定的打法,没有自己的套路进步就不会快,不是说国足不要随机应变,而是现在球员还没到那种程度还不具备那种悟性!今天杜震宇、孙继海、毛建卿的位置都让他们踢得有些别扭,也正是这些关键位置在比赛开始屡屡犯错。这样的大变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还不具备奔跑实力的时候最好还是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更现实!朱广沪应该让他的球员在最擅长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力,给每个球员更清楚的定位,别给自己错觉,别让手下的球员都变成万金油!
国足这么多年最擅长的还是“442”双前锋的阵型,这样的阵型大家更熟悉些。那些时髦的阵型不是照搬就能立竿见影的!国足今天的进攻有起色关键在于董方卓的上场,他的速度和冲击力在前场很有杀伤力,他能给队友更多出球线路能够丰富球队进攻。董方卓的上场事实上也意味着朱广沪承认他的亮相阵型的失败!之前国足实在太保守!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杜威和徐云龙的中卫组合,这两人基本没有搭配过,加之杜威的状态和申花一样萎靡,这让后院一开始就起火了。为什么不用李玮峰呢?这有点看不懂!
要“挨揍”后才会踢球这样的成长也太慢了!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毕竟是踢足球而不是打拳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