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及治症——《针灸大成》学习笔记8
(2016-02-28 07:46:55)
标签:
《针灸大成》学习笔记 |
分类: 健康养生 |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我们遇到阳经的时候,我们的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变成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
《内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云白肠”。现在肺在上方,肺是三点到五点。大肠经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在卯时的时候,气血流注到这边。平时练功夫,养生的时候,揉丹田的时候,可以重一点,顺着大肠的方向顺时针推,可帮助排便。肺主皮毛,所以手掌轻轻碰,气就开始动了。
1.商阳穴
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是井穴。大肠经是金,跟那个井穴的属性相同,都是金。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是阴金,一个是阳金。
为什么会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呢?人吸气的时候,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在管。病人气喘时,如果是吐气困难,病在肺。如果是吸气困难,病在肾。
商阳也是井穴,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我们放血在少商和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上面。商阳在左手食指桡侧指甲根部的旁边,点刺放血,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
2.二间穴、三间穴
接下来是大肠经的荣穴二间,属水,因为大肠经是阳金,所以,二间变成了大肠经的子穴,治大肠经实症。大肠有实症时,在这泻它。
那二间穴怎么找?食指指头弯起来,第一节根部横纹头上面一点点。二间穴怎么下针,将病人手弯起来,要弯曲指头,然后一压,一压肉会比较多,比较不痛。这是我们下针的手法。
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了,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我们手上面有三条阳经,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
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就叫做三间。经常用的是三间透劳宫,手掌的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当手不能握拳,针下去,二十分钟,起针,就可以握了,隔天会更好。三间也可以透到合谷穴。
3.合谷穴
合谷穴怎么找呢?把病人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大穴,是原穴。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原穴没有井荣俞经合属性。有一个治疗法则就是原络治疗法。就是取它当病经的原穴。我们合谷穴就是大肠经的原穴,那所谓的原络治疗,这个“原”就是病经,“络”就是指表经或里经的络穴。
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针合谷,再扎肺经的络穴,表经跟里经的络穴,肺经的络穴是列缺,病就去掉。这样就是原络治疗了。
虚实证细分
实症——痛——一周之内——子穴泻之
实中带虚——痛多酸少——先泻后补
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先补再泻
虚症——酸——补
所以,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用一个穴道就好。
有酸有痛时,我到底要先下子穴还是母穴呢?痛比较多酸比较少时,先泻后补。第二种呢,扎原穴,扎病经。
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才有。那大肠经的原穴,合谷。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
这合谷用法非常多。脸上青春痘很多,隔姜灸合谷,效果最好。女性要美白,灸合谷,皮肤会变很好。
这里有一个奇穴,叫牙痛合谷。合谷穴往上,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近根部的地方。
大肠经走到上面的牙齿,所以上牙痛在大肠经治,我们下合谷穴。右边上牙痛扎左边,左边牙齿痛,下右边。正好门牙痛,两边都下。牙龈肿胀很大,龈交放血,刺破放血出来。下针也可以,一般是针刺下去,血出来就好了。
牙痛合谷是牙痛的止痛穴,扎牙痛合谷,不要太靠近骨边,会伤到骨膜,顺着骨边下去很痛。
合谷穴妇人怀孕时不可以下针。你们就记得合谷穴,怀孕不可下针,可泻不可补。
如果是肩抬不起来,痛在这边,针扎到合谷穴引到气后,把针提起来,提到皮肤表层,再逆着大肠经的经下针,这是泻。如果痛没了,还有酸,就再提起来到皮肤表层,再顺着大肠经下针,酸就去掉了。
中医在接生小孩的时候,看合谷脉动。孕妇肚子在阵痛,摸产妇的脉,如果合谷有脉在跳,一路跳到食指这边,表示要生了。如果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的阵痛。
4.风关、气关、命关
左食指,用在小儿科,从根部第一、第二、第三节指我们叫风关、气关、命关。
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把小孩子的手拿起来一看,第一节指有一个黑的青筋,风关这边。病在浅,在表,很好治。青筋到第二指节,到了气关的时候,病就比较重。到了命关,小孩子就没法治了。这是我们看青筋,辨小儿科病症在这边。
接下来是阳溪。手握起来,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与手腕连接处的凹洞就是阳溪。阳溪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属火。
临床上,阳溪很少用,除非有对称的痛点,才会用。
开四关
我们身上有四个关很重要。左右两个合谷穴,脚上两个太冲穴,合起来叫四关。太冲就是脚的合谷,在脚大指跟二指中间。
那开四关目的是什么?
比如,有病人来找你,问病人“你哪里痛?”病人回答,“我到处都痛”。要怎么下针呢?这时,就下合谷、太冲,下四关,这叫开四关。下完以后,病人就会说,现在我知道什么地方痛了,病经就出来了,然后我们再看经络取穴道。开四关可以帮助我们诊断与确定病经所在。合谷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愈足。病人久病的时候,合谷肉都没了,凹进去了。比如中风的病人,肉都没了,所以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气的兴衰。
6.偏历穴、温溜穴
往上走是偏历穴,是手阳明经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这也是反关脉的地方,大肠经络穴。由于有络穴存在,所以阴阳是互相平衡的。
大肠经遇到实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偏历穴,泻之,像牙齿痛、耳鸣。虚则齿寒,怕冰冷,怕风吹,我们补之。络穴和原穴可以做补泻,一个穴道就可以做补泻。
偏历上两寸是温溜穴。肺经一定在骨头的阴侧,而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扎这穴道要从骨缝这个角度下去。
温溜穴是大肠经的郄穴。大肠经的炎症,都可以用它。
7.下廉、上廉、曲池穴、手三里穴
接下来是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从曲池往回头找。
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不能下太靠近手骨,要过来一点,不然会很痛。直针进去。
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而曲池的穴性属土,在大肠经的阴阳五行里属于金,土生金,所以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比如肩膀痛,痛半年了,痛三四个月了,就是虚症。在曲池下针,本身就有补的效果。
捻转法
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的地方。迎就是逆着它,就是泻;随就是顺着它,就是补。迎随法要用在可以迎随的地方,像二间迎随很痛,那曲池穴迎随也很痛,那就用插提法,捻转法进行补泻。
曲池穴除了是大肠经的母穴以外,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所以皮肤痒,因大肠与肺相表里,我们可以下曲池,而合谷是气穴,所以上半身的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皮肤痒时,针下去约二十分钟后,病就好了。
有个歌诀叫“面口合谷收”,所谓面口合谷收就是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比如说面部中风的时候,下合谷。下面针的时候,常常会先下合谷,因为有麻醉作用。有时我们在面部透针的时候,因为会比较痛,所以先下合谷,这样可以少痛一些。记得下对侧。曲池用的机会非常多,可治肩膀痛、皮肤痒等等。
曲池穴往下两寸,叫三里。这个三里也叫手三里,也叫扭伤穴。有人腰扭伤,扭伤穴针下去,左右捻捻,叫病人慢慢活动,扭伤就开了。比如说,落枕或脖子突然不能动了,赶快针手三里。
自己落枕时有一种方法。早上起床,发现头歪一边不能动,马上躺回床上去,头靠床沿,让头自然下垂(在床沿外),手自然下垂,躺平,三分钟,四分钟,慢慢呼吸,让身体慢慢扭回来,让头慢慢扭回来,当场就好。
所有受伤,撞车、打球受伤、高处跌下来等,真正受伤的是事后,不是事前,受伤是因你起来太快而受伤。一旦受伤时,要保持那个姿势不要动,让身体去适应那个姿势,再慢慢站起来,就不会受伤。受伤是因为气血还还没有到造成的,所以说受伤是事后。所以要保持不动,三分钟后慢慢起来,受伤就去掉了。
曲池直下连至阳溪穴,往下两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上廉,再往下一寸,就是下廉。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手臂的病。
接下来是肘髎,曲池穴往后有个大骨,过这个骨头的凹处就是肘髎。肘髎也可以下针,打网球受伤,就是这受伤,也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点血。
肘髎穴往上三寸,就是五里穴。禁针,因为有大动脉在。
再来是臂臑,臂臑从手肘上七寸,也可从肩髃找,从肩髃最好找,我们手臂上与肩的连接处有个凹洞,那个凹洞就是肩髃穴。从肩髃穴下两寸,就是臂臑,在两个肌肉的中间。臂臑是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是几个经络会到的地方,主瘰疬、臂痛不得举等等。
9.肩髃穴
接着是肩髃,这是中风的大穴。
中风有八大穴,百会、肩髃穴、曲池穴,这都是大穴。手整个弯起来,针下合谷,一路透到后溪,用三寸针,合谷透后溪,不要透出来。穿过去透到了后溪。中风筋挛起来的时候,针一下去,自然就张开来了。还有脑后方的风府穴,舌僵不语,突然不能说话,很痛苦,这都是中风大穴。
肩髃穴,是手阳明、阳跷脉之会。主中风,肩膀的问题,肩髃穴非常好。肩髃穴是中风的大穴。
有一针叫肩髃透极泉,极泉就是手胳肢窝下方的这个地方,这是治疗狐臭的方法。肩髃可以透到极泉这,怎么针?病人的身体跟肩膀成九十度,手自然下垂,这样肩髃可以透到极泉,专治狐臭,没有补泻,左转右转。
肩髃上来,这两边骨头有个缝,这就是巨骨穴。是手阳明阳跷之会,跟肩髃一样。禁针,因为下面就是肺。
10.天鼎穴、扶突穴
再来天鼎、扶突,脖子上有一条大筋,大筋的外侧,就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所以大肠经跟胃经隔着一条大筋。这边有一个动脉,天鼎就是在一个大筋跟动脉之间。
再来是扶突,扶突就是从廉泉(喉结)横过来到大筋的外侧,这个穴道很少下针。在脖子上下针时,用手指头先把筋捉住,然后顺指头推进去,有动脉在这边,要把脉移开来,下五分,要下很浅。这穴道用的不多,除非是很严重的喉咙肿胀,讲话讲不出来。
11.禾髎穴、迎香穴
接下来是禾髎和迎香。鼻孔下方到上唇的中间是禾髎穴。禾髎穴,左右各一个。左边这个是从右边过来的。再过来鼻旁开五分是迎香穴。
禾髎穴可治鼻子的问题,如鼻窦炎、鼻子不通。禾髎要下很浅,下约五分。
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迎香,就是治鼻不闻香臭,针下去,香味就闻得到。迎香,针扎进去后,不要扎太深,透过皮层后然后倒下来,把肉拉起来,一路往这边透。将针倒下来刺,透到这个地方,旁边就差不多是山根。不要扎太深而扎到眼骨。这个穴位我们叫内迎香。
下针进去后,透到内迎香。两个鼻孔不通,两边都透,一下就通了,鼻窦炎时效果非常好。在透迎香时,对侧合谷先下一针。一个鼻孔不通,同侧透一边就好了,要先扎对侧的合谷穴。
脸上都是下针,不用灸。迎香走完以后,大肠经的经穴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