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哥特式教堂(更新中)

标签:
教堂哥特式文化 |
分类: 废弃花园 |
米兰主教座堂的建造开始与1386年,由当时的米兰大主教 Antonio da Saluzzo发起,主教的堂兄恰恰是当时的米兰大公爵Gian Galeazzo Visconti,因此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当局的支持。在动工前,不惜拆除了广场上的主教宫及两座教堂,并以它们的石料作为新教堂施工素材。最早的设计带有浓厚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兴建一座宏伟教堂的决定在米兰市民中掀起了宗教狂热,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据说公爵和主教乘机中饱私囊)。政府也成立一个包含300名雇员的管理机构(Fabbrica del Duomo)来监督工程进行,而第一任主设计师是意大利建筑师Simone da Orsenigo。教堂所用大理石还想有免税的特权。
1389年,工程聘用了第二名建筑师,法国人Nicolas de
Bonaventure,此人的设计进一步突出了哥特色彩。10年后,随着教堂施工进入到一个空前高度(此时建筑的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意大利教堂),人们特意从巴黎聘请了一名建筑师Jean
Mignot。他视察施工后却断言,依据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要完成原有设计是不可能的。但这一盆冷水反而激起了意大利人的好胜心,事实证明法国人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截止1402年大公爵逝世,教堂几乎完成了50%。但此后直至1480年,工程基本陷入停滞。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与创意。
到了Ludovico Sforza公爵统治时期(1500-1510年),教堂建设终于再次启动。八角形顶棚完工,同时进行了内部装饰(安放了4组雕塑),与此相比,外部装饰还显得简陋,仅有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Giovanni Antonio Amadeo的作品Amadeo's Little Spire得以完成。这一组杰作为原来的哥特式风格融入了一股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清风。
Giovanni Antonio Amadeo
Ludovico Sforza
随后的西班牙统治时期,教堂工程依然缓慢推行着。1552年Giacomo Antegnati为它的唱诗班安放了一座管风琴,至此教堂已经基本可以使用(虽然仍未完工)。16世纪后期,新主教Charles Borromeo任命了一位新建筑师Pellegrino Pellegrini。他们二人均认为哥特式风格属于“舶来品”,希望增加教堂的本土特色,于是在建筑形态和装饰上竭力消除原有哥特式痕迹,加入巴洛克式风格。(这也是今天教堂上部偏哥特式,而下半部及内部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特点的原因之一。)1577年,终于Borromeo终于可以宣布教堂能够正常交付使用了。
不过进入17世纪,对教堂的修缮还在继续。1638年完成了教堂的五座大门及两扇窗户。戏剧性的是,1649年,新建筑师Carlo Buzzi决定尽可能回复教堂原有哥特风貌,于是教堂正面添加了两座巨型哥特式钟楼。1682年,教堂屋顶终于完成。1762年,建成了教堂最高的塔楼(the Madonnina's spire),高达108米。
1805年,拿破仑加冕意大利国王后,热心地推动教堂的修建,并要求尽快完成教堂外部装饰,他表示这笔开销可以有法国人支付(实际上从未支付),不过在国王的许诺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为表示感谢,当时教堂内特意添加了一尊拿破仑塑像),7年后教堂的外部装修终于基本完成了。
此后的若干年,精益求精的意大利人还在对教堂不断加以改进。增加了许多确实的拱门和尖塔,并用新的彩色玻璃替换了旧的。这一漫长的工程最后在1965年1月6日大功告成——最后一扇铜质大门被顺利安放(直到今天,对教堂的小修小补也在继续着)。
整体而言,教堂的建筑风格相当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据统计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达108.5米,顶端有一尊4.2米的圣母玛利亚像,上镀黄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内部装饰则显得庄严大气。米兰主教堂座,建设前后历经约6个世纪,已成为米兰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