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拉玛依气候巨变、越来越宜居的原因讨论和经验推广

(2017-11-23 22:42:24)
标签:

克拉玛依

气候巨变

原因

讨论

经验推广

分类: 降水归因研究

克拉玛依气候巨变、越来越宜居的原因讨论和经验推广

——您能否定跨流域调水在改善当地气候方面的重要作用吗?!

2015-3-17 20:15首发于《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75138.html

 

据权威访谈,新疆克拉玛依市从1957年开始有气象记录,“克拉玛依五十余年来的平均降水量是109毫米,而2001年到2013年,克拉玛依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43.0毫米,表明克拉玛依最近十多年来的降水增长了31%。在这13年中,有10个年头的年降水量为偏多年份。而近三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达178毫米,2013年更是达到了202.8毫米,可以说跨上了一个‘大台阶’”。“近些年来克拉玛依的气候可以这样描述: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降水增多,大风减少,气象条件越来越宜居。”

克拉玛依气候巨变、越来越宜居的原因是什么?我分析认为这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引额济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由是当地水库、克拉玛依河等水面和绿洲都依赖“引额济克”的来水,您认可我的分析吗?您能否定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改善当地气候方面的重要作用吗?下面转载的是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副局长冀新琪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新闻报道,请您关注,对您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深层原因或许有参考价值。在阅读新闻报道以后,请您思考:克拉玛依的成功经验有没有推广价值?对以上4个问题,请贡献您的聪明才智、发表高见。

 

 

转载:气候变化大 油城美如画

——访市气象局副局长冀新琪

原载:克拉玛依日报,2014115日,网址:http://epaper.kelamayi.com.cn/klmyrb/html/2014-01/15/content_145852.htm

 

http://epaper.kelamayi.com.cn/klmyrb/res/1/20140115/6151389725831781.jpg
丰沛的降水改善了克拉玛依的气候。
http://epaper.kelamayi.com.cn/klmyrb/res/1/20140115/88951389725831765.jpg
(本版图片据本报资料图) 河水环绕、绿树成荫,克拉玛依赛江南。

   气候对比

   ●降水量:1957至2013年,五十余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09毫米;而2001年到2013年,近13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43.0毫米,降水增长了31%。

   ●天气变化:1957至2013年,五十余年的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4天,平均高温日数为28天;而2011年到2013年,年平均大风日数仅为31天,平均高温日数为16天,变化明显。

   ●湿度:1957至2013年,五十余年来,我市秋季平均仅有69天,而2013年增长到89天,秋季时间延长了。

   降水增多的原因

   ●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造成北疆降水普遍增加。

   ●克拉玛依局地水体面积及绿化面积的增加,使大气中局地水汽含量增多。

   ●持续多年的人工增水工作让克拉玛依及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

   改善气候的措施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任务一是增水,增加我市降水量;二是防雹,减轻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改造城市下垫面:包括:绿化和灌溉,以湿润空气,减小气温日较差;兴建水库,以增大湿度、增多降水,使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地面硬化和增多建筑,使城市增温,缩小日夜温差;城市周边建设防风林,可减小市区的风速,同时减少地面扬尘。

   

   本报记者 姚继东

   近年来,随着克拉玛依河的竣工通水,全市大绿化的不断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展,及全球气候大背景的变化,克拉玛依的小气候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市从1957年开始有气象记录。这五十余年来的气象数据显示,克拉玛依近年来大风日数在减少、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夏季高温日数在减少,城市更加宜居。2013年,我市全年降水量五十余年来首次突破200毫米。

   关于我市气候的变化,记者专访了市气象局副局长冀新琪。

 

   我市原本干旱

   记者:克拉玛依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冀新琪:克拉玛依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寒暑差异悬殊,干旱少雨,春秋多风,蒸发量大,冻土深。四季中,冬夏两季漫长,春秋两季为过渡期,换季不明显。克拉玛依每年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3.3℃(2011年1月5日小拐),7月为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6.2℃(2004年7月14日百口泉)。全年日照以7月最多,12月最少。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现,终霜一般在3月下旬结束。

 

   气候变化明显

   记者:近些年,克拉玛依的气候有哪些变化?

   冀新琪:从克拉玛依五十余年来的气象资料来看,克拉玛依的气候在向着宜居方向变化,大风日数在减少,大风强度在减弱,降水量在增加,高温日数(≥35℃)也在减少。最近十余年来的变化,可以说尤其明显。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对克拉玛依的生产、生活及居住都很有益处。我想,每一个生活在克拉玛依的市民都可以切身体会到这一变化。

   记者:你可以详细说说最近十余年来克拉玛依的气候变化吗?

   冀新琪:气候的变化可以从气象统计数据中凸显出来。根据统计,2000年以后,我市的各项气象数据变化明显,特别是2011年以来的3年,数据变化更加突出。

   首先是降水量。拉玛依五十余年来的平均降水量是109毫米,而2001年到2013年,克拉玛依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43.0毫米,表明克拉玛依最近十多年来的降水增长了31%。在这13年中,有10个年头的年降水量为偏多年份。而近三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达178毫米,2013年更是达到了202.8毫米,可以说跨上了一个“大台阶”。

   天气变化也很明显。克拉玛依五十余年来的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4天,而2011至2013年平均仅为31天,数量少了一半还多,变化让人惊叹;克拉玛依五十余年来的平均高温日数为28天,而2011至2013年的平均高温日数为16天,其中2013年的高温日数只有6天,变化显而易见。

   同时,克拉玛依的年平均相对湿度也呈增加趋势:秋季时间(0℃≤日平均气温≤20℃)延长。五十余年来我市秋季平均仅有69天,而2013年增长到89天。总之,近些年来克拉玛依的气候可以这样描述: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降水增多,大风减少,气象条件越来越宜居。

 

   降水明显增多

   记者:城市更加宜居,惠及每一位克拉玛依人。2013年,克拉玛依降水明显增多,年降水量突破200毫米大关,可以说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冀新琪:克拉玛依2013年的降水量达202.8毫米,达到了五十多年以来的最大值。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2013年夏季中亚低涡长期在中亚上空盘踞,一方面使南支水汽不断向克拉玛依地区输送,另一方面分裂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克拉玛依地区,造成北疆降水普遍增加;其次是我市在克拉玛依河建成及城区绿化不断增加后,局地水体面积及绿化面积增加,使大气中局地水汽含量增多,在冷空气影响下,大气抬升致使水汽凝结,从而对增大降水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是持续多年的人工增水工作让克拉玛依及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也对降水量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克拉玛依2013年夏季最大的一次降水落区在白碱滩区,日降水量达49.1毫米。降水的增多也使得我市夏季气温较常年有所偏低,让市民感觉舒适、清爽。

   用一句通俗的话总结克拉玛依气候变化结果,就是“人努力、天帮忙”。

 

   人工影响天气

   记者:我市如何摆脱特殊地理位置对我市气候的影响?

   冀新琪: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对降水有影响。降水必须满足三要素,即充足的水汽、上升气流运动和凝结条件。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影响我市降水的因素主要是西边的山脉。由于从西边来的气流,在迎风面抬升而产生降水,水汽释放,再翻山后才来到我市。这时的大多数情况下,气流是下沉运动的,有利于刮风而不利于降水,所以克拉玛依的降水量较少。再从大的环境看,克拉玛依处于欧亚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水汽长途传输过程中,已大部分释放,水汽处于长期缺少状态。这些都是影响我市降水的因素。

   记者: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一限制吗?

   冀新琪:地理位置及地形的限制是人力难以摆脱的,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改善。例如,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植被、水库等对局地气候环境进行改善。在这些方面,克拉玛依已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

   冀新琪: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特别是人工增雨(雪)的科学原理是基于自然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建立的,通过飞机、地面高炮和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转化,提高降水效率。

   记者:我市近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情况如何?

   冀新琪:克拉玛依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任务是增水和防雹。防雹作业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区至小拐乡、五五新镇、128团、129团、130团和136团等多个兵团农业单位。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工作主要采取兵地联防、科学指挥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自2009年克拉玛依成为北疆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增雪基地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每年冬春两季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2009年11月—2013年12月,累计飞行作业75架次、飞行时间300小时,发射烟条756根、焰弹6452枚,在北疆大部地区累计影响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取得了良好的增水减灾效益,在全市及油田公司抗旱减灾、缓解油田生产水资源短缺、农经作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改善北疆各地的气候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北疆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记者:为什么要在北疆这么大的区域内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冀新琪:仅仅依靠我市的降水和地下水资源无法满足克拉玛依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市的两条主要用水河流的源头在阿勒泰和塔城地区。这两条河水资源的多少决定着我市的水资源拥有量,而这两条河的水资源量又取决于源头山区降水的多少。因此关注我市周边地区,特别是阿勒泰和塔城地区山区的气候变化情况,能让我们及时把握水资源信息,未雨绸缪,利用飞机在山区进行有效的人工增雪工作,一方面能增加降水量,另一方面能适度改善周边植被环境,进一步促进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如果克拉玛依周边各个地区都是青山绿水,这对克拉玛依也是十分有利的。

 

   改善局地小气候

   记者:克拉玛依今后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气候?

   冀新琪:要改善气候,我们首先要了解气候的成因。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下面四个要素:大气环流的变化、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地形的因素及人工因素影响。

   首先来看,大气环流是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这是人力不易改变的。但近年来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克拉玛依区域增暖增湿、大风减少是有利的。

   城市下垫面也就是地表的状况,主要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绿化和灌溉多了,会造成气候的“绿洲效应”,湿润了空气,并使得气温日较差减小;兴建水库会造成气候的“湖泊效应”,使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地面硬化和建筑的增多可造成“热岛效应”,使城市增温,尤其夜间增温明显,缩小了日夜温差;高层建筑的增多及城市周边防风林的建设则可以阻挡大风,减小市区的风速,同时减少地面扬尘。这些都是人力可以改变的,通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克拉玛依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也是影响克拉玛依局地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今后我市也可以继续根据需要,改造城市下垫面,进而改善局地小气候。

   地形因素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力所不易改变的。前面说了,克拉玛依市的地形导致克拉玛依地区的降水要少于周边,这在一段时期内很难改变。但克拉玛依的地形也并非全是劣势。克拉玛依位于加依尔山东南麓,西北高,东南低,多西北风,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准噶尔盆地的沙土位于克拉玛依东部,由于东风相对较少,沙土较难吹到克拉玛依,减少了自然浮尘天气对我市的影响,所以我市的空气较好。

   最后,人工影响天气是改变局地小气候的辅助因素。人工增水作业使得局地降水量增多,今后我市也将继续开展下去,而且会加强气象监测和气候分析研究工作,掌握气候背景,以利于更加合理地调度水资源、更加有效地趋利避害进行干预。

 

   城市更加宜居

   记者:可以预测一下克拉玛依未来气候的发展吗?

   冀新琪:气候变化是一个长序列气象要素变化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东南背风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条件。

   从1957年克拉玛依市有气象记录以来,五十余年来的气象数据显示,克拉玛依的大风日数少了,强度弱了,降水量增加了,秋冬季增温明显,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变化更为显著,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全球气候变化看,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事实。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这种变化依然会有利于克拉玛依气候向着增暖增湿的方向改变。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也造成了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比如在我市最近10年总体降水明显偏多的趋势中,仍出现异常干旱年份,如2008年克拉玛依的降水量只有64.1毫米。

   克拉玛依自身也在努力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修建了克拉玛依河,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克拉玛依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好的气候环境带来了降水的增加和适宜的温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及戈壁植被生长,而水体面积的增大、植被绿地面积的增多又增加了蒸发量及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形成良好的循环,同时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这些因素也将对克拉玛依气候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让城市更加宜居。

   可以预见,克拉玛依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7513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