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
(2016-07-04 21:53:05)
标签:
转载 |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写于1941年1月,收入林语堂的《我的话·行素集》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家。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后先后赴美、法、德国留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书。1936年去美国教书。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散文集《欧美风语》、《林语堂散文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此文写于1941年1月,后收入《我的话·行素集》。
最新版本:《秋天的况味--林语堂散文精读》,东方出版社
经典朗诵:曹灿
适合的朗诵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
美文赏析:
这是一篇用词精炼,语言优美的散文。
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大肆煊染秋天之美景,而是通过一段香烟烟气的描写,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作者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打开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接着,作者又将秋天之美深化,突出表现初秋之美。文中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突出了初秋美的特点。“初秋的温和,如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秋天的温和、沉醉、成熟、韵律。
之后,作者又将文章回归到开头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上节大不相同。主要是表现自己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好进一步描写自己的感受含蓄、婉约,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风格,他并没有明说,而是比喻成“慢为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让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
文章最后感叹到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这句点睛之笔使文章发人沉醉,韵味意长。
阅读理解题:
1.“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这里的“意味”指什么?
2.为什么作者“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
3.“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请你举出三个例子,指明作者.出处,并加以分析。
4.结合作者“秋天的况味”的某一感受,谈谈你对“秋”的认识。(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礴气象。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味,不单以葱翠争荣。
2.那时喧气初消,未陷人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是一股薰热的温香;正像文人己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3.(1)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萧杀,是凄凉”,孤独.苦痛。(2)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红叶,是荒林”,离别的伤感。(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萧杀,是凄凉,是荒林,是萋草”,羁旅愁思。
4.要点: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感悟,如为什么爱秋,爱初秋;也可谈自己偏爱仲秋.深秋:还可引申,谈如何不“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等。言之有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可。
读后感1:
夜,静谧安详,白天的纷纷扬扬,终于能安静了下来,这个时间或是在自己的博客里品读博友的留言,沉浸在遥远的、虽未见过面但又熟悉的就象老朋友一样的博友的网络友谊里;或是就这样,捧上一杯茶,读一读书。读书如同交友,需要缘分。
世上的好书汗牛充栋,而和你有缘分的并不多。读书是件好事,时间长了,慢慢的读,就会读出人生的百态,人生的真谛来。
窗外是有小雪了吧,又是一个冬天到了,意味着又一个秋天已经离去。怀着对秋天的依依不舍,来再一次品读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
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说:“秋却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这大约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对秋天的观感。
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
整个文章虽无华丽词汇,但笔锋过处浓情四溢。“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秋天的况味》更是有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生在世,有人活的潇洒,有人活的幸福,有人徜徉于成功与激动之中,有人则为春花秋月阴晴圆缺而长嘘短叹。浓浓淡淡的文字,形形色色的生命旅人都在这个短暂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悲喜剧。
是啊,无论是悲是喜,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此文我已读过不只一次,每每读来,依旧清新。经典,终究是经典。它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光芒,反邀时间做它的见证人。当经典化作永恒,就将永远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