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剧评: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标签:
杨峰的博客 |
分类: 影视杂谈 |
法官这个职业,其基本职责就是坚守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在前行,法律在更新,法官也在接受新的挑战,但不管怎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法官的底线。
电视剧《底线》,以几位基层法官为主角,通过一些比较新型的案例,描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是如何履行和坚守职责的。
01
叶芯(蔡文静饰)原本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为了增加实践经验、了解基层法院的工作情况,她被派到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锻炼。
这个人物的设置,也许是出于法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虑。
叶芯对法律条文的熟悉是大家公认的。说到某个条款,她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问题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案例,如何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款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维护公平正义的目的,这是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
比如叶芯接手的“奶茶加盟店纠纷案”。
两个大学毕业生筹集了一笔款项,加盟某个知名品牌商,开了一家奶茶店。原以为能通过这种渠道,快速获得立足城市的财富,不料生意冷清,并不像招商广告说的那样,投入得不到回报,便起诉该品牌商。
叶芯根据相关法律条款支持两个年轻人起诉,立案庭的同事和庭长都觉得此案胜诉可能性不大,两个年轻人与大公司对垒耗不起,劝其以撤诉处理。
叶芯不甘心,又找出格式合同等理由争取,仍然没有效果,最后还是以撤诉了结。
经营亏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是一种途径,及时止损也是一种途径。当诉讼无胜算时,及时止损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法律条文是一种成文规定。起诉人和应诉人都可以用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官坚守底线,不仅要遵循法律,还要明确法理。
法理是法律的内在价值,其要点是平息实际纠纷,维护合法权益,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
目的明确,路径选择才有合理性。
实践多了,才能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增加坚守底线的信心。
02
男主角方远(靳东饰)是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他给人的印象不像是威严的法官,倒像是社区调解委员会的主任,能调解的尽量调解,调解不成的才开庭审理。同事们戏称他为“方婶”“方大姐”。
别看方远平时比较亲近随和,但作为一名法官,其底线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格外明显。
法官也是人,有家庭,有孩子,有亲戚朋友。在法院讲法律,在亲情、友情面前,如何守住底线,这是对法官的另一种考验。
女儿小学升初中,方远妻子单位的负责人说他认识重点初中的校长,妻子很想通过这个关系帮女儿上重点中学。正好单位负责人说自己过生日,邀请方远一家参加。
方远刚进门,一眼就看到正在处理的一件案子的被告律师在场,尽管主人介绍是其侄子,但方远立即意识到邀请方的目的,便扯了个理由当即离去。为此妻子责怪他,不理他,他在多次道歉后,仍然希望妻子理解他的特殊身份和相关规定。对女儿的想法,他也给予细心解释。
家长和法官的不同角色,形象体现了情与法的纠结。
社会的复杂,往往体现在人的多重角色上。法官的严格,家长的温情,如何桥与桥、路归路,不是一件容易分清的事情。守住了底线,公平正义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件事,方远妻子的一个远房亲戚涉及一桩案子,找到方远,想请他帮忙,并硬塞钱给他,方远坚决拒绝了。结果那人输了官司恼羞成怒,在方远下班的路上捅了他一刀,差点要了方远的命。
守住底线,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是人情,有时甚至是生命。
03
周亦安(成毅饰)原是方远的徒弟和助理,后来调到民一庭当法官。年轻的他,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些成绩来。
从他接手的一些案例看,都涉及到情与理、善与恶的纠缠,如何区分情理和法理,如何判定是非曲直,如何惩恶扬善,都考验着年轻法官的智慧和能力。
不管案件用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用来审判的基础只能是相应的法律。在这里,法律是底线,只有从这条底线出发,深刻理解其法理,充分了解人的本性,所作的判决才能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肺癌妈妈离婚案,从一开始就相当复杂。丈夫躲债失踪五年,联系不到人;公公婆婆暗中与儿子有联系,但咬死不知道;公告需要规定的期限,肝癌妈妈的病情却等不起。
案中人性的善与恶,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是,不管时间如何紧急,法官仍然要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回到底线思考问题。
此案的底线是肝癌妈妈的诉求。只有离了婚,她的房子才能留给她的孩子和母亲。
根据这条底线,周亦安想了很多办法,先是通过多条渠道寻找失踪者,继而又协商双方各退一步,最后鼓励肺癌妈妈坚持到公告截止日期、缺席宣判离婚,使公平得到体现,善良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