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红》影评:走出大山的代价

(2022-09-29 06:35:43)
标签:

杨峰的博客

分类: 影视杂谈

电影《青红》是王小帅导演2005年的作品。

王小帅原是贵州三线厂的一名子弟。他曾以三线厂为背景,拍过几部与此相关的电影。这也许是一种三线情结吧!

在三线厂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尤其是在那里长大的人,很难忘记那里的事情。

 《青红》影评:走出大山的代价

01

影片中,青红(高圆圆饰)是个技校生,她父母是当初支援三线建设从上海到贵州的。

十几年过去,形势与人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争的威胁已没有当初那般紧迫。

沿海开放之风吹到了贵州大山里。

年轻人热衷于流行歌曲和舞会,男青年喜欢上喇叭裤和蛤蟆镜。

几个上海同乡在青红家里悄悄地商议如何想办法回到上海去,或者出去赚钱。

山里的生活表面上还在照常运行。技校门口有人拿着剪刀,看见穿喇叭裤的就剪;家长们看不惯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广播体操还在指挥着大家的肢体动作。

青红的父亲一直督促女儿加紧学习,希望她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回上海比较困难的现实面前,再次责怪青红的母亲,后悔当初选择跟她来贵州。

事情的发展往往由不得人们怎么想。

有一个本地刚进厂的男青年小根喜欢上了青红,为她买了一双红色高跟皮鞋,结果被青红的父亲发现后强行退了回去。继而小根又让青红的弟弟带来口琴,青红也让弟弟还了回去。

青红的父亲发现苗头后,有意在澡堂洗澡时与小根单独谈话,言里言外,让小根死了这条心。

青红的父亲还不放心,青红上学时她父亲也跟着,技校安排实习时她父亲又让妻子开病假条推脱。

家长的过度关心,往往让子女产生反感。年轻人向往自主,情感上也有天生的需求。强制之下,必有反弹,其后果有时会大大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

 《青红》影评:走出大山的代价


02

小根并没有放弃对青红的追求。

他在青红家的附近吹口琴,琴声飘过来扰动少女的心。

他在青红放学的路上跟着她,让她不得不想办法来摆脱。

一天晚上,几个上海同乡又在青红家里议论离开山区的事,青红悄悄地溜出去与小根见面,委婉但明确地告诉他两人没有相好的可能。结果小根强吻青红,继而施暴。青红父亲发现后,先是到车间追打小根,继而报警,小根被抓,青红自杀被救。

一段美好的情感就这样以悲剧收场。

人在青春期容易冲动,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点不顾后果。

爱慕与犯罪,距离并不大,一步就跨过去了。

后悔是没有用的,做错了,就得付出代价。

青红一家人无法在厂里呆下去了,全家被迫踏上了回上海的路。

这种离开,与当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没有一丝的喜悦。剧痛之后,神情呆滞。

《青红》影评:走出大山的代价

03

当年的三线建设,有其历史原因。功过是非,自有人评说。

《青红》给人的感觉,可以说明一点:这段历史,至少影响了两代人的命运。或者说,两代人都为走出大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父辈这一代,从城市到山区,艰苦奋斗,做出牺牲,却在改革开放初期陷入困境,想回去回不去,想出去难出去。

子女这一代,从小生长在山区,生活比较艰苦,教育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想走出大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深山里自成一体的三线厂,当初是战备需要建成的,并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人们在那里长期生活的需要。

走出大山成为一种必然。

后来三线企业战略调整,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关停并转,绝大部分人这才走出大山,进入城市。

笔者曾在鄂西北一个三线厂工作生活十三年,后来才随工厂整体搬迁进城。

能搬的,只是那些可移动的设备和家具。

不能搬走的厂房、宿舍、公共设施等,全都留在了山里。这边移交给当地政府,那边作为固定资产报废。

当年三线建设的不少旧址,就这样任凭风吹雨打去。

只是在那里长大的一代人,对那里有了故乡般的情感,无论后来走到哪里,都是终身难以忘怀的。

 

《青红》影评:走出大山的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