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线》剧评:人心难以分出界线

标签:
杨峰博客 |
分类: 影视杂谈 |
40集电视剧《分界线》,以中国南北分界线所在城市为地标,以一起抢劫案的发生和侦破为载体,演绎了一部情与法反复纠结的大戏,颇为精彩。
南北地理分界线,有着明确的标志。
嫌疑人是否犯罪,法律有明文规定。
马冬生犯罪前,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好人。
剧情开始时,马冬生是个送水工。骑个三轮摩托,按用户需求送水上门,换桶到位,待人和气。
随着剧情展开,他的过去也有了补充:
他曾经担任过纺织车间的负责人,有一手好的修理技术,带过两个徒弟,还出国援外获过奖。
这说明,马冬生是一个工作经历丰富、有见识、肯钻研、能吃苦耐劳的人。
后来工厂倒闭,他做起了送水生意。
下岗再就业,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生活不易。
八年前,妻子与他离婚,跟一个有钱人跑了,留下一个女儿,如今已经16岁,正在读高二。
一个人独自将女儿养大,相依为命,父女情深。
可以说马冬生是一个很不错的男人和父亲。
如果不是几件事情凑到了一起,马冬生是不会跨过犯罪那条界线的。
02
事情喜欢扎堆,推动人物变化。
一是马冬生的女儿突然在教室昏倒,初步诊断是得了一种疑似肝癌的病,需要一大笔钱治疗。
二是他去找一个熟人讨还借款时,才知道那人已经被拘留了,他的十万元也被骗了。
三是他去打听房屋拆迁款的到账情况,办事人员只说快了,但没有确切日期。
四是他给前妻打电话筹钱,却听到她与丈夫正在吵架,无奈挂了电话。
事情就是这样,没事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没有。有事的时候,事情都凑到一块了。
有些事情可以等待,女儿的手术费却不能等。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送水到金鑫典当行,无意中发现保险柜里有很多现金。他一下子动心了!
触动他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旧恨。
金鑫典当行的老板,四年前曾强奸他的女徒弟,被判了四年。才过去两年,这家伙就以假释的名义被放了出来,照常人模狗样做生意。
马冬生心里有气。鬼知道这人走了什么歪门邪道,提前出狱。他只知道,这家典当行的钱来路不正。于是,报复心理占了上风,他出手了,抢了37.4万元。
尽管他做得天衣无缝,没让警方找到任何线索,但他终究是越界了。那个界,是法律规定的犯罪界限。
03
好人变成罪犯,就在那一念之差。
这个念,是人心里的选择。
马冬生心里想的,一是抢钱救女儿,二是报复那个老板。救女儿是一个父亲的责任,没有任何疑义。报复那个老板,就存在问题了。
那个老板的钱是不是非法所得,仅靠传闻或自己判断是不行的,那得由法院来认定。提前出狱,那是司法部门的问题,也不能作为抢劫的理由。
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可以,为自己的心理找平衡也行,但都不能作为跨越红线的依据。
人有多重角色。考虑问题时多重角色常常纠缠不清。
作为父亲,马冬生把女儿的事看得比自己重,哪怕要他的命,他也舍得。
作为师傅,当初他徒弟遭到强暴,他拿菜刀恨不能砍死那个人。提前出狱,他就是觉得太不公平,心生恨意也是正常的。
情感少有边界,可深可浅,可厚可薄。
法律则不同。法律具有刚性,没有情感那么柔软和模糊。过了那条线,性质就变了。
04
马冬生一开始并不想犯罪,做过之后也不想逃脱罪责。他想的是,等女儿病好了,与她妈的关系改善了,有人照顾女儿了,他就去自首。
这种想法,与那些犯罪后逃离、躲避、藏匿者不同,马冬生心里,还是想回到正常轨道上,没想走得更远。
之所以后来他以匿名信的方式几次提示警方,承认自己是作案人,以保持对案件的深入追查,可见他心中是有扫黑除恶正义感的。
当案件以冒名顶替的方式宣告破案后,马冬生本可以庆幸自己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他并没有这样想,而是又以匿名信的方式揭露其假象,进一步说明了他心里还有一杆公平的秤。
有学者指出,人心里其实有三个自己:一个本我,天生的;一个他我,别人眼里的;一个社会的我,文化形成的。三者相互牵连,此起彼伏。
马冬生的所作所为,本我让他救女心切,报复性抢劫,缓解女儿与生母的关系;他我和社会的我促使他回到正轨,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担的责。
如此一来,人心的界线便相互交叉,很难分辨了。
05
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本就是事物的两端。两端毕竟是少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其实在中间。
两端的人和事容易分辨,中间的就不一定了。偏好或偏坏、不好或不坏、又好又不好等等,既要看日常表现,还得经时间检验。
时间在变,人也会变。
关键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