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要知道我们也有理想

(2010-04-13 01:58:36)
标签:

理想

校园

事业

牧卿

学堂

教育

文化

老吴

分类: 《文化畅想》合辑

毕业近三年。

很久不联系吴老师了。突然打开他在MSN上早已挂着的“沐卿学堂”的链接,又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听着他在这个自己耕耘的天地里精心挑选的歌曲,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吴老师离开上海快两年了。我还记得和喂,送吴老进火车站,选择做北漂的情景。我们都不知道何时又能相聚。果然,在两年时间里,我们真的没有再聚。周末的时候,当我和喂走在交大的校园里的时候,谈起我们刚毕业的2007年,那个“海纳百川”的群里,如今却只剩下我、喂和小璐,会偶尔出来聚聚。

我大二时候的五月,在网上认识了同为海大老师的吴老,因为一个在海事在线上的BBS帖子,才有了我们这五年来的友情。吴老亦师亦友。那个时候,我们常在MSN上聊理想,聊那些似乎看不到的未来。那个时候我偶尔还去杂志社的办公室,让吴老帮我修改各种论文,帮我修改正规的论文格式。吴老总是很好地放下手中其实很急的专业杂志的文字修改,先帮我改稿。

2007年,我似乎还意气风发,一番雄心壮志。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想创业。记得有一次我还冒着大雨去学校,畅谈和规划那些未来。在老吴心里,他有一个很大的教育和文化的梦想。刚毕业那会,我的工作很清闲,天天有很多时间在群里和一群人嘴贫,给老吴出谋划策,更多时候是我很喜欢和老吴唱反调,大言不惭地抛出很多自以为正确的观点。那个时候,我经常嘴贫的还有后来去某门户网站高就的某兄。因为大家年纪都相仿,又因为有很多关于文化的理想,大家就喜欢私下里一边对着当前生活做愤青,一边有很理性地明白班还是要上,生活依然要努力。0809年我都出差去过北京,但是接连两次,都没有见到吴老。直到后来吴老回河北,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两年。

看着吴老现在的文字,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刻,我又似乎觉得,我们的理想都还没有丧失,而吴老,却真的用他的实际行动在一点点为理想奋斗。吴老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昔日在学校是如此,而五年后我依然发现他如此。几个月前,吴老说他要在老家办学堂,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我因为工作忙,礼貌性的在网站回了几句话。吴老说,如果有一天他的事业做大了,就邀我过去。我说可以啊!但我知道我心里并没有那么想。过去了三年,开始发现自己也会物质也会势利起来了。

这两年里,吴老确实积淀了很多,也看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其中的艰难和孤独,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我渐渐地明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那样为坚持理想,付出比常人多倍的代价。原来,在这个社会坚持理想,是如此不容易的一件事。

看着吴老的办学宗旨“自觉觉他,自立立人”,很有一种大善的风范。而更重要的是,吴老的办学与做教育,却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这点上,我在很多年前,便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吴老家境贫寒,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贷款、奖学金和家教,这一路走的太过艰苦。而我,是属于那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小女子,任性而娇气,自以为是。大学时候,我从没有一次打工经历,从没有一次家教,还每个月和家里要很多钱,还时常三五好友动不动就聚会、逛街买很多衣服和零食。相比之下,我总觉得自己很坏。

那个理想,或许也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只是,这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具有那样的责任感和博大的胸襟去做这样的事业呢?

我们把教育里太多的镁光灯给了俞敏洪,给了北大清华的教授们,可是,这个国家里,还有很多人需要像吴老那样无私的人,去传播文化和知识,去挖掘教育的本质和最核心的东西。我知道,吴老现在的事业也依然很艰难。起步,总是最不容易的。

于是,我很希望吴老这样的理想,可以有更多人关注,有更多人可以加入。

我在上海的凌晨里,祝福他!也许有一天,我也将回归老师的定位,80后一起,成为21世纪中知识分子中最有责任和最民主的一代。

 

2010413日凌晨2点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