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远的那抹金色——水木清华

标签:
水木清华校园最美心灵约定文化 |
分类: 《校园·影像》合辑 |
心中永远的那抹金色——之“水木清华”
图文/静海听音
又是一个清晨。人,越来越习惯晚起,对时间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心,在这样的日子里疲惫,麻木地忘记了曾有理想。从小到大,很多个校园,都那样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从江南小镇,到开始一个人生活的中等城市,然后再到大城市生活了近六年,独立与打拼在我脑海里刻得越来越深。
一路上,我们的校园越来越大,我们的梦想却开始越来越贴合实际,不知道步步退让的“理想”,还是不是我们最初的梦想。不再喊着那句“我要成为军医”,不再期望着2008的北京之约,与人民大学擦身而过的遗憾,那存在我梦境里的那抹金色。没有在最后选择留校,只为证明自己还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去体验更多丰富多彩的生命。
在阳春三月的阳光里,开始莫名怀念那些有绿树操场的校园,清晨的空气总是可以如此新鲜,我喜欢每天有阳光的早晨。08年金秋,终于有机会去了一趟水木清华,清华在我的概念里,一直被视为高中学理出来学生的很大荣誉。当然,对于我来说,我是有自知之明的。
打车到清华校园的时候,还不到九点,那天阳光很灿烂。北京的金秋,确实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怪不得郁达夫有《故都的秋》这样经典的文章。
星还没有到,于是,举起相机便在门口狂扫了一遍。
然后,便看到了骑着自行车过来的星。
星说,在清华自行车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没有这个座驾,办什么事情就不利索了。
星特意给教授(老板)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来陪我走清华园,当然,短短的一个上午,也只能看到清华的一隅而已。因为自己也毕业于经管学院,而星正在这个学院里办公,便特意留下了这张照片。
宽敞的校道两侧,地上的自动喷水管不断地给树木花草浇灌。
秋日里的清华,所有的颜色里泛着亮光,似一幅幅接连不断的金色油画。
蜿蜒的校道,漫步此间,是不是恍如置身于另一个远离于尘嚣的世界之中呢?
红色,是清华园里代表着年代与积淀的颜色;
红色的楼体,似乎让我又和那部韩剧里的哈佛校园联系起来。物理,是我曾选择读理科的最大理由。
绿色加上金色,天文气象,也在我举起相机拍下这个镜头的时候,凭添了几缕浪漫。
茂密的柳树,一条贯穿于清华的河道,虽然水不清,但依稀让人想起那逝去的年月。
著名的“生物学馆”的大门正在修葺,在清华,愈是陈旧古老的楼房,愈是“深不可测”;
很多国家著名的重点科学实验室都隐藏于此间。
终于走到了“水木清华”,那个我知道了十五年的词,在我眼前展开。
徜徉此中的时候,迎面还遇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我心中不禁猜想,朴素而面容和蔼的他们可能也是这里著名的教授吧!
“水木清华”的宁静与美丽,让我突生一种“桃花源”的错觉。我想,那是我真正期望的生活。“自清亭”赫然映入眼帘,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又开始在我的脑海里蔓延开来。朱先生的学问与气节,让人感受到一种源自于中国文人的精神。很多时候,我们所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精神”是需要一种环境来感染与升华的。我相信那更是源自于自然间平衡的感召力。
不知不觉,便已走到了“清华学堂”。之前本还想在礼堂前取景,何奈礼堂前挂有红色横幅,反倒破坏了一种气氛,于是便放弃了这个镜头。
每每会出现在媒体上的“清华园”,这个装饰一新的大门,黑白色分明,好几队小学生(或许初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门口合影,所以我怎么也拍不上大门的全景,稍有遗憾。
清华有种自然流淌的清新之美,犹如那理工科里严谨治学的态度。不论如何,她在我心里依旧是国内最好与最美的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我从进湖州中学就知道了的,我的高中母校与清华的校训相同,2003年李岚清总理到高中视察的时候,就对校领导评价了湖中的校训,如此渊源,自然将我和清华的距离拉得更近,冥冥之中就有一直亲切感。倘若真做学问,自然是应该在这样的校园里才是。